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黄平民族旅游商品产业对策刍议

摘 要: 黄平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民族旅游商品产业具有特色优势。其境内的民族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特色食品、土特产品等民族旅游商品已初步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但该产业仍存在规划缺失、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市场建设滞后、品牌意识差等发展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发展 旅游商品 民族旅游商品 产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55-02

《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把旅游商品产业培育成为贵州省的特色优势产业,明确了“到2015年底实现旅游购物收入550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25%”的目标。十余年来,黄平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民族旅游商品产业也已初步成为一个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如今,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产业的现状怎样?如何促进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带着这些疑问,本人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期望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纳,以促进该产业更好发展,从而带动黄平县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如期实现黄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一、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现状

1.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产业概况

黄平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州西北部,东接施秉,南邻台江、凯里,西连瓮安、福泉,北壤余庆。县城距省府贵阳179公里,州府凯里54公里。全县下辖8镇3乡143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住有汉、苗、革家等20余个民族或族群,总人口38.5万,少数民族占64.2%。境内有“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旧州古镇、“中国桥梁博物馆”重安三朝桥、野洞河和飞云大峡谷漂流、旧州舞阳湖及“苗疆圣水”浪洞森林温泉等名胜古迹和风景区。

自2003年以来,黄平县依托境内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等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2014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总收入3.16亿元、旅游人数46.13万人次,同比增长30.25%和27、43%。目前,全县共有旅游商品生产加工或销售企业37家,个体工商户239家,经营商品涉及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旅游特色食品、土特产品等。

2.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主要类别

按照旅游商品的屬性分类,旅游商品可分为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和其他商品五大类。根据这一分类标准,黄平县的民族旅游商品主要分为民族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特色食品、土特产品四类。

2.1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心理特征、审美艺术等的重要载体,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黄平县境内的苗族、革家人等民族或族群的祖先立足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凭借世世代代的勤劳智慧和顽强不屈,创造出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并且成为最能代表民族特征的象征物。可以说,苗族和革家传统服饰、苗族手工刺绣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收藏价值。

2.2民族民间工艺品

主要有苗族银饰、手工刺绣画、银画、农民画、革家蜡染、黄平泥哨、竹木雕等。代表性较强的有苗族银饰、革家蜡染和黄平泥哨。黄平苗族银饰分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等,式样繁多、特色鲜明、自成一脉,尤以“百鸟朝凤”银冠为代表。黄平革家蜡染素有“贵州东线旅游一枝花”的美称,其传统印染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图案主要由线条、几何图形、图腾物或鸟兽虫鱼等组合而成,其成品古朴素雅、美观大方、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学者赞誉和喜爱。黄平泥哨为旧州苗族民间艺人吴国清在继承苗族传统陶哨工艺基础上发明,现已有近百年历史,400多个品种。其造型多为动物,塑型、设色、彩绘等工艺十分独特,其成品色彩鲜艳明丽、造型生动传神,极富苗岭山乡特色。黄平泥哨已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收藏,黄平县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泥哨艺术之乡”。黄平泥哨在方圆数百公里内已享有盛名,广受各地游客青睐,成为旅游购物首选商品。

2.3旅游特色食品

主要有“牛老大”牌牛肉干系列、“长寿星”牌山野菜系列和“美女寨”牌腌汤菜系列等。“牛老大”牌牛肉干系列产品现有10多个品种、30多个规格,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贵州省成熟的旅游商品和知名品牌,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先后荣获“贵州省优质产品”奖、“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贵阳旅游特色食品”、“贵州省旅游指定商品”、“贵州省名片产品”等殊荣,曾远销人民大会堂并被指定为中国民航旅游食品,牛老大公司曾荣获“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长寿星”山野菜系列和美女寨”苗家特色食品系列为黄平县近年来涌现的贵州省名牌产品,成为黄平县旅游特色食品产业的新秀和“潜力股”,产品远销省内外,乃至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2.4土特产品

主要是中药材太子参、野生天麻、东坡虫草以及豆豉、酸豇豆、朱家山野生春菇等。该类土特产品的开发尚处于市场摸索期,除太子参外,都未形成产业和一定规模,多为一些个体户零在散种植销售,经营效益尚未凸显,市场定位和市场前景仍不明朗。

二、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划缺失

目前,黄平县尚未制定旅游商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甚至还没有编制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近年来出台的两个文化产业政策文件(《黄平县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共黄平县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也仅将旅游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提出一些原则性指导意见,但没有提及发展旅游商品产业。

