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医学事业奠基人

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上夺得了一枚枚奖牌,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在国际运动场上,观众们一遍遍地为中国体育队鼓掌欢呼 这一切都在证明,中国体育实力的雄厚和国力的强盛。而当这热烈的场面暂时地回归于平静,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我们扣下的每—个球,都有医生们的一份功劳。

——这是排球老将郎平说过的一句话,也是中国国家队运动员们的心声。

毋庸置疑,中国运动医学事业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运动医学事业奠基人曲绵域教授,自1955年9月开始,就投身筹备、创建中国第一所运动医学研究机构。他经历和见证了50余年来中国运动医学事业的行进历程;更为无数的中国运动员治好了伤病,使他们重返赛场。运动医学从无到有

1925年3月,曲绵域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年轻时,曲绵域就抱定了从医的理想,决心投身医学事业,为人民解除病痛。他怀着这样的志向考取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一批协和医学院的教授转到了北医任教,孟继懋教授边绘图边授课的教学方式激发了曲绵域对骨科的浓厚兴趣。1949年,曲绵域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成为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在老师的影响下,曲绵域讲课时只带一本《骨科学》教材,—边为学生授课一边在黑板上画解剖图,图画完了,课也讲完了。久而久之,他练就了一手线条简单、流畅明晰的绘图技术,这成为他日后教学中的一大优势和特点。以至于后来,在他主持编写的《实用运动医学》、《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分卷》等10余部著作中,有不少插图都是由他亲手绘制的。

朝鲜战争爆发后,曲绵域参加了抗美援朝手术队,在东北兴城的军医院救治伤员。这一时期,他积累了大量关于术后康复的经验。回到北京后,曲绵域继续在骨科工作,并和英国专家Js Horn教授一起参加积水潭医院的筹建。

时任北大医院院长的左奇找到曲绵域传达了组织上向苏联学习筹建医疗体育教研室的决定,她对曲绵域说:你是骨科出身,也做过康复工作,组织上认为由你担当这个重任最适合,所以调你来筹建和领导这个工作。曲绵域就从骨科转行到了运动医学这个领域,但当时他甚至不知道运动医学这个名词。

1955年9月至1956年7月,曲绵域参加了苏联专家克·依·克拉斯诺赛尔斯基教授在国内举办的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高级师资进修班。1958年,国家体委组织赴莫斯科考察团,列席第十二届国际运动医学会(FIMS)大会,大家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叫“运动医学”,主要内容有四:运动创伤、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及医疗体育。

回国向国家体委贺龙主任汇报后,曲绵域结合本土实际,着手组建运动医学研究机构。仅一年的时间,曲绵域就带领大家设计、建立起了医疗体育室、X线室、心电图室、心肺功能检查室、诊查室、气功室,于1958年年底对外门诊,继而又开设了病房。又于1959年1月在北医三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运动医学研究所,并担任领导,成为中国运动医学领域里的第一任学科带头人。

十年动乱期间,北医三院运动医学工作被冠以“为少数人服务”的罪名,曲绵域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1969年研究所被取消摘牌。研究所关闭期间,曲绵域教授以骨科大夫的身份带领学生们到京西木城涧煤矿区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工作是诊病及挖煤。可学生们就要毕业了,还没有学到应有的专业知识,这让他非常不安,他决定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在蜡版上刻字、绘图,油印出了题为《运动创伤检查》的教材发给每位学生。

听到这个消息,周总理立即手谕指示给卫生部:“运动医学不能取消,只能加强不能减弱,要在运动实践中发挥作用。”源于这一历史机缘,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得以恢复,曲绵域教授继续担任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在50年的蹉跎岁月中,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运动创伤、运动营养、医务监督和运动康复四个专业的现代医学研究所,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及下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研究机构。

1989年,曲绵域由萨马兰奇授予“IOC运动医学贡献奖”;1994年,他又获得由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授予的“荣誉会员金质奖”,成为第13位荣获该奖的人。

50年,曲绵域也从翩翩少年成为了银发老人,他见证了我国运动医学的成长。也耗费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诚如运动医学研究所现任所长敖英芳教授所说:“无论是从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建所、创业、人员梯队的建设,还是在医疗、科研、教学、康复、护理、营养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曲绵域教授一生的心血。”

对运动员负责

关节软骨的损伤,是运动员中最常发生的伤病。这是曲绵域教授最关注的科研课题之一,也是运动医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贯穿至今的中心课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曲绵域教授就已经通过关节软骨损伤的机理研究,证明了其病因是由于关节软骨的微细损伤积累所致。而今,随着研究课题的深入,分子生物学学科领域的知识也融入了研究体系,并形成了基因疗法。

“三结合”是曲绵域教授一直坚持几十年的一种下队工作方法:在下队工作日,医生根据在训练场上所观察到的运动员带伤训练的情况开展治疗工作,与教练员、运动员一起制订伤后的训练计划。他就这样带领他的团队坚持深入国家运动队开展服务工作达40年之久。

“有些伤病运动员是以牺牲生命的危险和痛苦的代价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医疗经验,如果没有运动员们的支持和配合,我们无经验可拿;没有他们积累来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就无用武之地。我们是‘拿来主义者’,要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病例,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国家举重队运动员陈镜开训练中造成了胸腰部四个椎板的疲劳骨折,大家都认为他的运动生涯会就此结束,可他坚持带伤训练,并连续六次打破了世界纪录。这一病例给运动医学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当举重、体操、足球守门员、羽毛球运动员患有这类伤病时可以继续参加训练。其中多名运动员不但没有影响比赛,还夺得了世界冠军。

国家举重队著名运动员黄强辉因高台跳水意外损伤,致使第一节颈椎脱位达9毫米,造成了全身瘫痪。按照诊疗常规,这个病人须接受手术治疗。而曲绵域率领专家组成员反复分析、论证,决定采用牵引和石膏固定的方法,经过了几个疗程的治疗后,黄强辉终于得以康复。

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医护人员至今还保持着“三结合”这个下队的传统。袁伟民、蔡振华、郎平、孙晋芳、张蓉芳、李玲蔚、陈镜开、李宁、李小双、邓亚萍、姚明、李楠、郭晶晶、赵宏博、王楠、张怡宁等一大批运动员、教练员都接受过曲绵域教授的诊治。2004年他荣获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备战雅典奥运“个人特殊贡献奖”。在筹备北京奥运会期间,曲绵域教授和运动医学研究所的10名专家被国家体育总局聘任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组”成员。

曲绵域教授还喜欢用运动打比方,讲解医理。他强调,要重视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它们就好像排球比赛。接球的第一传是“基础研究”,供球的二传手是“应用基础研究”,最耀眼的扣球运动员相当于“应用研究”。他的身上体现了老一辈人对于排球的热爱,他的执著、坚韧更与女排精神一脉相承。

发展方向:普适大众

曲绵域教授认为,运动医学并不仅仅是为运动员服务,运动医学医生的工作目标应该是“预防运动损伤,帮助患者解决由运动带来的病患并恢复生活质量,同时防治因缺乏运动带来的其他病变”。

当前国际运动医学研究领域有两个,一是竞技体育,二是群众体育。曲绵域教授说,群众体育的研究内容是“运动或缺乏运动所带来的病理、生理问题”。而导致骨质疏松病变的病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运动所造成,这一研究对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另一个问题是手术后夹板固定,病人缺乏合理运动,也可导致肌肉萎缩及关节纤维粘连。香港方面研究也发现,由于肌肉缺乏运动,导致了自由基含量的增加。这些都是目前运动康复中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