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中的新飞


  在家电产业领域,国产家电品牌一直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它们—方面急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费尽心力地把守着国内市场。
  国外家电品牌的大举进入,尤其是国外家电逐渐本土化之后,国产家电更加显得疲于招架。日韩欧美的家电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然了解了中国市场的“脾性”。不论在价格上、科技上还是市场营销手段上,它们正在不断贴近中国人的品位。而国产家电赖以存在的价格优势正在慢慢地削弱,原先牢固的中低端市场也在被急剧地压缩。
  这不免让人回忆起20世纪80、90年代的国产家电黄金期,借着“改制”的风潮,一大批国产家电品牌在20世纪80年代破壳而出,成为60后们结婚时必不可少的大件。如今幸存下来的国产品牌如海尔等,无不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
  而当年的一句“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显然已经深刻地印在了80后一代的骨子里。在那个电视节目匮乏的年代里,如此标新的广告语,不得不说是新飞的神来之笔。从1984年至今的20多年里,“新飞”这个名字一直坚挺地站在国产家电品牌的第一梯队里,尤其在冰箱和冰柜领域,其所具有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口碑,就连洋品牌中的西门子、三星者,也不得不“忌惮”它三分。
  新飞对自己品牌的诠释是:接触未来,关切民生。当一种品牌与一种人生的经历相契合的时候,新飞的冰箱就不仅仅是一台冰箱,而是一个记忆的匣子,记录着生活的每一步。 。家住北京朝阳区安贞里的王先生说:“我家的新飞冰箱是1991年买的,实际上是妻的嫁妆。当时冰箱属于家庭消费大件,价格是1580元,超过了我全年的工资总和,那时候月工资普遍在100元左右。现在孩子都19岁了,冰箱仍然在正常工作,相对于现在市场上的冰箱,这台冰箱已不算华丽,甚至显得有些落后,别人家的冰箱早已经换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但是由于这台冰箱的成色还新,工作正常且无霜,容量170升也不算太小。工作状况—直良好,至今还从未维修过,所以我们家依旧使用着它。日子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孩子也上大学了,感叹时间过得真陕,连这个冰箱不知不觉地都用19年了,也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台冰箱对我们家来说是份纪念,实际上它早已成为我们家的一分子,我们对它已经有了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
  据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针对新飞用户满意度的调查显示:高达33.3%的消费者在购买新飞冰箱的时候依靠的是亲友介绍。这是第一代国产民营家电品牌的骄傲,也是那一代家电企业能成长发展起来的关键,口耳相传的“广告效应”,往往让一家子的所有亲友都会选择同一个品牌,这就是“消费者的口碑才是最好的奖杯”的含义所在。
  
  这一代。还要拼创新
  
  实话实说,白色家电的市场门槛并不高,从90年代林林总总的冰箱小品牌可以看出,要跨入白色家电领域,其所要求的技术、资金和人力非常的有限,任何稍有闲钱的企业都能随便介入这个行业。
  然而在如今的家电市场上,广为人知而又能做大做强的白色家电企业屈指可数,国产品牌更是凤毛麟角。仔细想来,原因无他,仅仅是这个行业更新太快,需要更高的创新能量和速度,大多数成为历史的冰箱品牌都不是因为质量不行,而是造不出更人性、更节能和更环保的产品而已。
  而新飞之所以能在“内外夹击”中一直稳步发展,除了依靠其经久耐用的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其一刻不停的创新步伐。
  2004年,新飞在国内首创欧洲能效A++节能361度杀菌“双冠王”绿色节能健康冰箱,同年新飞技术中心被国家授予“创新成就奖”;2007年,新飞自主研发出水呼吸养鲜技术具有趋向国家专利的高湿度保鲜水晶鲜风和水晶双冠王冰箱;2008年,新飞自主研发出日耗电量仅0.29度的超级节能冰箱。2009年度,新飞集团注重新产品开发,立项投入的新产品开发项目151项,当年全面完成并投人生产27个产品系列。申报专利22个,获得国家专利批准2个。2010年,经过1个月的试运行,新飞年产1000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粉粒物料半挂车生产线正式投产。
  在新飞,除了有河南省家用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还有一个国家级的技术中心,拥有冰箱研究所、冷柜研究所、空调研究所、创意中心、特种产品开发部、新技术开发部等研发部门。各类专业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1300多名,专职技术开发人员400余名,中高级职称的有200多名,硕士60多名,博士5名,形成了一支实力卓越的战斗团体,为企业进一步开拓市场奠定了基础。
  
  艰难的中国创造之路
  
  从1984年2月6日上马电冰箱生产线,坐上中国冰箱行业的末班车,到如今一举发展成为中国环保节能家电的领航者,新飞创造了中国家电业的奇迹。可以说,新飞走过的不仅是一条中国白色家电的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本土企业如何从制造业向创造型领军企业转变之路。
  国产家电最为人诟病的无疑是质量问题,然而影响国产家电成败的因素却不仅于此。除整体市场大环境的因素不谈,起步晚、底子薄的先天性不足长久地影响着国产家电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家电产业脱胎于原国有家电生产企业,很多甚至是军转企业,能将濒临倒闭的小厂挽救回来已属不易,要做大做强更是困难,而要改变固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更是横亘在那一代企业家面前最大的挑战。
  如今,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较为完善,但家电企业面临的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外来品牌牢牢地掌握着高端市场,并且逐步向中低档市场扩张。而国产家电企业只能在中低市场作殊死搏斗,众多家电企业为了维持产销平衡,不得不太打价格仗,走入了一个无投入——无研发——无市场的恶性循环之中。
  另一方面,核心技术的缺失,尤其是行业标准为西方所垄断的尴尬局面,更是无形中遏制了国产家电的命脉。2005年8月13日,欧盟25国正式实施《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 EEE指令),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 S指令),这两个指令都严重影响我国317亿美元家电出口欧盟,不少达不到指令要求的产品会被排斥出欧盟市场。
  家电行业的行业标准都被西方国家所垄断,这些标准一旦变化,往往就意味着国产家电要经历一次痛苦的自我淘汰,国外市场的开拓就更是难上加难。在一些家电领域,许多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少数国外企业手中,中国企业要想真正崛起,就不得不攻克这些技术瓶颈,不然就永远无法抹去“中国制造”的标签。
  长久以来,我国家电业的“匠人’思想,往往使企业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尤其是创造性投入的重要性。与国外企业投入大量成本用于产品研发相比,我国的企业更善于从市场找利润,更善于用营销的手段解决企业的困境,只花大力气在产品的销售上,而不是在研发上。这种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急功近利思想,长久以来缠绕在中国企业的头上,以至于“创新”只是停留在一种口号上。
  
  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
  
  痛则思变,在经历了2004至2005年中国家电业的“黑暗期”后,一大批新型企业开始转型,民族品牌真正开始了“翻身”的过程。在认识到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后。一大批研究中心得以建立,而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的产学研模式得到极大推广。
  2007年以来,新飞加强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2007年新飞先后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联系,并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领导、专家进行了多次互访,开展了合作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是新飞的长期合作伙伴,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与新飞联合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新飞研究中心”。通过联合研究所,达成了校企之间的双赢局面。
  如今这样的模式,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间建立,各高等院校周围的产业园区也变得越来越大。企业为科研人才搭建了创新平台,而高校为企业输送了大批创新人才,这种模式尽管有待探索,但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拐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