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型。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

一名出色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笔者在校教务处从事教学质量管理的工作中,通过听课(每学期平均听20位教师的课,3年下来至少走进了120名教师的课堂)、各项教师讲课大赛和与学生、教学督导等交流,以及自身教学实践,深刻感受到充满热情的教学准备、认真投入的教学态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近二三十年来,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各国教育界所重视,并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新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之国”的口号。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是对国际教育大趋势的自觉认同和明确肯定,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明确要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泰勒(G.w.Tanlor)认为:“创造性不但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会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目所以,我们应该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不仅仅在理论上,也在行动上加以转变,将课堂教学改革落在实处,利用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早在2006年北京举行的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代表党中央指示全国各高校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要求高校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就是要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立德树人”。今天,我们应该响应温家宝总理的号召,大学课堂要进行启发式教学,改变课堂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每位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制订相应可行措施,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对缺课、不交作业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找学生谈话,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就如何上好每节课,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教师不是企业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和做人的指导者、辅导者、服务者。有些国家的教育领域中把老师称为“学习指导者”,这种提法很有启发意义。

第二,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中要传授学生独创性地研究和发现真理,不过分主张传统的“课要讲深讲透”的观点,而是留有余地或有意设疑增强学习难度,让学生去研究探讨。讲课时,不必过于追求广征博引,而应做好“举一”,让学生自己“反三”,使教学过程不断沿着“有疑、无疑、有疑”的轨迹螺旋式上升。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能力。

应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亲自参加科研活动,撰写论文,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生产的过程。可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研究一些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精神而言,意义重大。让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查找信息、整理资料,能够在汲取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研究探索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和不断更新真理的参与者。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家珍妮特·沃斯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要从仅注重传授专业技能和特定科目的知识内容,转向注重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当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就可以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任何科目以及迅速更新的知识学习中去,从而在知识增量变动不断的情况下,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且可以从辩证的视角质疑和批判,并最终发现不合时宜的知识内容,做到知识创新。指导学生学会研究,教师不仅要把所要教授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把前人的独创经验和方法适时地教给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雏形”,或者作为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能力。

第四,促成考试方式从答卷形式到论文形式的转变。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对引导学生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考试方法上,现行的考试方法过分强调闭卷统考。学生死记知识、记死知识,是形成“高分低能”的根源。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国外很多大学的做法,大力推行问题考察、课题研究等小论文的开卷考试形式,把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真正通过考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周密性、敏捷性和创新性,从而真正提高素质。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教授曾指出:“美国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他们比中国的学生更具有创新及冒险精神,所以往往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并非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知识的占有量、驾驭知识的能力、指导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教师本人的创新能力都应该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也会更多,但这对教师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使高校师生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校自身对此的重视程度及政策制定、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力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加大办学投入,确保充裕的物质条件和经费。只有保障其丰厚资金注入,才有可能谈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具有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校应制定长期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教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业务进修和培训,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开发自己的优势课程,力求课程内容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师资的优化达到课程内容的优化。

再次,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我国高校应重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科学人文素养。

最后,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学现代化。同时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你心中的位置有多重,那么你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就有多重。作为教师如果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肯定和奋发学习的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健康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堂好课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承,更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性与能力素质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不应去抱怨我们的学生,学风建设是大环境问题,需要体制上的保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增强我们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在学生面前树立有知识、有见识和处世权威的良好形象,增强学生对我们的认同感,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认可,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职责。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