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诊所的机遇与陷阱

2017年3月20日,微医全科诊所开业,从选址、装修、试运营,用了180天。时间往前回溯到2016年的7月26日,丁香园第二家线下诊所在杭州开业。从2015年开始,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杏仁医生都已纷纷开始建立线下诊所。

从2014年9月起,丁香园就透露了开办全科诊所的规划,受制于行政审批程序,第一家互联网医疗线下诊所最终落地春雨,而春雨诊所其实是在春雨医生“私人医生服务”的商业模式上建立起来的。过去的咨询、随访等医疗周边业务并不能真正解决医疗问题的痛点,以此切入医疗领域的互联网企业经历了商业模式的多次碰壁,已经逐渐认识到隔靴搔痒般的问诊费、诊疗费等无法支撑企业长久发展,布局线下成了盈利模式转变的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鼓励社会办医、医生多点执业等政策打开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巨大市场,创业者们蠢蠢欲动,纷纷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城略地。线下诊所即是在他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试水的其中一种方式。

表面看来,互联网医疗布局线下诊所有着天然的优势:有早期积累的品牌效应、有丰富的线上用户,有在医疗领域的长久涉足,但互联网医疗走向线下并非简单的流量变现,创业者们要考虑资金、人才、运营模式、盈利等诸多因素。

机会显现,挑战重重

早期从医疗周边业务切入的互联网企业拥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医患资源,这两个因素对诊所运营而言至关重要。已在线上运营成熟的服务模式也可以进一步延伸到线下,或是与线下进行衔接,从而打造医疗生态闭环。

筹备开设线下诊所之时,春雨每天有超过8万的问诊量,在这8万个问题中,30%的服务是线上不能满足的,开设线下诊所刚好将检查、开药、手术、住院等一系列就医流程完善。公开报道显示,春雨诊所的所有医生都是线上签约,患者也是春雨应用上用户的延伸,将服务从线上自然转到线下。春雨选择切入诊所的角度也是由线上延伸而来的私人医生服务,每一位用户都会配备一位线上私人医生,线上完成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监测日常身体数据等简单操作,病情复杂时则转诊至線下的春雨诊所,完成实体诊断治疗的工作。

但看似水到渠成的模式背后似乎挑战更重。首先,医疗是一种属地性很强的服务,就医最看重的是医疗“半径圈”,诊所新增客户一般都是来自周边,线上流量不一定能很好的转到线下。丁香诊所在前期尝试了3种方式吸引用户,包括线上提供科普知识,并在线下及时跟进相关服务,通过线上导流到线下;通过线上的微信群、微课堂等做口碑传播;通过开展线下活动在附近的社区公司等做患者教育。试行6个月后发现,线下活动的效果明显,而线上获客的数量经历了最初的上涨之后便趋于饱和。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对此有充分的认知:“你不可能指望金华、宁波的跑到杭州的一个诊所来看病。”

其次是成本问题。诊所是一个相对重资产、重财务成本的模式,选址装修、器材引进、人才招聘、医生培训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而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刚刚走到C轮融资,资金链本来就很紧张。再者,诊所成本不仅仅指实实在在的资金,还包括医生的医术进阶需求,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如果没有门诊量,即使工资照给,医生也会因心慌而离开。正如美中宜和门诊CEO于莺所形容的那样:“当我手里掌握着几十个医生的命运,而我不能给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患者,我心里会很慌。”

最后就是医生来源和实体运营思维的欠缺。虽然多点执业已经放开,但医生大多还处于观望的状态,实际落地面临的更多是“院长不愿放,医生不敢走”的局面。互联网医疗拥有大量的线上医生,但线上与线下多点执业的概念是不同的,线上回答患者问题占用碎片化时间,线下却需要完整充裕的时间。诊所管理团队也惯于用互联网思维做实体运营,实际运作过程中必然试错不断。现有的案例表明,营业执照的获得、诊所选址、装修细节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无数陷阱。

建什么?怎么建?

春雨和丁香园分别是线下诊所运营的轻资产和重资产模式的代表。

根据战略规划,春雨采用了合作、托管、加盟、自建诊所四种模式。前期主要是与民营医疗机构合作,春雨提供病人和医生资源,合作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资质、场所、检查设备和报销,双方共同搭建从线上到线下的全病程服务体系。托管制的思路是把诊所托管给社区或企业所属医院,借助物业房屋,在里面开诊所。这种模式多与慢病管理有关,具体的操作模式是把三甲医院医生带到社区诊所做诊疗,由春雨结算工资。加盟制则需要打通商业保险,由春雨的在线问诊平台提供客源,商业保险公司作为付费方。

自建诊所则是丁香园目前正在尝试的模式。从战略层面上看,丁香园自建诊所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完整的就医体验,重资产下力求轻运营,丁香诊所的定位是治疗常见病,不涉及大型设备,还通过流程标准化、第三方外包服务、异步互动等模式降低成本。

自建诊所成本高昂,而以春雨为代表的轻资产模式却因与其他诊室合作,存在医疗质量无法把控、医疗服务流程不一、融合成本过高等弊端。线上流量无法导流到线下、无法实现医保报销是二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有分析表示,短期内无论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模式都会因高运作成本而无法快速变现。

建全科诊所还是专科诊所?选择什么科室?我国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缺口很大,从全科领域切入诊所,聚焦于常见病、多发病、慢病,深入家庭健康管理,于互联网诊所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从当前移动医疗公司展开线下诊所的情况来看,丁香园、春雨、医联、微医等都选择了自建全科诊所,专科诊所主要是有以妈咪知道为代表的的儿科诊所、新氧自建的美容诊所以及微医自建的区域手术中心等。总体来讲还处于初步的探索期,发展方向可以一定程度上借鉴民营诊所,口腔科市场化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不言而喻成人口腔是最赚钱的科室;眼科因市场需要和客单价较高,也屡被看好;民营诊所能很好的而满足妇科“维护客户隐私、方便”等需求,是公立医院没有的优势,这三科是被民营诊所创业者看好的赚钱科室。不过,随着市场饱和、竞争加剧,诊所未来也在朝着技术门槛更高的心血管、肿瘤等专科领域发展。

那么是否要将诊所定位于“高端”呢?首先,在北上广开高端诊所的竞争其实相当激烈,如和睦家、港澳国际诊所等,其营收大部分来自出境体检、医疗保险等,新进入者的优势在哪里?复制?竞争?抑或是瞄准全国的中高端人群?再者,消费者是否会买单?诊所的定位需要符合三个关键词:就近、便利、可及。患者生病的时候,最需要的一定是是就近看病,而不是医疗服务有多么高端,以及诊所的咖啡有多么好喝。

此外,高端诊所的另一个概念就是符合循证医学。而诊所运营、管理、医学本质本身就是一个三方博弈,过度坚持医学原则时,诊所可能会举步维艰。反之,一些二线城市很多的个体诊所,或依赖经验就近做养育指导、健康指导,或靠输液维系,却能活的很好。

至于线下诊所的未来发展,有分析人士给出了3种猜测:公司资金链断裂,倒闭或被收购;被线下连锁诊所收购,成为其线上工具和流量来源;自建或收购线下诊所,转型做实体。后者有爱康网收购国宾体检,合身爱康国宾,从互联网公司转为连锁体检实体机构的案例。至于前者,曾经放言2015年年底要开300家诊所的春雨诊所业务已经整体收缩。春雨公开表示,未来诊所业务可能会自然消亡,因合作门诊短期内尚无实现盈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