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


  摘 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有关精神,我校成立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开展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研究,研究过程与心得阐述如下。
  关键词:课程开发;多元课程目标;中职院校
  1 开发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1.1 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电子产品生产制造一线的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家用电器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装配、调试、销售和检修人员;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人员;即主要面向电子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技术、家用电器产品生产与维修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技术三个职业岗位群。涵盖的职业工种主要有: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等。
  1.2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严格按照“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进行,突出了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内容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束缚,使专业的业务范围既具有岗位的定向性,又有适度的适应性。同时,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并以整合的观念设计综合课程,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搭建三个平台即基础平台、专门化平台与提高拓展平台。
  (1)基础平台。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为后续专业发展服务的文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公共平台,由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宽基础专业课程所组成。
  (2)专门化平台。依据广泛的市场调研,提供三个专门化方向,学生限选其中某一方向的课程学习。各专门化方向限选课程的开发,源自对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开发“任务引领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
  (3)提高拓展平台。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更好适应职业变化的发展性平台,由人文类与专业类任选课程所组成。
  1.3 调整与整合课程内容
  改革原有学科型课程内容的“难、繁、旧、偏”的状况。德育课程与文化课程在内容上适当增删,遵循浅显性、广泛性、生活性的原则,把握其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的功能定位。专业课程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注重技能训练与职业实践,强化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对接,开发模块式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电工技术项目教程》采用任务引领型的项目化课程形式,整合了《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工基础》和《电工技能训练》等内容;开发的《电子技术项目教程》采用任务引领型的项目化课程形式,整合了《电子测量仪器》、《电子线路》和《电子技能训练》等内容;开发的《家用电器维修项目教程》和《彩电维修项目教程》通过家电生产企业维修中心的维修任务单来引领课程内容,采用家电行业协会与维修企业的技术资料,展现最新的维修技术,并与职业资格考证紧密联系。
  2 研究成果
  2.1 项目教材的研发
  首先制定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完成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完成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五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完成了五本项目教材的编写任务,制订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方案。在编写过程中,先后与熊猫集团、南京市交家电行业协会等专家、同行进行了研讨与交流,这些专家对项目教材的编写开发、项目教学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2 论文的撰写
  在研究过程中,做到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要求参与课题研究、课改试验的成员及时撰写论文。在课题研究期间,论文《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何让学生接受项目化学习》、《运用多元智力理论构建项目课程评价体系》、《“电子技术项目教程”实施中的过程评价》、《“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等30余篇分别发表或获省级以上奖项。
  2.3 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求参与课程改革的全体研究人员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给老师购买研究理论书籍;请教育科研专家到学校作课题研究辅导讲座;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举办专家论坛、教师讲坛和课改沙龙研讨活动,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分批选派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等方法,确实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执教能力、创新能力、技能水平、教科研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参与研究成员中,有4人获研究生学位,2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优秀青年教师,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中先后获得5金6银3铜的成绩,核心成员全部为技师,逐步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参与研究的人员还先后到熊猫电视机厂、LG公司参加生产实践,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
  2.4 项目教学的评价
  项目教学突显的是“做、学”合一的学习方式,培养的是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项目教学的评价要能激励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素养的提升,技能水平的发展,知识的自主形成等。项目教学的学习评价较常规教学而言,评价内容发生了变化,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根据评价的形式对形成性(过程)评价、阶段性(对一个项目)评价和终结性(鉴定性)评价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根据评价主体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三种评价进行了实践与研究。根据学生的活动过程对自主性、研究性评价、思想(心智机能形成)评价、团队合作评价、素养形成评价、创新与发明评价、产品与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3 项目教材开发的三个创新问题
  3.1 对教师教法的创新
  由项目教材編写体例可以看出,对教师有如下几点要求:一是教师必须参加过生产(应定期到企业锻炼);二是会使用多媒体技术并会制作课件;三是知识要不断更新,学习高新理论与技术,通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按照项目教材的创新要求,就可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的创新教法。
  3.2 对学生学法的创新
  在项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教材要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形成 “创新、创优、创业”三创能力、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3.3 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创新
  让教师到生产岗位去参加实践,教数控的去开半年数控机床,教烹饪的去宾馆干半年厨师,教电子的到电子产品维修部实践半年,这样的方法可让教师掌握有用而又最新的生产技能,达到经济高效的培育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坚持学历进修与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与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生产岗位实践相结合,校本教研与参观考察交流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马成荣.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
  [3]冯林.《积极心理学》.九州出版社.2009年
  [4]吴言.项目教学法.中国职业教育[M].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