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康复配合治疗中风偏瘫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所致偏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脑血管意外中风所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运动能力(Fugl-Meyer量表)和生活能力(Bathel指数)较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

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可极大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偏瘫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94-02

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范畴,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该病已成为诸多死亡因素的首位,并且患有该病的人中有86%的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而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减少致残率是医学界一个有待完善与解决的课题。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单纯的康复治疗与针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进行观察,后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住院病人,共4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1例,男19例,女2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2.5岁;左侧偏瘫8例,右侧偏瘫13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4例;对照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56~70岁,平均63岁;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9例;脑梗死16例,脑出血3例。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均接受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西医给予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中医急性期采用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脑为主的中药治疗,后期应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病情一旦稳定即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5d,脑出血患者在入院10~14d之间,治疗组开始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康复治疗。

2.1针灸方法。取穴:百会、风池、天鼎、肩骨禺、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太冲。操作方法: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两组均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5d。

2.2康复训练。早期功能训练患侧做被动训练,健侧做主动训练,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肌张力,改善功能活动能力。中期肌张力增高,采用拮肌活动,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恢复期加强对运动技能的控制,改进反复活动,提高动作的速度。可按下列康复项目,循序渐进,每日2次,每次45~60min。①翻身:定时变换体位,保持良好肢位。②关节活动:由大关节开始,幅度由大到小。③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④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双膝,单膝立位平衡。⑤慢步训练。⑥上下台阶训练。⑦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3治疗效果

按照偏瘫功能恢复过程六阶段及功能评定标准,2个月后治疗组对提高患者的肢体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运动能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中风偏瘫病人经积极抢救,一旦病情稳定后,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3月后因各种继发性障碍恢复减慢,故应及早介入针灸和康复训练。针对病变的不同时期,采用多种康复治疗手段,才能从不同的方面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社会。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在适应症上有相同的疾病谱,且治疗的时机相同,针灸与康复早期介入加快了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康复医学理论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复治疗中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功能重组,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治痿独取阳明”,故针灸选穴中应首选阳明经穴。《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莞于上,使人薄厥”,说明“血菀于上”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故取近头部百会、风池熄风清脑;肩骨禺、合谷、天鼎、外关用于上肢瘫;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解溪、太冲可用于下肢瘫及足瘫,以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头部穴位可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及刺激神经细胞恢复运动机能,局部取穴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针灸与康复配合治疗脑中风偏瘫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同,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为脑中风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是目前中风病临床实践中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王绍华,王东民.鉴定中患方当事人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25期

[2]罗艳红,钟广伟.不同中医证候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9年10期

[3]王永红.脑血管意外致偏瘫的康复治疗[J].吉林医学,2010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