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教学案例研究

摘要:本土化教学案例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成败。为此,需要多途径地开发。对于本土化教学案例的开发,思政教师与学生是主要力量,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是重要保障,校内教师之间以及同地区兄弟院校之间的定期交流与资源共享是重要补充。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本土化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2-0055-02一、引言近几年,案例教学已在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发现,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十分满意或满意的占20.2%,而一般或不满意的占79.8%。教学效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学案例不够经典,比例高达82.5%[1]。教学案例不够经典,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在内容上远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笔者作为一线的思政教师,通过直接观察与实践调研发现,学生对本土化教学案例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其他案例,70%的学生选择对本土化教学案例比较感兴趣。因而,笔者认为,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选择一定量的本土化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所讲的本土化教学案例,就是指某一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所在地域的典型案例,由于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和教师都比较熟悉,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本文就高校思政课中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开发的途径谈一些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同人,同时也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二、高校思政课中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1本土化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案例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等环节,这是保障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而现实的思政课案例教学中,多数教师选择的案例虽能阐明理论,但却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究其原因就在于案例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给学生一种遥不可及、与己关系不大的感觉,这无形之中拉大了教与学、理论与生活的距离。本土化教学案例取材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一些典型的人与事,学生比较熟悉,他们感到真实可信,学习兴趣就大。同时,对于这些案例,学生能感同深受,且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这对于活跃案例讨论、深化理论认识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2本土化教学案例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家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本土创业热情,有利于地方高校实现服务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使命

高校思政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爱国必须从爱家开始,爱家是爱国的基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本土化教学案例全部取材于学生学习与生活所在地的各种资源,学生可以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等,从而加深对家乡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会促使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工作等。而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本土化教学案例也有利于实现地方高校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3本土化教学案例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

任何案例教学都涉及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本土化教学案例在其挖掘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教师对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学校所在地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教师对本校、本地的发展都很关心,他们既为本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也会为本地发展中出现的种种困难而感到担忧。因此,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更能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思政教师走出校门,深入本地基层一线调研考察,收集并撰写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的途径1思政教师与学生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的主要力量

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对本土化教学案例的开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开发途径有两种:一是“拿来主义”。即思政教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介,将其中一些本地典型的素材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与“包装”,使之成为所需的案例。这就需要广大思政教师树立平时收集、整理案例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多读书看报、收听新闻等习惯,并有意识地带着审视的眼光去阅读这些素材,使之能恰当地诠释思政课的理论。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即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走出校园,深入当地农村、社区、事业单位、政府等进行广泛调研,采集与撰写本土化案例。教师可以利用周末、寒暑假及其他业余时间,或个人或团队分工协作到基层去调研,也可与本校思政课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带学生去实践调研。

除了思政教师外,本校学生也可成为本土化教学案例开发的主要力量。教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本土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撰写工作。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自高校所在的区域,土生土长的他们对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很关注,也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学生亲属所在的工作单位就是本地知名的企业或政府部门,这种便利条件有助于学生收集和撰写大量真实而又典型的本土化案例。另外,学生也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本土化教学案例进行筛选,从而找到更加贴近大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的案例。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需要采用相关的激励机制,如对于参与的学生在平时成绩、社会实践成绩、综合测评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加分,对采用的优秀案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保证案例的质量,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2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的重要保障

本土化教学案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单靠个别教师“单兵作战”很难完成,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但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都与科研挂钩,教师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科研,对案例教学改革缺乏动力与热情。而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收集、编写等工作既费时又费力,且缺乏经费支撑,而预期的效果又无法保障。以上诸多因素使得大部分教师在本土化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编写上比较懈怠。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关制度,鼓励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如在经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照顾与倾斜等。此外,还需要学校加强与本土基层企事业单位、政府等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编写及后期案例更新等提供条件。此外,学校还需聘请案例教学专家对思政教师及学生进行有关教学案例的编写等培训。3校内教师之间以及同地区兄弟院校之间的定期交流与资源共享是开发本土化教学案例的重要补充

本土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单靠某一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寻找更大范围的本土化案例开发主体,集众多开发主体的智慧,才会有更多质量更高的本土化案例问世。为此,需要建立本土化案例资源定期交流与共享机制。一是建立校内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的交流共享机制。本校内各院系教师都或多或少有本地区的相关科研课题,与本地区的企业、政府等都保持一定的联系。他们占有比较丰富的本土教学案例资源。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院系教师以座谈、介绍、网络等形式进行案例的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建立同地区兄弟院校之间的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思政课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近几年案例教学也在全国高校思政课中加以推广。因此,本地区其他院校的思政教师在探索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本土教学案例。对于兄弟院校质量较高的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进行定期交流切磋,互相借鉴经验,实现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的共享;或通过有偿机制,直接购买,这样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参考文献:[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