训练伤临床处理及分析

【摘要】训练伤为临床所常见,伤病涉及基础、临床、运动、心身医学等。其致伤危险因素、创伤程度、受伤部位、伤史长短不尽相同,很难针对某一具体伤病提出准确的预防措施,因此探讨训练伤的发病规律,提出相应的临床处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训练伤;处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1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训练伤患者121例,其中男104例,女17例,年龄14~42岁,平均21.5岁。全组病例中各类型骨折71例,关节脱位17例,软组织及腰部以下损伤27例,特殊部位损伤6例。入院最长时间90 d,最短5 min。

1.2损伤分类

1.2.1骨折各类型骨折71例。其中颅骨骨折伴脑损伤1例,鼻骨骨折3例,肩胛骨骨折1例,锁骨骨折4例,肋骨骨折7例,腰椎骨折3例,骨盆骨折2例,尾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9例,鹰嘴骨折3例,尺桡骨骨折7例,掌指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3例,膑骨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4例,跖蹠骨折9例。

1.2.2关节脱位17例,其中胸锁关节脱位1例,肩关节脱位11例,肘关节脱位3例,髂关节脱位1例,踝关节脱位1例。

1.2.3软组织及下腰部损伤27例,其中有擦伤、挫伤、裂伤、血肿、腰肌劳损、椎间关节紊乱、腰椎间盘脱出等。

1.2.4特殊部位损伤6例,其中阴囊部损伤3例,眼部伤2例,耳部伤1例。

1.3处理原则

1.3.1骨折的处理原则骨的完整性、连续性发生部分或完全断裂称为骨折,目的在于用简捷而有效的方法挽救生命、保护患肢、制动、附近转送救治,防治休克、抗感染,防进一步损伤神经、重要血管、肌肉等。四肢及关节损伤后丧失了稳定的支架和平稳肌肉的应力,不能保持正常的活动,应复位、制动、内固定或外固定,功能锻炼等循序渐进原则。

1.3.2关节脱位的处理原则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失去正常的相互位置,尽快尽早复位,以手法整复为主,镇静、止痛、处理伤口,制动,中药外敷治疗等。

1.3.3软组织损伤与炎症处理原则强调尽早尽快处理原则,止血止痛、减压减张,消除肿胀及瘀血、休息、制动、冷敷、抗感染(高效、多联抗生素应用),中药介入治疗后期消除瘢痕及粘连,防止肌肉及韧带挛缩等。

1.3.4下腰痛处理原则下腰痛只是一个综合征候群,其中病理改变往往以脊柱以外,训练挫伤引起的下腰痛主要为骨肉、筋膜源性,其他类型少见,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和采用小针刀疗法、牵引、理疗、推拿、按摩等。

1.3.5与训练相关疾病处理原则训练环境受不同气候、地理条件、水源、食物、训练强度等影响较大,常引发训练相关疾病,如流感、胃肠炎、传染病、疫源性疾病等,强调病因治疗原则,绝大多数与训练相关疾病是功能性的,如运动性血尿、疲劳综合征、中暑等。就从病因学入手,进行适应训练的环境心身治疗,调整训练内容及强度,大部分训练功能疾病均可不治而愈,对发生器质性损伤的相关疾病,应及早进行专科治疗。

1.4处理方法

1.4.1骨折

1.4.1.1疲劳骨折(应力骨折)停止训练,减少活动,消肿、止痛、局部理疗等。

1.4.1.2撕脱骨折(肌肉拉力骨折,拉伸负载骨折)撕脱骨折是在骨骺线松质骨部,常因训练中的骨肉强大拉力,使骨结节或骨骺分离,常需切开复位,使撕脱骨片解剖复位螺钉固定或钢丝、丝线固定,清除瘀血、制动,待骨折愈合后再取出内固定物。

1.4.1.3完全性骨折其处理方法是依骨折的不同部位及分型而设计不同的处理方法,应个案化。稳定性骨折可考虑外固定、石膏、弹力绷带等均可酌情应用;对于不稳定或影响功能的完全骨折,应提倡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应个案化,如锁骨骨折可选用克氏针内固定,亦可应用钢丝扭扎固定或丝线缝扎固定,四肢细少骨折可应用记忆合金套环式固定或微型钢板、克氏针、丝线等固定,总之应小切口,清创应彻底,解剖复位、确保功能适应。对于特殊部位的骨折,如肩胛骨、颌骨、耻骨等处理应慎重,应依据部位及特殊情况,选择适应性固定材料。

1.4.2关节损伤及脱位训练伤中的关节损伤及脱位,多应用手法整复。祖国医学的正骨手法常可获得成功,就循序渐进,X线介入,按其八法实施“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施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四施,按摩推拿,”应因证而施。

