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对其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循证组(n=100)和常规组(n=100),对循证组患者采用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循证组患者的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7.00%)低于常规组患者(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患者对护理较为满意,与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比较,循证护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性,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最优护理方案。

【关键词】 循证护理;心血管内科;安全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41-03

循证护理是一整套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方案,主要通过调研结果找出实际护理过程中的漏洞并依据此漏洞结合医护人员技术和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最终由相关医护人员执行[1-2]。本研究对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6.32±13.85)岁,体重47~73Kg,平均体重(62.48±9.84)Kg,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78例,冠心病患者71例,心律失常患者30例、心力衰竭患者21例;将他们随机分为循证组(n=100)和常规组(n=100),循证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6.78±14.12)岁,体重48~73Kg,平均体重(62.94±10.21)Kg,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39例,冠心病患者34例,心律失常患者15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常规组: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6.11±13.67)岁,体重47~73Kg,平均体重(62.13±10.04)Kg,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39例,冠心病患者37例,心律失常患者15例、心力衰竭患者9例。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CT或超声检测等检查证实为心血管内科疾病,无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严重性疾病且无精神病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各种相关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等。循证组患者则给予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本课题组设立循证护理小组,通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掌握循证护理运用知识,以帮助指导并督促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组患者及时、高效、准确地进行循证护理实践,并观察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例次及疾病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根据我院心血管内科所收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个人体征进行评估,成立以“提高护理服务”为宗旨的循证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另3名护师与5名护士,循证护理小组人员均接受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并顺利通过相关的考核,已掌握循证护理的护理方式。

1.2.2 收集确立护理风险问题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通过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相关临床资料收集,收集方式为主动咨询并记录于相关表格,完毕后对患者病情及其资料进行初步评估,并初步确认急性心血管病的风险因素,最后提出实际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相应护理风险并对其作相应的评估。

1.2.3 文献检索查询 通过NEBM—循证护理数据库,输入疾病及相关风险关键词,结合本研究收集的资料和风险因素搜索相关心血管病风险与护理管理对策的高质量文献,通过实际资料与文献资料对比求证确定本次研究高发风险前10因素。

1.2.4 严格系统评价证据 确定因素后,结合本院心血管内科科室已有护理技术和经验,从已搜索有价值的文献中选取高效、实用、严格的护理方案,并制订出最佳的有循证依据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和措施。

1.2.5 应用最佳循证护理证据[3-4]①患者心理的护理 患者往往会因为生病入院及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使用温和的言语与患者沟通,帮助其了解自身疾病特点,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使患者可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增强患者的舒适感、安全感,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及对治疗的决心。 ②患者呼吸的护理 由于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是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主要表现有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定时巡护病房,并对发现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供氧处理,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③患者饮食的护理 对于患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患者而言,日常饮食可引起患者血液循环的变化,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建议患者以清淡、低热等食物为主食,对有烟酒患者应劝导其戒烟戒酒并相信讲解烟酒对心血管的危害。④患者皮肤的护理 患有心血管内科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常被迫端坐呼吸,而长时间卧床休息的患者亦由于被动体位,容易出现压疮,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皮肤状况,对怀疑有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相关评估,并加强按摩受压的皮肤,注意气垫床等医疗器械对患者的影响。⑤患者生理的护理 从声音、光线、温度、湿度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给予患者舒适的感觉;很多心内科住院患者往往存在排便困难的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准确的排泄护理,指导患者在腹部进行环形按摩,嘱患者多饮水并进行适当活动以促进排便,同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1.2.6 规范基础护理制度[5-6](1)规范文明用语, 注重人际沟通技巧,主动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导及耐心回答患者问题, 对患者突发紧急情况依据急救流程建立并进入绿色通道,依据相关规定给予患者急救处理。(2)健全规章制度 ①抢救工作制度:急诊护士必须坚守岗位, 对抢救药品、物品做到“三及时”(及时维修、及时记录、及时补充)与“ 四固定”(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基数、定期检查),以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和护理。②交接班制度:对交接班的方式和内容给以明确规定, 保证护理安全。③护送制度:护士应准确评估危重患者病情, 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在患者转移过程中携带必要的抢救器械及药品,做好相关登记, 并与病区做好病情交接。④建立用药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监测药物的配制、使用,避免用药配伍不当、外渗等情况发生,如若出现医患纠纷情况,应依据制度作出有效相应的处理,如安抚病患情况、向上级及时报告等。(3)加强专业培训:护理人员必须严格自律, 积极参加培训,并针对不同年资的护士给予相应的考核,评估他们在病人多、病情急、工作忙时的护理应对操作,完善培训制度及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4)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好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务必清晰记录,以便医师实时、清楚了解患者病情的实际状况。(5) 规范护理过程管理: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护理风险和管理存在的漏洞,依据文献及相关规定针对性完善护理方案,并制订《意外、突发事件的护理应急预案》、《输血和输液护理规范》,为医护人员应对突发风险时提供参考,以减少医患间的纠纷,如指导医护人员在纠纷时如何行封存保留实物, 报告部门和处理程序等。

