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心理学的分裂与学科的多元化整合

摘要:当代心理学的分裂主要表现在: 理论体系的破碎、研究方法的分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对立、学科的恶性分化四个方面。当代心理学分裂和破碎是心理学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思想冲突造成的。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心理现象的多水平和多层次特征,没有哪一种理论范式可以解释心理和意识的所有一切。因此,一元化的学科整合模式是不可取的。在现实条件下,以“互补原理”为基础的“和而不同”多元整合模式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关键词:心理学; 分裂; 整合;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7-0130-08

作者简介:叶浩生,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广东 广州 510006)

心理学是一个多范式、多维度、多取向、多学派的学科,缺乏整合的理论框架和共同的研究基础。这一态势被称为“心理学的分裂”。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曾经以心理学为例,指出了成熟的自然科学同“前范式科学”的区别,认为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比,心理学和其他一些社会科学的典型特征就是学派林立、概念混乱,缺乏统一的理论“范式”①。 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恰恰验证了库恩的推断。近年来,围绕着心理学的分裂和整合问题出现了众多的理论观点。本文尝试描述心理学分裂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分裂的思想基础,并就心理学整合的前景提出一种可能的设想。

一、当代心理学的分裂

心理学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和整合的学科。一直以来,心理学就缺乏一个学科共同体都接受的理论体系。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被大多数心理学家称为科学心理学建立的标志。然而,即使在那个时代,心理学也不是统一的。除了以冯特、艾宾浩斯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之外,世界上至少还存在着其他三种心理学。它们是: 第一,与冯特对立的意动心理学,由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也是现象学家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创立,强调了心理现象同物理现象的区别,反对冯特对意识内容的实验内省,代表了心理中的人文倾向; 第二,适应心理学,以英国进化论学者斯宾塞、高尔顿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为代表,研究人怎样适应环境和个体差异问题; 第三,精神分析理论,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为代表,使用催眠和自由联想等临床方法探讨潜意识心理过程。这四种心理学探讨的都是精神层面的现象,构成了当代科学心理学的起点。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这四种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经验的不同侧面,使用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各异,没有形成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共同基础。这构成了科学心理学的早期分裂。

1933年,心理学史家海德布雷德(Heidbreder E)出版了《七种心理学》,描述了那个时代心理学的发展状况。她认为当时的各种心理学除了在接受科学方法方面表现出一些微弱、笼统的共同点之外,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关注重点、分析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当时的心理学可归纳为黄铜工具的、构造主义的、机能主义的、行为主义的、动力的、格式塔的和精神分析的心理学等七种类型, 且每一种类型的心理学家都“瞧不起他们的同事,毫不犹豫地寻找和暴露他人的弱点和错误”。海德布雷德悲叹当时的心理学还停留在詹姆斯时代,成熟的、统一的心理科学仍然只是一种“科学的希望”。

从1879年至今,130多年过去了,心理学从规模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心理学的从业人员,还是心理学机构的数量,过去的心理学都不能与今日的心理学同日而语。心理学家工作在各行各业,从工厂到机关,从学校到街道,从医院到监狱,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但是心理学的发展状况如何呢?心理科学成熟了吗?为什么不断有心理学家宣称“心理学分裂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种种相关的问题已经使得许多理论家认为心理学存在着分裂的危机”?

当代心理学仍然处在分裂、破碎状态,主要表现在:

第一,理论体系的破碎。历史上,心理学已经出现了众多的理论体系,如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产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除构造主义外,这些大的理论体系又可划分为许多小的理论体系,如行为主义可划分为早期的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认知行为主义、操作行为主义、社会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则可进一步细分为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象关系学派,等等。这些理论体系之间矛盾重重、相互隔绝,各有自己的术语或“行话”,增加了学科分裂的严肃性。所以有心理学家指出: 心理学中“存在着许多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术语。在这种理论框架之下所做的工作同其他理论框架之下的工作是不同的、分裂的,往往处在竞争的关系之中。相互之间没有合作,有的只是在同一领域中的敌对和对抗……斯金纳和赫尔都是(行为的)强化理论家,但是斯金纳从来没有引用过赫尔的成果”。理论体系上的破碎和分裂也直接反映到心理学的应用实践中,使得实践领域也充满着理论体系冲突的火药味。以心理学的最大应用分支,即临床和咨询心理学领域为例,当前在这一领域中活跃的力量可以分为生物取向、行为取向、认知取向、家庭治疗取向、精神分析取向、存在主义取向、后现代心理治疗取向和积极心理治疗取向,等等。不同取向在心理病理的深层结构、心理病理产生的原因、咨询和被咨询者之间的关系、治疗和介入的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主张。临床和咨询领域的破碎状态是整个心理学领域理论体系分裂的缩影。

第二,研究方法的分裂。早就有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学是一个奇怪的学科。它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确定使用什么方法,而是先确定研究方法,然后根据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这种“方法中心”的倾向决定了心理学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分裂。从不同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倾向出发,心理学家预设了某些方法的有效性。如实证倾向的心理学家从经验实证主义立场出发,认为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方法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其他方法都是非科学和不可取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心理学中经验方法和非经验方法的对立,具体表现就是实证研究同理论探讨的分裂。除此之外,心理学中量化方法和质化方法也是对立和分裂的,因为“量化研究体现的是实证主义精神,而质化研究体现的是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意识。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导致了两者的截然对立”。

第三,基础研究同实践应用的对立。基础研究是科学的基本属性,实践应用体现的则是科学的社会价值,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如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属于认识范畴, 它的主要任务是回答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技术属于实践范畴,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有关客观世界(作用对象)‘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助互利,共同促进学科的进步。然而,由心理学的发展史来看,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和龃龉。心理学建立之初被视为一门纯科学,所以冯特和铁钦纳等心理学的早期建立者对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不屑一顾。构造主义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对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关注的只是意识的结构及其组成成分,至于意识的作用和价值那是未来心理学的工作,而后一方面恰恰构成了机能主义的关注焦点。精神分析对人类生活曾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在心理学中却倍受诟病,原因也在于精神分析关注的焦点在临床应用,它不关注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基本机制的探讨。1917和1938年,应用心理学家两次退出美国心理学会,组建应用心理学协会,因为他们感觉在心理学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1988年,美国心理学会再次分裂为两个学会组织(APA与APS)。这次分裂的发起者则是基础研究倾向的心理学家。他们认为传统的美国心理学会已经演变成一个商业组织,科学研究得不到重视,因此需要另外组建一个组织,以便为基础研究倾向的心理学家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对立的结果是:“科学家指责实践者在概念上不严密、在词语表达上不科学,而实践者报怨科学家们不能生产出对他们有用的知识。”两者的对立加剧了心理学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