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

摘要:国际贸易中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作用愈来愈

小,绿色壁垒成为各进口国维护本国利益保护本国贸易的通用工具。安徽省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农产品出口顺利与否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本文从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入手,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特征和制度进行概述,并以茶叶出口为例对绿色贸易壁垒浪潮中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形势和原因进行研究。最后,从政府和企业组织等方面对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出建议。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出口贸易 农产品

据安徽省统计局2002年一项发文称:“据从日前召开的安徽省标准化工作会议了解:全省大宗农产品在入世后出口屡屡受阻,形势严峻。当前,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刚起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还是空白,与外省相比已经落后。相关人士指出,为适应入世的需要,必须收集安徽省主要农副产品质量标准和配套有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质量要求,保护自己的产品。据了解,对巢湖银鱼、三河麻鸭、合肥麻黄鸡等地方名特农产品,有关部门将进行标准地研究和制定工作。”[1]从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对本省农产品的出口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1 绿色贸易壁垒简介

1.1 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中国国际贸易问题专家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以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

1.2 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度形式

1.2.1 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其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1.2.2 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1.2.3 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1.2.4 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益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但是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提高。

1.2.5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2]。

2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2.1 安徽省的地理状况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淮河南北分属北亚热带湿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这里河流众多,常年出口茶叶、蔬菜、大米、油、芝麻、花生、肉禽、中药材等等。小麦作为安徽的主要粮食作物,由于价格不合理以及其他原因出口很少进口较多,玉米由于质量差,加工技术落后出口较少,油料生产主要是油菜籽、大豆、花生和芝麻,这些产品产量在全国都位居前列,但出口较少进口多,安徽省是产棉大省也是纺织业大省,但安徽没有直接出口棉而是出口纺织品[3]。

2.2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概况 2002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2005年突破3亿美元,2006年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为93.94%,2007年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为18.13%,2010年又出现负增长,出口增长不稳定,年度波动较大。农产品一直是安徽省传统的大宗出口项目,农产品出口在全省外贸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年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率为10.14%,截至2007年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率已下降为8.57%。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占农产品出口的91.6%,亚洲市场高达50.6%,欧洲市场约占24%,北美市场约占17%,对日本、欧盟、美国的出口约占55%左右。日本、美国、欧盟等近年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进口门槛,农产品的安全环保和卫生方面的标准日益提高,这种以绿色壁垒为借口,实施地方保护严重影响了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4]。

3 安徽省茶叶出口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分析

3.1 安徽省茶叶出口现状 从入世以来安徽茶叶出口量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但每年突破不大;2006年以后,安徽省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在全国所占比重均呈现增长态势;直到2008年才打破每年不到3万吨的局面,这与进口国绿色标准的提高有关。

3.2 绿色壁垒对安徽茶叶出口的影响

3.2.1 影响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反映某地区某种产品与世界其他地区同种产品相比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2008年是我国茶叶出口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因为欧盟新的农药残留标准在2008年7月29号开始执行,标准苛刻。2010年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做出调整,取消了硫含量的检查,于是,在2010年安徽省茶叶的竞争力再一次爬上巅峰。

3.2.2 增加了企业成本。从2000年7月份欧盟实施新的茶叶农残标准,受检产品108种,农药限制使用品种达62种,农药残留标准降至原来的1/100-1/10。在2000年年底欧盟对茶叶检测执行更为严格的标准,受检产品134种。1993年以来欧盟颁布了15个涉及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法规。日本大藏省2006年修订了《食品卫生法》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检验环节和检验批次,提高了产品标准。另外,各国的产品认证体系种类繁多,认证程序多次修订和补充,使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大大受挫。因为苛刻的农残限量和繁多的检测项目使企业承担检测费用,资金成本乃至设备的重新购置等等,出口商一时难以适应从而出口成本会大大增加[8]。

3.3 安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

3.3.1 生产程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在茶叶生产制作过程中难免出现不达标的产品;另一方面,农产品行业质量卫生体系不健全,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健康标准一直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体系,没有硬性的规定标准。

3.3.2 经营方式欠佳。安徽省茶叶经营企业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企业之间互相压价,导致进口国利用绿色壁垒加大出口成本减少利润。

3.3.3 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各国往来频繁推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生产过剩,第一产业的地位下降。人们更多地关心生活质量和健康,引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发达国家设置无形的贸易壁垒以阻碍国外产品的进入,保护国内市场;在全球化的今天,进口国会设置种类繁多的“壁垒”保护本土企业的利益。安徽省农产品主要出口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地,欧盟市场是高档茶叶的主要消费市场,日本则是安徽省乃至全国茶叶传统的主销地,但这两个市场都对我国茶叶的出口设置关卡,导致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受阻。

4 安徽省茶叶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探讨

茶叶作为安徽省出口拳头产品,出口量的下降影响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制定正确的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刻不容缓。本文在此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行业协会应当采取的措施 行业协会要进行有关绿色贸易壁垒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通过网络发布和分析国际茶叶市场动态和信息,帮助茶商了解茶叶行情。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组织企业认真学习研究国外的壁垒,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

4.2 企业应当采取的措施

4.2.1 安徽省茶叶中农药残留与进口国的要求差距甚远,这是导致出口下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首先,保护好茶叶生态环境,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其次,种植过程中,采取生物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最后,在加工储运过程中,减少二次污染,提高茶叶质量。

4.2.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有机茶叶。转变茶叶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增强科研能力,开发出新产品,还应该在保持茶叶基本的功效之下改变茶叶生产的组合要素研发出茶叶更多的绿色功效。

4.2.3 加快茶叶的绿色营销力度,注重绿色包装。企业首先从思想上开始转变,由传统的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在营销过程中进行市场调查,细分市场,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

4.2.4 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竞争力。安徽省茶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过多,龙头很少,难以实现和发挥安徽省的比较优势,所以要进行资源整合,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4.2.5 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发新市场。安徽省出口受阻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市场过于集中,通过制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壁垒无法突破时,转战另外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多元化的出口格局。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绿色壁垒对安徽省茶叶的出口造成冲击[9]。

4.3 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树立绿色生产理念,力求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企业。

其次,在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不论在资本和技术上都会有企业一时难以适应,这时候关键靠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偏向。

最后,政府应该重视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对国际绿色壁垒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不合理的制度、标准要积极地同进口国家或地区相关部门进行协商,积极主动维护本国利益,争取国际标准制定和修改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张玮.国际贸易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第1版,209-214.

[2]万融.商品学概论(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60.

[3]梁修存,丁登山.大别山区六安瓜片名茶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J].资源科学,2002(04).

[4]邓小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8(02).

[5]李颖.新形势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面临形势与应对措施[J].皖西学院报,2006(01).

[6]王哲,高雪松.六安瓜片绿色名茶可持续开发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04).

[7]卢兴坤.六安瓜片开发的现状及思考[J].茶叶通报,2005(02).

[8]王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转型[J].特区经济,2007(03).

[9]朱仲海,王勇.安徽茶,敢问路在何方?[J].茶世界,2008(04).

[10]锐基构,赵湛.中国茶叶市场现状与品牌化探索[J].商业经济,2007(03).

作者简介:谢明军(1982-),男,安徽霍邱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