1.3 判定标准 ①评判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价[7],SAS评分: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以上;SDS评分:SDS总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②患者满意度评价 本研究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共设 16 个项目,评估项目包括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治疗指导四项,每项4分,共64分,总得分<40分为不满意,40~56分为满意,>56分为非常满意,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视为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调查表由患者出院时填写,并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评分(SAS)与抑郁评分(SDS)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SAS)与抑郁评分(SDS)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但循征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 循证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7.00%)低于常规组患者(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比较 循证组患者对护理较为满意,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亦呈逐渐增长的趋势[8]。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发生障碍的一类疾病,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跟高压、高脂、吸烟、喝酒等因素息息相关[9-10]。心血管内科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多发、多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11]。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2-13]。一经发现患上心血管疾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以阻止更多更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循证护理是结合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的一种新的护理手段,其开展主要包括5个步骤[14-15]。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找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问题结构化、特定化;②根据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护理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③评估所获证据的有效性、科学性与推广性,分析其可行性;④结合临床专业知识与所得证据、根据护理经验,按照患者需求,重新制定符合病人需求的护理方案;⑤将新的护理方案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并通过调查其安全性和满意度,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根据我院心血管内科所收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个人体征进行评估,成立以“提高护理服务”为宗旨的循证护理小组,对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与另100例同时期收治的给予常规护理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循证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循证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低于常规组,且循证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比较,循证护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最优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1);1914-1916.

[2]李克亚,寇洁.循证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4):3697-3699.

[3]任巧花,赵承芳.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J].护理研究,2011,25(1):165-166.

[4]刘春芬.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277-277.

[5]韦柳青.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264-266.

[6]Guerrero Castillo JJ,Benavides Espínola IC,García-Montesinos Sanz J.MANAGEMENT IN THE NURSING SURGERY OF PRIMAR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OR WITH A CARDIOVASCULAR RISK. SUGGESTION FOR THE USE OF THE APM AND SMAP[J].Rev Enferm,2015,38(12):40-45.

[7]朱继芳,李远琼.特殊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3);1801-1803.

[8]刘莉.超重和肥胖的全球趋势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2);1117.

[9]莫中成.脂代谢与心血管疾病[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5,42(9);785-787.

[10]屈园园,余锂镭,江洪.自主神经干预与心血管疾病[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11);1155-1158.

[11]夏纯,邓瑛瑛,王晓艳. 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25(2):101-102.

[12]魏聪,常丽萍,贾振华.脉络学说指导通络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2);1513-1516.

[13]朱衍馨,钱铮,丁益强,等.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 (1):76-78.

[14]陈欢.循证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146-147.

[15]王显红.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12);36-37.

(收稿日期: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