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学校和家庭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配合,那么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被抵消。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如何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并发挥合力,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与探索的问题。

2008年以来,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和辽宁省教育厅持续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省内高校积极响应并大力推进,学生工作者积极行动,不远千里到学生家庭访问,慰问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了解掌握学生的成长环境和面临的困难问题,改变了只有学生出现重大问题时才与家庭联动的局面,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阵地。以家访工作为突破口和抓手,有效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构建家校联动教育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一、高校家访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是面对面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实地详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如实全面反映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征求学生家长对学生培养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双方在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上形成合力。

二是宣传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学校对困难学生的资助措施,介绍学校培养学生的方案和学校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

三是倾听家长对学生成长过程的描述,对学生现存问题的反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学生成长的环境和影响因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四是针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出的各种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分析形成原因,探讨教育目标与措施,双方共同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家访前的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家访对象。根据高校家访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学困生、特困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特长生、优等生、潜力生等等。

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逐一与初步确定的受访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阐述家访的目的及意义,征求他们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掌握受访学生的基本情况。初步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成员构成、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基本表现,如学习成绩、人际交往、身心状态、主要优缺点、兴趣爱好、奖惩记录等。

安排走访时间及其他事宜。关键在于把握适当的家访时机,如学生生病在家时,学生取得骄人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生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经历突发事件后,学生犯了重大错误时等。在对同一类的学生进行家访时,要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优先对那些急需与家庭取得联动的学生进行家访。

三、家访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方对话”要平等互信。如无特殊情况,家访时尽可能让学生在场,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摆脱单纯的“教师—家长”单向信息传达模式和家长被家访的被动方式,鼓励引导家长和学生说出真实想法,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老师的尊重信任和友善宽容,保证老师对学生了解的准确性和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了解情况、交流信息要全面详细。通过观察询问,老师要全面梳理学生的成长环境、经济状况、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学历层次及职业、家长的教育模式、学生以往受教育情况与学校评价等信息资源,这样有利于研究分析学生的情感、习惯与个性,进而实现因材施教。通过互动交流,家长通过老师了解相关的政策方针与学生在校表现情况,能将学生出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放在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下思考,促进双方就学生在校可能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协商与解决。

评价学生要全面客观。老师要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在家访中多鼓励赞扬,少斥责批评。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或进步,老师要及时告知家长并适当赞扬,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争取进步,使家长分享孩子成长进步的喜悦从而更加关注孩子、关注学校。家访老师批评犯错误的学生确为必要,但要有针对性,并注意语气和分寸。如果老师一味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抱怨家长、推卸责任,不仅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1]还会使家长判断失真、灰心丧气,家访也就不能取得正向的教育效果。

言行举止要文明守纪。老师在家访时应注意仪表形象,态度诚恳,言辞亲切,举止得体,拍照录像事先征得家长及学生的同意,实事求是与家长交流,充分体现高校教师应有的素质和形象。在纪律要求方面,家访老师应做到:不接受吃请、不收受礼金、不指责家长和学生、不求家长办事、不向家长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任何承诺等。

四、以加强家访实效性为抓手,构建家校联动教育模式

建立家访工作的长效机制。高校家访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范围有限,尚处于“运动式”的粗放型阶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需要建立长效的家访工作机制。高校应将家访工作纳入老师的工作内容及考评体系,建立健全最低工作量、经费保障、家访记录、考核评比、纪律要求等配套制度,督促老师及时开展家访工作,使家访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和经费保障使老师进行家访的时间灵活起来,避免目前运动式家访带来的滞后效应和买票难、人员不足等不便。

探索家访工作主体多元化。改变家访中辅导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安排学校领导、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进行团队式家访,让家长多层次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使教育者形成互补的集体决策和教育合力,从而使学生更好成长、更快进步。高校可以尝试委托当地有条件的毕业生就近到特定学生进行特定内容的家访,既能密切毕业生与母校的联系,还对受访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丰富家访工作的手段方式。高校应充分利用电话、手机、互联网(电子邮件、视频聊天、微博等)与有条件的家长即时沟通,使“传统家访”与“电子家访”相结合、“传统家访”与“拓展家访”相结合。高校可以利用入学、毕业等特殊时段,通过召开新生家长会、邀请出席入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书信通知等方式密切与家长的沟通。高校还可以设立家长接待制度,在学校网页上开通“家校互动频道”,为家长提供引导和帮助,使其实时了解学校动态和学生状况。

扩大家访工作的覆盖面。由于条件所限,实践中的家访对象往往局限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存在厌学、偏激、孤僻、单亲、沉迷网络等问题的学生。在保障经费和人员的前提下,高校的家访工作应该区分家访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兼顾当前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扩大覆盖范围,例如关注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突发事件中的当事学生、生活环境出现重大变动的学生等等。

及时巩固家访工作的成果。要做好家访信息反馈工作,对于家长、学生关心的问题予以详细的介绍和解答,将学生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反馈给学校,寻求帮助与解决。老师在家访后还要继续关注受访学生,及时对其进行督促和引导,帮助其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巩固家访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总之,家校联动教育的工作模式的最终价值追求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正确认识与高度重视,需要家访老师的全面总结和不断创新,更需要学校和家庭、老师与家长的真诚互信与密切配合。

【参考文献】

[1]李明.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思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4).

[3]肖殿刚,张威.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实务与探索[J].理论界,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