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析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背景不同。在这些众多差异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儿童教育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从介绍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入手,其中主要介绍了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家庭教育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等内容。然后又介绍了中西方学校教育存在的差异,该部分主要从基础教育差异、高等教育差异两方面入手,对中西方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也是导致中西方儿童教育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儿童教育工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方儿童教育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西方儿童;教育差异;建议和意见

儿童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年纪尚幼,性格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定型。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一直将儿童当作是半个成年人。但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性”有了一个较为新型的认识,儿童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他们提倡儿童应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儿童作为国家的希望,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积极的与他们进行正确的交流,这些都是成年人需要做好的地方,若是对儿童采取较淡粗暴的态度和方式,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阴影,从而酿成悲剧。但是另一方面,西方的教育方式不一定全都适用于中国家庭,导致这一原因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下就是本人的总结。

一、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交流互动中,家长对子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性格的发展和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是孩子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们的任何行为或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并对儿童的兴趣、习惯、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通过学习和模仿家长,接受外界知识。而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导致孩子在人为处事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主要如下。

1、教育观念的差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肯定的看法和态度,而教育观中教育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教育直观体现的是儿童在教育的作用下能够给自己、他人或整个社会带来意义。但是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有本质性的区别。

(1)西方国家的教育观念

西方国家重视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家长鼓励孩子走出室外与,回归自然,探讨自然与科学。欧美等国的教育强调孩子的个人意志,父母尊重孩子,培养他们的个人兴趣,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而很少强迫他们。总而言之西方家庭的父母善于挖掘孩子的潜力和兴趣,并引导其走上正确的道路,因而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发达,且孩子的独立性很强。

(2)中国的教育观念

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教育观念是大相径庭的。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其教育观的核心在于强调生命、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孔孟之道深入人心,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观,“仁”是中国教育的精髓,正是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家庭形成了家长的“权威”形象,传统的中国家庭提倡“父为子纲”,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单方面强调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而忽视孩子的自由发展,孩子只是作为一个教育的对象而不能有任何反抗。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剥夺了,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因此,中国的好孩子的标准是:谦虚、有礼貌、听话等。

由于西方国家强调孩子的主动性,因此,西方国家的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抗压能力要远高于中国孩子。西方国家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点和成绩,并加以鼓励;而相反中国家庭的父母永远不满足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永远希望他们做的更好。

2、中西方国家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1)历史因素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思想家就积极展开对人性的思考,鼓励人的个体独立。而西方国家在殖民扩张时期四处冒险,大力发展工商业,那一时期涌现出很多思想家、科学家和探险家。因而,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主张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而像美国,由于早期的人们都是移民,因而历史发展的时间较短,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吸收,形成了独特的混合历史文化。因而,美国人能够很容易的吸收外来文化和思想,并为自己所用,因而他们带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但是中国却截然相反,正是由于悠久的历史,造成了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根深蒂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意识流,专制封建统治形成的小农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太深,因而在文化上总是强调保守和顺从,并缺少探索冒险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权利。

(2)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的传统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在培养孩子时追求其人格的完善,而“礼义廉耻”更是教育的重点。中国家庭的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绝对的顺从,在家庭中父母的话就是权威的象征,不容置疑,从主题的确立、标准的制定、结果的评定等都是家长一手控制的,就算孩子有自己的看法也不能提出。家庭教育中对“礼”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注重对人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体意识的培养,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上,注重绝对无条件地服从集体,而且个人更多的为集体服务,严禁出现独树旗帜和独立意识。而这一情况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太大的改善。在课堂上对于教师犯的错误孩子不敢指正也不愿意指正。因此,中国的孩子一般保守、内敛。

与此相反的是欧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了独立生存的观念,因而他们的独立性很强,其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他们把集体看成是发展自我的平台和资源,因而我们看到的很多美国科幻片——超人、美国队长、蜘蛛侠、蝙蝠侠等强调的都是个人主义。其教育的目的在于挖掘儿童的潜力,集体要满足儿童的独立成长。因而,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接触新的事物,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个人素质。美国文化传统中主要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并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强调个人对自己负责,不会受到社会、家人政治和宗教的限制。个人主义遵循自愿和互利原则,把群体作为个人的集合。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创造力,激发个人的潜能。家庭教育主要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积极、乐观、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环境,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美国家庭成长的儿童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勇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

二、中西方学校教育的差异

1、基础教学的差异

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欧美等国的初级教育从五六岁到十二岁左右。而中等教育仍属于这一阶段,一般而言,中等教育分为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在英国的教育制度中除了“公学”(即“独立学校”)和美国的教育制度是一样的,其他都不太相同。英国的公学是指一种私立学校,它不由国家、政府出钱开办,学校靠收缴学生的学费维持,因而学生每年的学费十分昂贵。一般能够进入这种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富裕的家庭。

