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高龄心血管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麻醉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方法,为临床提供最佳的麻醉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70例高龄心血管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围手术期内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35例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观察组),另35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总结患者术中血压、心率及术后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患者35例中术中血压异常波动15例(42.9%),心率减慢14例(40%),围手术期内无病例死亡,均痊愈出院,出现室性期前收缩1例(2.86%),低钾血症2例(5.71%);观察组患者35例中术中血压异常波动14例(40%),心率减慢14例(40%),围手术期内无病例死亡,均痊愈出院,出现室性期前收缩2例(5.71%),低钾血症1例(2.86%),两组对比在心率减慢、低钾血症方面无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实施心脏手术时更容易导致患者术中血压波动、心率减慢,加大手术难度,因此术前要充分的进行麻醉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确保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关键词:高龄心血管病;围手术期;麻醉

在改革开放的带领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目前很多城市步入了老龄化,高龄人群(≥70岁)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在高龄人群中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临床发现,对于高龄心血管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往往难度较大,是因为此类患者机体功能衰退,脏器功能也逐渐下降,同时还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手术风险的加大均给手术麻醉、手术成功带来了严峻考验。其中麻醉方式的选择、麻醉剂量均会对患者术中的血压、心率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术后的疾病恢复。本文即是对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围手术期麻醉处理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现笔者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70例高龄心血管病患者研究资料整理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70例高龄心血管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男性21例(60%),女性14例(40%),年龄71~81岁,平均年龄(76.4±3.2)岁,心肌梗死15例(42.86%),冠心病9例(25.71%),风湿性心脏病7例(20%),心绞痛4例(11.43%),病程6个月~15年,平均病程(5.6±1.3)年,伴高血压27例(77.14%),伴糖尿病12例(34.29%);观察组患者男性22例(62.86%),女性13例(37.14%),年龄71~80岁,平均年龄(76.1±2.8)岁,心肌梗死14例(40%),冠心病8例(22.86%),风湿性心脏病8例(22.86%),心绞痛5例(14.29%),病程15d~16年,平均病程(5.7±1.6)年,伴高血压26例(74.28%),伴糖尿病13例(37.1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35例麻醉处理:①麻醉方案:对35例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20~30min肌肉注射丁溴东莨菪碱20mg,开放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快速补充胶体500ml;②硬膜外穿刺成功后,2%利多卡因4ml,5min后观察无异常,分次小量给予0.6%罗哌卡因,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手术体征检测: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检测,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必要时可以留置导尿管;③围术期处理:结合患者的病情、心功能状况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尽可能避免因为麻醉不到位或患者精神紧张对患者术中血压、心率造成波动,同时麻醉师时刻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④术后:在手术完毕后,推入病房,实行心电监护。观察组35例患者全麻处理:①麻醉方案:术前20~30min肌肉注射丁溴东莨菪碱20mg,开放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快速补充胶体500ml;②咪达唑仑0.05mg/kg,罗库溴胺0.7mg/kg,控制呼吸,维持用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8kg/min)和丙泊酚(3g/kg/h),并间断静注维库溴胺;术中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葡萄糖,及血红蛋白浓度;③术后:手术完毕后带气管导管送入PACU,待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实行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1.3观察项目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压、心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病例。

1.4统计处理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压异常波动和心率下降的情况,其中对照组患者血压异常波动15例,心率减慢14例;观察组血压异常波动25例,心率减慢21例,血压异常波动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2.86%,低钾血症发生率5.71%;对照组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22.86%,低钾血症发生率20%,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死亡病例 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出现,术后痊愈出院。

3讨论

高龄心血管病患者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以及脏器功能不全等因素导致在需要手术治疗时患者的耐受力较差,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并发症[2],严重时会出现死亡。因此为了确保高龄心血管病患者手术能够顺利完成,在围术期内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来选择最佳的麻醉方案,提高患者对麻醉的耐受力,将手术中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患者术后能够及早恢复[3]。围术期内首选要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评估,术前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心脏功能,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若患者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需要及时的调整麻醉方案[4]。同时术前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打消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强患者的信心,有利于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术前也要适时的调整患者平时服用药物的剂量方式等,避免此类药物对麻醉效果造成影响。例如伴有高血压的高龄心血管病患者,研究发现在术前合理服用降压药后手术中出现血压异常波动以及心率下降的发生率较术前停用降压药患者低,因此此类患者应当在术前坚持服用降压药至手术前6h[5]。而血压过高控制不佳的患者适当延缓手术,当血压控制平稳后再行手术,对于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可以静脉滴注硝普钠控制血压。麻醉方案选择的原则应当要以患者心肌供氧、需氧平稳为前提,这样可以避免心肌抑制,也能够减少麻醉导致的应激反应的发生率,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在非心脏手术中如下腹部、四肢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案要避免麻醉平面过高,一旦麻醉平面过高就容易诱发血压波动和心率下降,术中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情况后可以给予小剂量的麻黄碱或阿托品对症处理[6],血压剧烈波动患者可以用多巴胺泵入以维持循环稳定,切忌不可盲目输血补液以加重心脏负荷[7-8]。此外手术中、术后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围术期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和心率下降及低血钾等并发症也无明显差异,提示在手术治疗时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案可以一定程度降低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低血钾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手术前进行有效的麻醉风险评估,在手术过程中合理选择麻醉方式以及在手术后有效地防治并发症是保障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麻醉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智辉.对45例行心血管病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围手术期麻醉处理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114.

[2]贺伟,王守军.高龄合并心血管病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处理[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8,28(11):737-739.

[3]史春霞,李立环.高龄心血管手术患者围术期的麻醉处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0):789-791.

[4]汪炜健,吴辉,李立环,等.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的麻醉处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4):306-307.

[5]Hoeks SE,Scholte Op Reimer WJ,van Urk H,et al.In-crease of 1-year mortalily after perioperative beta-blockerwithdrawal in endovascular and vascular surgery patients[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7,33(1):13.

[6]Feringa HH,Bax JJ,Poldermans D.Perioperative medical managem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noncardiac surgery[J].Curr Opin Anaesthesiol,2007,20(3):254.

[7]吴东进,徐美英.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行胸外科手术的麻醉处理[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5):287-289.

[8]姚群,屈国欣.高龄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腹腔镜手术的麻醉处理[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20(7):631-632.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