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着力培养学术精英人才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体现为以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手段、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本文以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为例,介绍了以博士教育为引领,将本科、硕士、博士高效贯通的策略,和形成“好导师、好学生、好机制”良性互动的培养机制,可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有益参考。

关键词:培养模式;精英教育;合作与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08-02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来看,研究生教育应是精英教育。从研究生教育的概念来看,研究生教育是指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学术交流合作能力,能够跟踪学术前沿,通过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造就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全面贯彻落实《纲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其中也明确提出“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要求。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号召,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及我校现有资源,积极推进多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推行培养模式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在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实践中探索前进。2011年,学校经过对研究生培养基本思想的系统梳理,出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以高端博士教育为引领,将本科、硕士、博士高效贯通的策略,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形成“好导师、好学生、好机制”良性互动的学术精英培养新格局,以带动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目前,已初步形成“支持优秀导师与研究生出国交流和开展海内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研究生获得学校和河南省两级优秀学位论文”的良性循环,通过多种手段为研究生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国际化视野

一是发挥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所在学科的支撑作用和后盾优势,借助学校对外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科研合作、学术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让导师走出去,接受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与方法;二是充分动员导师骨干,鼓励利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海外作访问学者和攻读博士学位,促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对接,教学能力向国际化转型;三是利用“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河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制度”、“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学校大地学者制度”等多渠道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并优先招收研究生。2012年以来,先后有11位海外人员受聘我校并担任研究生导师,其中有1位研究生导师通过绿色通道晋升正高级职称。2014年3月,我校聘任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为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并在2014年11月袁隆平院士来校讲学之际,当场宣布袁隆平院士将在我校招收1名博士和2名硕士,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据统计,2013、2014两年,我校共派出80余名研究生导师赴国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开展学术交流。以校特聘教授陈峰博士为例,现年37岁,2010年、2011年先后到美国华盛顿大学、意大利波罗的亚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期分校作访问学者,2012年回国后,即被破格聘为博士生导师,现已是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骨干。截止到2014年11月,我校兽医学科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生物学学科一级硕士点导师中三分之一都有海外留学一年以上的经历。

通过将导师送出去短短的一年、几个月甚至几天,不指望能够学到多少东西,更重要的是拓宽视野、改变观念。虽然学校现在距离一流大学的水平还很远,但是至少看到和体验到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是怎么运行的,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管理者不能要求教师出国一年就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希望通过这个过程,提升教师与国外教授沟通交流的自信和能力,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思想。

通过导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建设这个过程,增强了导师与国外教授沟通交流的自信心,促使一些青年导师在学术生涯之初就结交一批国际学术界的朋友,融入到国际学术圈里,和一流大学的教授建立起长期合作的渠道,为培养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二、开展海内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

根据学术学位研究生需要跟踪学术前沿的外向型需求,我校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尝试,要求各一级学科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建核心课程,积极开设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并明确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理论课程教学不再以系统理论讲授为主,应以专题讲座方式进行,每门课程由3名以上导师任教,突出学术前沿和最新研究进展,鼓励各学科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国内的院士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为此,我校开展了海内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通过少学时、高水平学术前沿讲座逐步代替传统多学时的系统理论课堂授课。以我校兽医学一级学科为例,2014年下半年,先后邀请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终身教授朱冠博士,长江学者刘金华教授、朱兴全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冯耀宇教授等10名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这些学者渊博的知识、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精深造诣深深影响了听众,受到在校研究生的一致好评。

2013年至今,我校充分利用各位专家学术休假、参加国际会议或来校学术交流等各种时机,先后邀请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瑞典等国家60多名海外专家学者为我校研究生和绍骙实验班的本科生作报告和讲学,包括原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瑞典隆德大学苏尼·斯万贝格教授、玉米遗传育种资深科学家Thomas P. Brutnell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程顺河、罗锡文、康乐、高福等15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等学者走进校园同师生进行学术交流,讲学时间最短2个小时,最长不过3天,但专家短期讲学的高质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三、开展优秀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工作

2011年,我校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联合培养。刚起步时,当年仅支持1名硕士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师从夏咸柱院士进行联合培养,该生于2013年顺利毕业并考取我校博士研究生,其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我校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支持2名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到国外进行联合培养,2名博士研究生分别赴加拿大莱斯桥大学和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其中1名博士研究生彭廷通过在国外的科研学习,现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大于5.0的SCI论文1篇,大于3.0的SCI论文2篇,参与申请国家专利4项;2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目前2人都已顺利毕业,其中1名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另1人也正在申请攻读我校博士学位,其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我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已被推荐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支持了6名博士研究生到国外进行联合培养,目前分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等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其中博士生吴晓林以第一作者在SCI源期刊《nature protocols》发表文章1篇,影响因子为7.96。

在联合培养过程中,中方导师、外国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双方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及学位论文;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部分课题研究在国内进行,课题中的难点则利用国外先进的理论技术来完成。我校的这种培养模式加强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之间的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我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在当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离不开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个省属农业院校,学校正以国内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加大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力度,着力培养一批学术精英,带动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但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高水平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需要有充足的办学投入保障,尽管学校千方百计自筹经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研究生办学经费的有限却是摆在学校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学校建议主管部门应当加大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梁树英,汪寿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02).

[2]何峰,陈秋媛.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过程、特点及启示——对印第安纳大学研究生院的考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

[3]罗尧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