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讲授为基础”的传统课堂教学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强化课堂教学互动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探讨课堂教学互动动因的基础上,分析了课堂教学互动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互动;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232-02

大学自中世纪产生到20世纪,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以讲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体系。在这种“传授范式”下,课堂教学的使命在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扮演被动知识获得者的角色。随着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课堂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师生互动的作用,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者与对话者,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动因分析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现有以讲授法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互动教学就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无论是概念习得、技能形成还是情感体验,教师都必须要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促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学习,以改变学生所处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实现零距离互动,有利于师生对教学内容的多维度、多方位探讨,大大增加学生提出质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更多新颖的设想与创意。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构建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已经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便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海量信息。这些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在这种背景下,知识传授不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育人方向,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教师引导与组织下的师生良性互动,使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通过课堂互动,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学生的情感也才能得到升华。

(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所获,而是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持续互動,实现自身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既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自我反思、相互协商等,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不断建构。此外,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选择性,认为学习是学生能动选择与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精心构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强化对学生探究兴趣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影响因素

(一)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特征,注重“为人师表”“师道尊严”以及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具有课堂的主导权,以保证所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与学生属于控制与服从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理念,严重压抑了学生自主性与探究精神的发展,造成学生对教师、书本以及权威的崇拜,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美国学者布鲁姆将学生思维的发展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等6个层次,知识与领会属于“低阶学习”,而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则属于“高阶学习”。

(二)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影响

首先,在传授范式下熏陶出来的高校教师,将自我定位为知识的权威、教学活动的行动者,这种身份认知导致教师难以有效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主发现与构建知识创设必要的环境,更难以通过课堂的有效互动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二,教师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足以开展有效的课堂互动。授课教师尽管精通于专业知识,但是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短板。Martua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教师的教学水平、从教经验、职业态度与课堂教学互动的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三,教师对互动教学的监控能力有待于强化。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诸如教学互动难以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沟通技巧运用不当以及互动局面失控等问题。能否建立全通道式的互动模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与发展潜力,切实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已经成为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的挑战。

(三)学生参与精神的影响

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必须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实现,学生的参与精神与参与能力是影响课堂互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文化影响下,学生形成了被动参与的行为模式,难以在课堂上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课堂上存在互动环节,也往往是极少数固定的学生承担了主要的讨论任务;绝大部分学生的参与意愿不强而保持沉默状态。研究表明,目前学生的互动参与行为主要是针对教师所提出要求的一种“应答”,很少有学生主动与教师讨论问题或对教师的课堂讲授进行评论。

三、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提升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良好的互动氛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授课教师要注重塑造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互动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意愿与热情,形成建设性的冲突模式。通过营造一种自由开放、彼此信任的教学互动环境,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生产过程并形成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持续的教学互动有利于促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教师教学互动的组织能力

课堂互动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没有授课教师的精心组织,活跃的课堂互动无从谈起。首先,授课教师要从观念上树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具有自我建构的能力主体。通过课堂的交流、辩论或质疑,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并最终生成学生自身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扎实掌握课堂教学的技能与方法,使之能够较好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推动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互动中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

(三)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就成为决定互动教学效果的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将成为“一潭死水”。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非属于自己的知识,唯有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探究才能建构起自身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改变主要以考试评价课程成绩的传统模式,引入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状况纳入考核范围。通过学业评价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更加主动地思考,提高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建构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尚荣,王笑地.“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探究[J].教育探索,2017,(02):28-32.

[2]李颖.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模式:基本观念、设计策略与实施保障[J].江苏高教,2014,(02):113-115.

[3]路丽娜.“创新教学”理念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教育科学,2016,(02):74-77.

[4]冯晓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7,19(02):106-107+136.

[5]李彪,宣恒農.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J].江苏高教,2012,(03):78-80.

[6]白逸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英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46-51.

[7]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0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