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色与智能手机

流行色概念

流行色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既涉及色彩本身的规律,又涉及美学、光学、工艺学、民俗学、宗教学、商品学、市场学等多方面学科问题。流行色对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产生了无可比拟的魅力,起到引导消费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提高商品竞争力的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巴黎成立了“国际流行色委员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我国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了“中国流行色协会”,并成为“国际流行色委员会”的会员国,从此可以迅速、可靠地把国际流行色情报提供给国内各会员企业。

在色彩设计上,需要从众,满足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色彩心理。追随流行色,是首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但在不少时候,商业投资者和设计者受商业利益驱动,共同推动某些色彩,并广泛地利用媒体炒作。因此流行色有一定的主观性,与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存在一定差距。据有关研究者调查,真正积极追随流行色的消费者还是少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接受。另外约有四分之一的消费者由于年龄、职业、思想观念、经济条件等原因,对流行色漠不关心,甚至采取拒绝的态度。因此,在手机色彩设计上不能盲目地跟随流行色潮流,一味地模仿,为追求商业利润急功近利,导致在色彩设计上匆忙草率、缺乏新意。

色彩表现力与理性

相对于其他数码产品,手机外观色彩设计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消费者面对手机的色彩,凭借记忆、联想、想象和顿悟,产生感情。由于消费者的性别、年龄、个人审美情趣及生活环境等不同,对同一色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因此色彩设计必须掌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色彩心理,解开与消费者相沟通的色彩密码,按照自己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示色彩的表现力。艺术家运用色彩创作有时可以完全凭感性用色,而手机色彩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除了要有感性,更要有理性,要运用理性制衡。要时刻考虑色彩与手机功能、消费者审美情趣、文化传统、手机造型等的关系。

手机色彩要凸现手机的功能特点,让消费者看到色彩自然地联想到它的性能;要适合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色彩感情,既包括对某些色彩的共同感情,也包括对某些色彩的特定感情;不能割舍文化传统,一意孤行;手机的造型不同,它的空白、虚实、质感、层次等也不同,受光情况就有差别,色彩的效果也就不一样,必须处理好色彩与形体辨证统一的关系。由于手机体积小,色彩的运用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必须十分讲究色彩的搭配、布局、对比、和谐。色彩要有节奏感,要静中有动,在动态中体现平衡。善于从色彩的感觉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依靠色彩的丰富表现力实现手机色彩的整体性、和谐性。

好的色彩可以使消费者的视觉获得良好感受,也可以使消费者体验到舒适方便的使用享受,这是对消费者精神的极大满足。从去年苹果推出“土豪金”的iPhone 5s之后,市场中充斥了以金色为主体色彩的产品,就可以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