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和课外活动构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在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评价、教学管理、对外合作以及课外活动中对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实现了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国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本思想在新时期的体现,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思想运用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可以理解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文化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高校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轻文、专业过窄,人文教育薄弱等弊端提出来的。笔者研究发现国外的文化素质教育广泛的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其文化素质教育取得成果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人为本,在文化素质教育目的中强调培养完善的人格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体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是一国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此配套了相应的措施,保证其目的的实现。比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应当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应当培养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重视功劳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的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

二、以人为本,在文化素质课程设置上多元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在专业课之外,设置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课程是国外高校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形式。这一做法比较类似于中国目前开展的大类招生改革,是美国通识教育模式的中国式改革。在英国等其它西方国家情况类似,可以发现,除了多样性的选择,自由的学习之外,对学生学习模块的强制要求是与自由并行的。这就保证了学生不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拥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最终要走上什么道路完全是学生自主的选择。从这一点上来说国外文化素质课程以及整个课程体系都契合了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多样的机会,帮助其实现自身想要的发展。这是以人文本理念在国外文化素质教育中最明显的体现。

三、以人为本,在文化素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国外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课堂授课和课外活动。它所采取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讨论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学生易接受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资料,学生在上课前就已经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这使得学生不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而是在课上讨论、提问、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性强,且是在自己已有基础上主动地建构知识。课外活动大多由学生自我发起、自我组织,这种放手让学生做活动的方式,是全方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主体都是学生,从他们自身出发,按他们自身意愿,用他们愿意的方式去建构他们知识,这是以人为本在国外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最鲜活体现。

四、以人为本,在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上采用动态等级评价,看重学生自身发展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學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教育评价的方式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价值观。国外的文化素质课程不采用百分制的分数评定,而是采用等级评定,并且在等级评定中去掉“不及格”改为“无学分”,这一做法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关配套措施是:学生可以一直重修未过的课程,真正做到了为学生发展提供机制保障。措辞上的改变体现的是理念的变化,这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五、以人为本,整合资源,注重合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文化素质教育囊括了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社会科学知识、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知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文化素质培养部门自身的力量,还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整合多学院、多学区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美国拥有大量多校园综合性大学,比如加州大学,它拥有包括著名的伯克利分校在内的遍布美国的10所分校。这样的大学与校友会、立法委、企业、联邦政府联系紧密,与当地居民交集颇多,高校与外界时有合作,这就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学生对学习内容、形式、地点的追求。其它非多校园大学,也非常注重与政府、企业的联系。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家庭的参与,要求家长参与许多学生活动,在重要问题的决策过程中也会听取家长意见,这与资本主义教育体制中,家长作为投资者有必然联系,同时也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过程中,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一脉传承。

六、以人为本,用宽严结合的管理方式保障高质量的文化素质教育

良好的管理是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机制保障。国外高校在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中均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宽严结合的管理方式。所谓“宽”,是指对学生选课、学习进程、课外活动的组织、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方式,不论从宏观的国家层面,还是从微观的高校层面均不做过于严格的硬性规定。所谓“严”是指:第一,提前告诉学生要取得某个学位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宽进严出的淘汰式培养机制,用规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得学生学会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第二,高校通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严格控制,保证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有的高校还采取“大小导师”的双导师制,由知名教授担任大导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由讲师、助教担任小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发展。第三,为了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实实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理工科学生的人文课程中依然采用小班化教学,让师生在课堂上充分沟通,以提高教学质量。第四,从国外高校对学习结果管理上看,它们虽通常不采用百分制终结性评定,但不意味着放弃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宽严结合的管理方式,让学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保证了学习的质量,真正实现了学生在高水平的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中发展自我。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国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在管理层面最实际的体现。

国外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借鉴,我们应吸收其中的有益部分,并对其进行本土化,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王明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博,张爱明.外国学校素质教育通览[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4]王廷芳.美国高等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张慧明编著.中外高等教育史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6]李弘.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巫丽珠(1990-)女,福建三明人,平面设计学士,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