2.产业规模小

总体来看,黄平县的民族旅游商品产业,特别是苗族银饰、革家蜡染、黄平泥哨等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经营,以个体工商户家庭式小作坊居多,几乎没有现代企业法人,从而存在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产量少等普遍问题。比如,某革家服饰和蜡染生产村,全村常年从事该行业的仅有一家去年刚注册的微型企业,实为家庭小作坊,全年制作的蜡染产品仅有不到200幅,但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3.经营理念落后

由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较少,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产业的从业人员很多安于现状,有的甚至满足于一年下来“够买个柴米油盐”。即便是一些小规模的生产企业,也存在市场经济意识差、产品市场定位不准、产品包装设计不适应游客需求、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等普遍问题。比如,黄平泥哨、革家蜡染等旅游商品,很多经营者仅限于生产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有的甚至连独立包装都没有,主要靠坐等经销商上门收购或游客的零散购买。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黄平县旅游商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市场建设滞后

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的销售市场仍处于散、乱、偏的初级状态,缺少统一、专业的经营销售场所,销售商品门类较全的仅有一家国有旅游公司,不能完全满足入境游客购物需求。从本课题组的随机抽样访谈来看,入境游客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购物难,普遍觉得找不到一个规模较大、可以涵盖境内所有旅游商品的专业市场或旅游购物一条街。同样一件旅游商品,游客对购物场所的选擇余地十分有限,有些甚至不能做到“货比三家”, 从而给一些游客留下了价格偏高的印象,长远来看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

5.品牌意识差

同大多少数民族地区一样,黄平县的民族旅游商品在省内外和周边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知名品牌较少,目前仅民族服饰和特色旅游食品两大领域有“靓欧桑”、“牛老大”、“美女寨”、“长寿星”共计4个贵州省著名商标。由于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知识缺乏,不少从业者对旅游商品的品牌意义认识不够,觉得申请注册商标程序太繁琐、费用太高,必要性不大。

三、促进黄平县民族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整合力度

结合县情实际,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尽快制定包括民族旅游商品产业在内的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产业规划的政策引导、拉动投资和消费等作用。梳理整合扶持微型企业“3个15万元”、妇女创业小额信贷、民贸民品企业贴息贷款、鼓励科技创新奖励奖补等优惠政策,重点抓好政策的宣传、细化、落实以及与民族旅游商品产业相关市场主体间的无障碍衔接。

2.加快推进产业化、系列化、品牌化发展格局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找准市场定位,采用市场化、产业化的经营管理理念,着力培育一批民族旅游商品骨干企业。在确保政策执行稳定性的前提下,依托骨干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引领旅游商品发展”计划,用较长时期,重点开发打造出几个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名优旅游商品品牌,逐步打开周边旅游商品市场。

3.培育现代专业市场体系

按照“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市场营销体系。一是重点研究论证在物流中心镇或旧州古镇5A级景区建设具有民族和历史特色的文化旅游购物市场或旅游商品集散地。二是在少数民族聚集、文化特色鲜明的重点乡镇和景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点。三是做好与贵阳、凯里等周边城市的热点旅游景区对接,设立黄平特色旅游商品展柜。四是充分利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凯里“一节一会”、谷陇“九·二七”芦笙会、飞云崖“四月八”集会、重安“九·二六”芦笙会等县内外的博览会、民族节日集会平台,办好民族旅游商品推介和展销。五是探索、鼓励民族旅游商品经营主体与互联网销售平台、物流公司合作,开通网上购物和物流托运服务,实现入境游客无障碍购物。

4.抓好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管理之道,惟在用人”,人才是管长远的发展大计,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真正做到“引得进人、留得住人、培养出人”。探索设立由工商、科技、旅游、文化等部门组成的“市场经济专业人才成长计划”指导小组,负责向民族旅游商品产业从业人员宣传相关扶持政策和法律知识、指导工商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市场经济理念等。二是通过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论坛等途径,培养从业人员的市场营销、产品经纪、品牌管理、产品研发与包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生产、营销和管理水平。三是做好民族民间工艺人才的培养。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办好民族民间工艺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等活动,重点开设苗族银饰、革家蜡染、黄平泥哨等传统民族手工艺兴趣班,向中小学生、职校生和待业青年妇女等重点人群传授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培养兴趣爱好,从中发现传承人才,逐步壮大产业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39.

[2]陈胜容.“旅游商品”概念之辨析与定义[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516-519.

[3]姚蔚蔚.基于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的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7):180-181.

[4]徐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商品开发探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

[5]刘筏筏.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7(2):54-57.

[6]车婷婷,黄栋.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商品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8):161-163,181.

作者简介:雷青春(1976-)男,苗族,贵州黄平人,中共党员,中共黄平县委党校讲师,黄平县委党校科研处主任,研究方向为党建研究、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