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创新型高中选课走班改革的追求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70创设研究型、创新型高中是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凸显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也是未来普通高中发展的基本形态。从这类学校高中生特点出发,构建独具特色、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是研究型、创新型高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

随着全国各地新高考政策的先后实施,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改革成为必然趋势。当前诸多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往往拘泥于“高考科目”的“选科”走班学习上,并非立足于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开发上。从逻辑上讲,是先有课程的丰富度与梯度性(即同一门或同一类课程的难度不同),才有选课走班;通过学生的选,反过来促进和丰富学校课程。对于研究型、创新型高中来说,如何在深化选课走班改革上走出新路,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课题。

经过长期实践,上海市上海中学认为研究型、创新型高中在推进选课走班过程中,需要对整个高中阶段可选择性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思考,凸显学校课程的开放性、专门性、综合性、系统性,促进学生在课程“海洋”里遨游的同时,追求志趣指向、学术导向、专业取向、生涯走向。

选课走班改革追求趣能指向

选课走班改革注重趣能指向,主要是建立在开发大量、丰富的可选择课程基础之上。高中阶段学校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程选择中激活兴趣、凝练志向、开发潜能,促进学生朝着自己喜欢且有潜能的方向去拓展、延伸,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截至2019年6月,上海中学已开发语言与文学、数学、社会科学、实验科学、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7个学科领域的500多门发展型课程供学生选学,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在150门至200门之间。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选修课时内体验到更多的课程,更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兴趣与潜能,学校根据选修课程内容编排了不同容量的课程,包括微型课(3课时)、小型课(6课时)、中型课(12课时)、大型课(18课时)。

注重趣能指向不仅要符合学生需求,还要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比如,在综合课程开设上,上海中学将“劳动技术课程”与STEM课程开发结合在一起,采用必修与选修走班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学校STEM课程分为机械工程、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科学仪器、电工技术、数学、生活技术7个模块,包括必修性基础课程、选修性基础课程和课题研究类课程3个类别。其中,必修性基础课程在高~学期开设,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电子技术、开源硬件及传感器基础;选修性基础课程在高—下学期及高二上学期开设,包括基于AutoCAD的二维建模与制图、三维建模与3D打印、视频与音频剪辑、网页设计与动画制作、乐高机器人基础、化学光谱分析法入门、生命科学基础探究实验、基于MATLAB的数值计算、汽车原理与驾驶技术等;课题研究类课程在高二下学期开设,包括建筑结构设计、无人机、简易飞行器、VR虚拟现实、开源硬件与机器人设计、化学、生命科学类课题探究、电机控制、数学类课题探究、EP节能汽车的制作等。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需要进一步丰富具有学科潜能指向性领域的课程梯度供选学。上海中学自主开发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大学先修课程,从2014年以来累计有上千人次选学。到目前为止,学校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领域的学科潜能开发课程供学生选学。其中,数学强潜能课程专门针对数学领域有发展潜质学生进行小班教学,使一批数学资优生得到强有力的发展。

选课走班改革追求学术导向

研究型、创新型高中增加学校课程的选择性,应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生未来进一步深造所需关键能力的有效衔接。因此,学校课程选择应更富有学术挑战性,这对学生也会更有吸引力。学术高度不是高校的专有名词,普通高中也要有追求。

学校需要根据所处地区资源的特点与学校发展的实际,创设多样的研究型、创新型平台,引导学生的学术志趣获得更好的提升。研究型、创新型高中应注重营造研究氛围,推进学生与教师组成学术共同体,搭建创新型平台,推进教学创新、课题创新、项目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课走班空间。总的来说,“研究型”强调氛围营造与机制支撑,“创新型”强调目标驱动与平台建设。

在增強课程“学术性”方面,上海中学关注跨学科问题解决和一定专门领域的学习与探究。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各设立一个科技班、一个工程班,两个班的学生在夯实核心基础课程的同时,可根据自身发展的兴趣,在每周二、周四下午选择带有—定学术导向的专门领域课程进行学习。目前可选择的专门方向包括物理、化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工程、通信、环境、能源、海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1个方向。每个领域的课程设置既关注学科结构也注重前沿发展,吸引学生去选学。每个科技班、工程班的学生都可以先进行11个方向的概览式学习,每个方向学习3课时,然后选择一个专门领域进行一个学期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学校通过研究性学习平台跟踪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借助Blackboard平台进行互动评价,不断激活学生的学术志趣、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如图1所示)。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创新条件,学校分阶段建立了科技、工程、技能、艺术4类28个现代化创新实验室。高平台的搭建让学生在课题、项目研究中不断挖掘自己的学术潜能,探索新的学术高地。我校2017届科技班学生魏洵婧选择进入物理方向的专门课程学习,借助学校提供的数字化物理创新室以及高校实验室开展探究,凭借《一缕烟的背后——恒温热源上方气流的形态和烟颗粒疏密条纹成因的研究》课题成果,在第67届英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大赛(ISEF)上夺得物理与天文组全球仅有的两个一等奖之一,浩瀚太空里的一颗小行星也以她的名字命名。

