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新优势培育研究综述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对外贸易存在附加值低,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等问题,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劳动型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削弱。面对竞争激励全球市场,只有培育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新优势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本文就在新形式下如何培育中国对外贸易新优势作出了梳理。

关键词:中国 对外贸易 新优势 培育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39530亿美元,增长了约191倍。GDP从1978年的552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08664亿美元,增长了约196倍,增速非常之大。中国也从经济落后的局面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然而,我国虽然是一个贸易大国,但却不是一个贸易强国。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和中低端的初级商品及加工制造产品,如农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和服务业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如何培育我国对外贸易新优势,成为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关键。

二、如何培育中国对外贸易新优势

對于如何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不同学者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西方学者很早以前就开始研究一个国家在国家贸易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获利。作为古典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到1933年,俄林(Bertil 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我国学者主要从国家、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创新、树立品牌、高级要素积累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们的观点主要归为以下几类:

(一)积极发挥国家的作用

国家在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的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首先,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起着先导作用,贸易政策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投入等间接的方式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中国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调整贸易政策(关嘉麟,2013),选择恰当的对外开放模式(朱小娟,2014),尤其是在转型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出口产品实施不同的策略。关嘉麟(2013)认为在转型时期,国家对于初级产品应该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农业经营体制来提升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对于低技术产品,由于其抗分险能力强,不再需要政策的扶持,会实现比较优势的提升;对于中等技术产品,我国应该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鼓励自主研发,从而培育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对于高技术产品,中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待中等技术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以后再进行扶持。政府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简政放权、起引导作用(方明,2005)、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郝丽娟,2008),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维护幼稚产业(秦迪莎,2010)。

在培养对外贸易新优势的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国家应该在贸易平台、基础设施、政策扶持方面积极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马真真,2012;方明,2005)。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朱小娟,2014)。通过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刺激国内需求,培养消费者的高层次消费需求和鉴别能力,从而带动我国产业改革升级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方明,2005)。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魏建成(2009)采用基于SITC分类的方法,详细的分析了中美贸易的商品结构,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机械设备类产品、纺织服装类产品、金属产品及矿物质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航天航空器及零件、二极管晶体和集成电路等高科技产品,中国外贸结构不均匀,作者提出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等多途径来培育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新优势;有意识地培养产业群、发挥相关支撑产业的提升效应对于我国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郝丽娟,2008),我国应加快外贸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鼓励企业按照标准开展生产和进行质量检验,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刘志中、王曼莹,2016),在更高的产品贸易层次上进行竞争(马真真,2012)。李树英(2014)通过对中国三大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的分析,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商品结构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导致价格贸易条件在不断下降,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我国应该在强化原有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政府引导,继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蒋和平(2008)通过出口总额、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商品结构转化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区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条件、出口增长率、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指标,建立了系统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我国是粗放型的出口贸易,贸易数量大,贸易效益低,出口的商品不具有竞争力,在政府层面,要改变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实施竞争优势导向的平衡型外贸发展战略,在银行、保险领域、在财政、金融方面为企业营造公平、良好的环境,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方明(2005)从政府、商品结构、高技术产业、企业、国内需求和人才要素六个方面谈论了在区域合作背景下培育我竞争优势的路径。认为要优化商品结构、提升商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要清楚的认识到高科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在在税收、融资方面给予高科技企业扶持,鼓励其出口;加快发展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科技产业。要加速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曹江宁,2015;董树功,2012)。可以通过企业兼并、联合,开展并建立出口产业内企业的战略联盟加速产业重组(郭学斌,2009)。王珏、韩聪(2017)发现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很大比例,我国要通过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促使我国服务贸易从低端向高端转变。

(三)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企业是对外贸易的实施主体,中国对外贸易新优势的培育最终也会落实在企业。企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马真真,2012),同时加快改革,完善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秦迪莎,2010);企业制度优势是实现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应该通过创新和投资实现传统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化,从而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吴杨伟、王 胜,2017)。朱玉荣(2014)认为出口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国家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首先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专利技术的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可以建立专门的专利研究部门,收集专利信息。同时要加强对贸易壁垒的研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方明,2005),通过兼并国外企业进入当地市场,建立新的国际化营销渠道,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裴长洪,2013)。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等新的贸易方式开展对外贸易,减少交易成本(刘志中、王曼莹,2016;裴长洪,2013)。