1.4.2.1肩关节脱位直接或间接暴力均可引起,以间接暴力多见,传导暴力、杠杆暴力作用主要使肩关节囊破裂和肱骨头移位等,手法复位外固定最有意义。对于陈旧性脱位、习惯性脱位和多次手法复位失败者,应考虑手术切开复位。

1.4.2.2肘关节脱位为肘部的常见损伤,多见于青少年,新近的肘关节脱位或合并骨折的脱位,主要是手法复位,单纯肘关节脱位,取坐位,局麻或臂丛麻醉,令助手紧握住患肢上臂,术者双手紧握腕部,着力牵引,将肘关节屈曲60°~90°,并且稍加旋前,常可听到复位响声或振动感,然后固定于功能位,X线片复查证实。

1.4.2.3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分前脱位和后脱位,常因间接暴力和杠杆作用所致,新近脱位,以手法复位为主。复位过程中,当感到股骨头纳入髋臼时的弹响时即已复位,X线片证实,制动。对于髋关节前后脱位,多次手复位失败者,可考虑手术切开复位。

1.4.3软组织损伤尽早尽快止痛、止血、消肿、减张减压,有开放性伤口应彻底清创,限制肿胀及炎症,休息制动及冷敷,应用按摩手法:揉、捏、搓、推压、摇摆等同步应用,中药介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同步治疗。对于腰部损伤,主要为肌肉、筋膜源性或椎间盘脱出,传统的牵引方法有很好的疗效。

其他与训练相关的疾病,强调病因治疗,从病因入手,进行适应性训练及心身疗法。调整训练内容及强度,临床上主要是对症处理与专科治疗。

2结果

全组病例经临床处理,手术、手法整复、内固定、外固定、理疗、正骨、推拿、按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综合措施,均达临床治愈。

3讨论

3.1训练伤涉及多系统、多学科,依据训练伤发生的特点,将训练伤分为四类10项。

3.1.1骨关节损伤(1)骨折(急性、疲劳性,包括软骨损伤);(2)扭伤(关节);(3)脱位(关节)。

3.1.2软组织损伤(1)擦伤(皮肤);(2)挫伤(肌肉、血管、神经);(3)撕裂(皮肤、肌肉、血管、肌腱、骨骼)。

3.1.3下腰部伤(急慢性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椎间关节紊乱)。

3.1.4炎症(1)肌腱炎、滑囊炎;(2)其他肌纤维组织炎症。

训练中所致非运动系统的损伤和相关疾病,有4种类型:(1)训练中意外伤(颅脑、内脏器官);(2)训练中难以遇测的损伤;(3)特殊环境训练伤(热区、寒区、沙漠、水中等训练中的相关疾病),如呼吸、中暑、血尿、胃肠病变等以及器质性和非器质性病变;(4)特殊部位的损伤(眼、耳、鼻、生殖器等)。

3.2用医学方法和理论帮助和指导训练者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和军事训练,使之获得最佳效果,是预防训练伤发生的有效手段,亦叫“训练医学监督”,卫生人员应积极参与各级训练方案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地编发医学常识教材,搞好伤病调研,实施全程医学跟踪和监督,对训练场地、气候条件、器材和训练强度提出建议并向医政部门提供训练卫生信息。

3.3军事训练和其他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的机体协调运动,训练性损伤的发生与训练强度、参训时间、训练场地以及气候条件相关。一般训练损伤多发生于初训的2周内,且发生率随单位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笔者所在部队资料表明,训练伤多见于军龄在1年内新兵(73.5%)。其损伤的常见原因是,(1)过度疲劳,长时间训练或单位时间内超负荷高强度训练导致疲劳所致;(2)训练心理适应不良也是导致训练伤的重要因素。

3.4在预防上应是加强参训人员的互爱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安全防护规则,训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热身运动等)。精神放松,教官和教练应反复讲解动作要领,认真示范,务必使每个参训人员动作规范协调,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强度和进度,各科目交替进行,循序渐进,避免疲劳训练[6]。

参考文献

[1]毛宾尧.临床骨科手册.骨科急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39.

[2]徐建康.浅谈擒敌训练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武警医学,1998,1(2):33.

[3]李义凯.祖国医学在军事训练中的应用.人民军医,1998,11(9):25.

[4]李良寿.军事训练伤的流行病学特点致伤因素及预防.人民军医,1994,2(6):11.

[5]吴在德.骨折概论.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0-800.

[6]李胜昆.浅谈军训中常见症状与防治.中国医学创新,2009,6(5):79-80.

【收稿日期】2011-03-12

(本文编辑: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