选课走班改革追求专业取向

高中阶段学校是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如何在夯实学生全面发展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切合自身发展需求逐渐形成专业取向,是普通高中应当承担的重要任务。在欧美的同类型高中,学生通过高中阶段课程的选择性学习以及国际文凭课程(IB课程)、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课程)或英国A-Level等大学预科内容的学习,对于进入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相对而言,我们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对大学志愿填报或者专业选择还比较盲目、迷茫或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的判断。

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志趣和潜能也基本凸显,选课走班改革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比较理性的专业认知和取向。学校可以适当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力量,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专业取向引导的课程选择。上海中学与各大学、机构合作,极大拓展了学生选课走班的空间。如学校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开设了金融实验组,与同济大学合作开设了节能汽车、软件工程实验组,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开设了影视编导与微电影、主持与演讲、戏剧表演等实验组,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合作开设了无人机实验组,与上海市税务局合作开设了税务实验组,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组等。

除了在选课走班的课程设置上借助校外力量为学生增加更多的选择性,学校还聘请高校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引领。从2013年至今,学校与复旦大学合作制订了“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生学术兴趣与导师制计划”。该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每周二、周四可以与导师进行开放式研讨(高三保持延续)。此外,复旦大学导师团队还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了16门微课程供选学。通过开设微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以及开设大师讲坛等多种方式,校外导師从高一到高三分阶段持续培育学生的学术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取向选择。除了复旦大学提供的微课程+导师研讨模式,学校还形成了基于专门课程选择学习与课题研究的导师跟踪指导模式、导师指导下的实验组选择模式、STEM课程的综合指导方式等多种导师制模式(如图2所示)。校内外导师的专业指导,对于学生在选课走班过程中逐渐形成专业取向具有重要作用。

选课走班改革追求生涯走向

在新高考背景下,诸多普通高中已经意识到对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如通过升学指导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新高考科目的选科。但当前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指导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一些学校仅以职业生涯的心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数据来指导学生选择高考选考科目,忽视了以选课走班的丰富性引导学生进行高考“选科”。二是过早地根据新高考的选考科目进行分班教学,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面向未来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仅考虑高三选考科目的走班布局,忽视了高一、高二可选择性课程开发,以及多样的课程载体、创新平台建设。因此,高中阶段学校应进行整体谋划布局,利用选课走班改革指导学生生涯发展,让学生的高考“选科”变成学生在选课走班学习过程中由于理性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志趣、学术基础、专业取向、生涯走向而“水到渠成”的事情。

高一、高二阶段是选课走班学习的“黄金期”,学校可以借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给予的课程开发自主权和空间,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育,大力推进选课走班教学。上海中学在高一、高二阶段尽可能地开发丰富可选择性的课程,创新多样的选课走班形式、整合和聚集各种平台和资源,助力学生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课程设置多与高考内容无关,但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不仅培养了自主性,锻炼了探究和创新能力,而且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更加主动地通过高三“选科”学习,努力培养自己心仪高校与专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容易显现“高能高分”的发展格局。在高三“选科”编排上,由于学校鲜明的理工科优势,选择物理、化学学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这样有几个班级就可以依据物理、化学科目进行编班,对于选择其他科目的学生,以班级就近原则组合进行选科走班安排。在高考“选科”教学安排上,以“必须走则走、尽量不走”的方式编排,以最大程度发挥班级授课与管理的效能。

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学校定期邀请校友或高校教师给学生开设职业或专业生涯引导讲座,让学生有所选择地进入高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考察,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国情民风考察与职业选择和自己的生涯规划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高一、高二阶段丰富的选课走班学习,加上学校适当开设的多样生涯规划指导,高三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取向与生涯走向应该具备相对理性的认识。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一般课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重点课题“构建研究型、创新型高中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A1604)的终期研究成果

(作者系国家特约督学、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董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