(四)鼓励创新

曾珠(2010)通过对中国和日本国际竞争力的对比发现,日本的创新活动对该国的贸易出口促进作用比中国更显著,知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应该借鉴日本,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合作,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积极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李树英,2014),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的创新和培养、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来培育我国的知识优势,从而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通過薪酬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企业创新(郭学斌,2009)。在制度创新方面,朱小娟(2014)通过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实证分析,认为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都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面对世界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国必须提高制度创新来培育和提升竞争力。通过产品创新优势的培育可实现企业的贸易竞争优势,要通过产品质量、技术、和品牌来促进产品创新(吴杨伟、王 胜,2017)。

(五)树立品牌

聂姝媚(2007)从品牌塑造的角度谈论了培育我国对外贸易新优势的培育方法,国际品牌的树立有利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和附加值的提高,有利于培育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优势,我国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的过程中、从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中实现品牌的塑造,走国际化道路,政府应该在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对企业树立品牌提供帮助,为他们铺设道路。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并强化品牌保护意识,不断做大做强(蒋和平,2008),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培育产品品牌(裴长洪,2013),同时加强对商标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朱玉荣,2014)。崔成伟(2016)认为品牌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品牌建设可以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作者从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品牌贸易的发展建议。企业层面,要根据市场,根据消费者塑造具有个性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经营管理和品牌的国际接受度。在政府层面,要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我国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的品牌环境。

(六)加快高级要素积累

郝丽娟(2008)通过对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界定,并分析了中国作为贸易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与贸易强国在对外贸易结构、规模、条件、竞争力及风险方面存在差距,中国应该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积累高级生产要素,加大对高级要素人才和科技的投入力度(李树英,2014),国家应在教育和培训上增加公共投入,降低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支出比重(裴长洪,2013)。建立人力资本高级要素创造机制(方明,2005),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提高知识、人力资本、高科技要素的比重(蒋和平,2008),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秦迪莎,2010)来培育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新优势。要通过要素优化、升级,培育要素双向流动的立体贸易竞争优势(吴杨伟、王 胜,2017)。

三、小结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如何培育我国对外贸易新优势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成立我国能否从一个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关键。除了从以上六个角度分析外,还有学者从投资和价值链的角度谈论了如何培育中国对外贸易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李树英(2014)认为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结构的作用来规范出口秩序,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和进口替代产业部门,流向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品,适度让渡一部分利益给投资商,从而吸引国外投资者(秦迪莎,2010),培育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新优势。贾俐俐(2008)指出,中国现在处于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的尴尬地位,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数量不断增加,却没有促进我国产业升级。作者从整合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在宏观上要通过价值链的系统整合,选择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作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融合和产业内的重组。在中观层面要通过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形式,促进产业价值链内部的整合。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培养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整合。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培育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优势与竞争力。刘志中、王曼莹(2016)认为要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化合作领域,提升贸易便利化的层次,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在优势互补行业的投资。如今,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培养,提升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优势(赵咏,2014)。

总的来说,培育我国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需要国家、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国家是保障,企业是根本,其他行业协会及社会是助推剂。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从某一个单方面,如高级要素培育,企业创新等角度来细化分析如何培育我国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

参考文献:

[1]关嘉麟.转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2]曾珠.中日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0.

[3]魏建成.中美商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郝丽娟.中国作为贸易强国的现实差距及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马真真.中国主动型贸易国家竞争优势培育路径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D].河北工业大学,2012.

[5]李树英.中国贸易条件变动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6]朱小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7]聂姝媚.对外贸易发展与自主品牌塑造——基于我国外贸结构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8]秦迪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及其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9]朱玉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研究: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10]蒋和平.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提升研究[D].湖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

王杰(1993.8- ),男,汉族,四川宜宾人,广西大学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