而美国提倡的个人主义导致美国的学校教育侧重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美国的教学方式轻松、有趣,贴近生活且实用性强,这使得美国的儿童动手实践能力强。上课方式也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布置的课后作业也大都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图书和上网查找资料来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并在下节课中展示。但是,美国对学生的管理松散,部分公立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低下,课堂纪律松散,自觉性差,随着这种制度的继续,导致很多孩子在长大之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尤其是近几年美国校园暴力枪击事件频繁发生,这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和美国大致相似,分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且中等教育也分为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但是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学生一般上的是国家和政府办的学校,而私立学校属于民办学校。中国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在校园里学到的数学和科学知识要远比欧美国家多得多,且涉及的范围广泛。在一项科学调查中显示:中国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要远比欧美国家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的多。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全神贯注的倾听教学内容,记忆书本上的知识点,尤其是在学生上了高中之后,因为大部分学生要面临着高考,因此,在这一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严苛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掌握必要的知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在掌握各项书本知识外,还需要准备奥林匹克竞赛等。外国专家认为: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但是正是这种教育制度使得很多中学生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不会,更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动手能力很差。因此,美国接触学生的水平要远高于中国学生。

与外国相比,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学生人数较多,因此不可能采取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我国目前只有通过严苛的选拔制度,将学生按等级分配到各个学校才是上策。

2、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不仅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有所差,在高等教育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制的差异、师资力量的差异及管理制度的差异。

第一是学制的差异。欧美国家的学制安排灵活,本科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拿到足够学分就可以拿到学士学位。但是如果提前修完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的科目。我国也是根据西方国家这一教学制度建立相似的高等教育的制度。但不同的是,我国学生必须学习完四年的课程之后才能毕业。在录取方面,美国根据学生的中学成绩、教师的推荐、大学的面试及学术的测试等表现的好坏判定一个学生是否可被录取。而英国在中学毕业后参加高校入学考试,成绩合格后便可进入高等院校。在这一方面我国与其类似,即通过高考的成绩的高低来决定自己将上哪所学校。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每个学院都有兼职导师,每次到时布置的作业,学生需要在课后学习,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完成作业。

第二,师资力量的差异。由于欧美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且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学校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科研经费充足,且相关的科研设备先进,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科技。而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科技发展还处在不太成熟的状态,很多学校的科研设备用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仪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且很多教材编纂的材料也是很老套的。

第三,管理制度的差异。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不同于初等和中等教育制度,当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后将面临着更加严苛的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后学生每天被大量地学习充斥着,作息时间安排紧凑,学生每天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有很少的时间可以消遣,这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各大高等院校由于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以引进教研设备、竞争机制、研究学院等,这一过程也促使美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而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学模式是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紧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当学生考上大学之后就放松了管理,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时间无所事事,认为不再受到家长、教师等的压迫,因此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就此沉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高等教育尽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严进宽出”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另外,一些专业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仪器设备不完善,图书馆的藏书很少,导致现代教学发展不起来。在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校还是只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科技一直无法向前进步的原因之一。

三、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

就目前形势而言,欧美等国已经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而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远不如欧美等国,因而对教育的投入也有较大的差距。欧美国家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节能接触互联网,会使用图书馆查找自己所要的资料,且孩子的社会保障福利要远好于我国。教师也懂得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开拓思维。而我国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悬殊较大,大城市的孩子能够从小接触先进的设备,而身处西部地区的孩子却对此一片茫然。而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欧美国家及政府能够提供相应的资金用于专业知识的研究,且仪器设备较为先进,相对比中国学校设备落后,且缺少相应的资金用以专业的研究。再加上我国从小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缺乏相应的训练,导致部分在进入大学对学习生活意识无法适应,从而产生“急流勇退”的心理。

四、总结

综上,我们从中西方家庭、学校教育制度的差异及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谈起,阐述中西方学生由于传统文化而引起的教育的差异。

儿童的天性是遵循自我的意识做事而不受他人强加的意识干扰。但是这种天性往往由于外界的压力和旁人的影响而逐渐改变。在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例如对人性的重新认识,要求人人平等。这同时也使得时代对儿童游乐重新的认识和探索。在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很好的阐释了中国人民紧跟潮流,提倡对人性的重新思考。美国学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学习不应该是必须强加给被接受者本身,只有主动获取知识才是值得尊敬的。”因此,我国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带来的乐趣,并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课堂环境。另外,将西方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进入中国的教育模式中,打破常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得我国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白金花. 浅谈中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之比较[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4):114-115.

[2] 李玉艳, 李  静. 中西方儿童教育的文化差异[J]. 海外英语: 中旬刊, 2010(9):31-32.

[3] Jiang Luan, Jian-cheng Chen, Zhong-wei He. The education treatment effecton the non-farm income of Chinese western rural labors[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5,7(1):123-126.

[4] Song Chunyan, Goto Keiko, Hu Min. 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consumption of western fast food among Chinese children[J].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015,12(4):65-66.

【作者简介】

王轩(1993—),女,汉族,河北霸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