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流浪儿童非正规教育援助策略及启示

摘 要:2001年,菲律宾社会福利发展部(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 and Development)与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协作实施了“流浪儿童国家计划”(National Project on Street Children)。菲律宾一些联盟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启动了针对流浪儿童的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 NFE)援助计划。如今,菲律宾逐渐形成了以吕宋岛(Luzon)、米沙鄢群岛(Visayas)、棉兰老岛(Mindanao)为核心的三个示范性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启动的五个非正规教育援助计划与“亚洲·菲律宾儿童希望工程”(Child Hope Asia Philippines)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辐射作用。文章对五个流浪儿童非正规教育援助计划的运行做了详细介绍,旨在阐述菲律宾非正规教育相关部门对解决边缘化儿童教育公平问题所做的努力,为我国更好地保障流浪儿童的教育权益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菲律宾;流浪儿童;非正规教育援助计划;教育公平

一、面临的问题

何谓“流浪儿童”?菲律宾流浪儿童联盟(Consortium for Street Children)将其定义为在街道和其他市区空间(包括空楼房和废弃用地)生活或工作的儿童。菲律宾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将流浪儿童分为四类:一是“街上儿童”(children in the street),这类儿童的人数占流浪儿童总数的70%,其中,大多数儿童仍在上学且每天晚上返家,与家人保持正常联系;二是“街道儿童”(children of the street),这类儿童的人数占流浪儿童总数的20%,他们将街道视为自己的家,返家时间不规律;三是被遗弃和被忽视的儿童(abandoned and neglected children),这类儿童与家庭的关系相对紧张,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他们已经学会独立,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浪儿童;四是流浪家庭的儿童(children of street families),这类儿童将街道视为自己的“家园”,白天在街上四处流浪,晚上在人少的地方休息。[1]

大量资料显示,菲律宾流浪儿童面临着严峻的教育问题。从内部因素来看,被学校排挤、触犯法律的儿童往往被视为学校的“消极影响因子”;此外,忙于生计以及高昂的学费使得他们无法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从外部因素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但难以激发流浪儿童的入学积极性,反而会加剧他们的厌学心理。例如,课程设置与生活关联性不强、师生之间感情不融洽等,加剧了流浪儿童的退学现象。

二、实施策略及特点

五个流浪儿童非正规教育援助计划分别为非正规教育同等学历认证系统(Non-form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nd Equivalency,NFE A&E)、贫困人群重返教育议程(Re-entry Education Agenda for the Poor,REAP)、公立初等教育卓越基地计划(Center of Excellence in Public Elementary Education)、流动学校项目(Mobile School Program)、达沃市撒撒村初中等非正规辍学学生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Drop-outs in Barangay Sasa, Davao City)。这些援助计划的实施方案共分为三类[2]。一是以社区为主的方案(community-based programs)。该方案是为满足家庭、社区背景下流浪儿童的需求而开展的,有利于帮助社区发现流浪儿童遇到的问题,并调整内外资源,让流浪儿童真正参与到解决计划之中。二是以街道为主的方案(street-based programs)。此类方案针对的是被遗弃的儿童、与父母缺少接触的儿童、在街道居住和工作的儿童。该方案考虑到儿童生存、收入和受保护的需要,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和帮助流浪儿童重新返回家庭或进入临时收容所。三是以援助中心为主的方案(center-based programs)。此类方案的实施一般以机构为主导,旨在帮助那些已经离家的儿童,即孤儿或被遗弃的儿童。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设立“家园”和收容中心,要求援助机构与家庭合作,为儿童提供食宿、衣物、急救、健康检查、咨询等服务,以及开展个案研究,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关怀的环境。除了以上三类实施方案外,还有一些交叉实施方案,如宿务市(Cebu)流浪儿童专门小组采取的以社区、街道、机构为主的交叉方案来保障宿务市流浪儿童的需求和权利。

五个非正规教育流浪儿童援助计划在菲律宾的三个岛屿展开,主要参与学校包括吕宋岛帕赛市的东方高中(Pasay City’s East High School)、马尼拉市的桑达克斯学校(City of Manila’s Centex School)、奎松市的安格力坤学院(Quezon City’s Angelicum College)、米沙鄢群岛的宿务市流动学校(Cebu City’s Mobile School)、棉兰老岛的达沃市PACAF学校(Davao City’s PACAF School)。这些学校与“亚洲·菲律宾儿童希望工程”合作,以非正规教育方式实施组织性基础教育,为流浪儿童提供服务。菲律宾国家研究协调员(National Research Coordinator for Philippines)负责收集案例和研究数据,并在案例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关键信息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五个流浪儿童非正规教育援助计划的主要实施策略及特点如下。

(一)强调全纳理念和合作理念

1990年3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和赞助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for All)在泰国宗迪恩(Jomtien)召开,对世界各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随后,菲律宾颁布了《全民教育行动计划(1991-2000年)》(The EFA Plan of Action Covering 1991-2000)。菲律宾国家评估报告显示,菲律宾全民教育国家评估小组(Philippine EFA National Assessment Task Force)推进全民教育发展的进程缓慢。相较于初等教育,菲律宾中等教育具有较低的入学率和较高的辍学率,因此,《菲律宾全民教育计划(2004-2015年)》(Philippine EFA Plan 2004-2015)将中等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3]。2015年,菲律宾全民教育将主要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是提升儿童看护和教育水平,尤其是处于弱势及不利条件的儿童;二是确保所有儿童,尤其是女童、处境困难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都能享受完整、自由的高质量小学教育。非正规教育管理局(Bureau of Non-Formal Education)作为菲律宾教育部直属的重要机构之一,主要职责是保障菲律宾流浪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此外,《关于流浪儿童的全国计划》(The National Project on Street Children)通过整合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菲律宾流浪儿童的数量,为五个非正规教育流浪儿童援助计划的推进提供了指导方针。

1.全纳理念

200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五个援助计划的受益儿童共1384名,其中,男童626人(占45.2%),女童758人(占54.8%)(见表1)。[4]

根据表1所示,五个援助计划的受益者主要是贫困家庭的儿童,例如童工、困难儿童等。为保证流浪儿童援助范围的完整性,学校启用了社区扫描系统,以确定适合该计划的儿童。例如,宿务市流动学校的学习促进者实施“门对门”调查,寻找市区6岁以下未能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所在的家庭;达沃市PACAF学校为社区介绍了帕赛市高中实施的“识字图谱”(literacy mapping)和“识字概况”(literacy survey),以此确定社区识字水平较低家庭的具体位置。现在,菲律宾教育部正重新设计识字图谱,以适应5~17岁儿童的个性化发展。由此可见,诸类积极主动寻找具有入学需求的儿童的做法无不渗透着全纳理念。当然,也有个别学校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菲律宾教育部贯彻的全民教育理念,如桑达克斯学校和安格力坤学院对入学学生的身份、学习能力以及所属地域有一定的限制。

2.合作理念

(1)相关组织、政府部门与学校密切合作

为了更有效地保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及其他权益(包括健康权、保护权、参与权等),除了安格力坤学院以外,其余四所学校分别与不同的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私人团体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以争取财政和其他物质资源,保证流浪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保障援助计划的顺利实施。例如,宿务市流动学校计划的发起机构——流浪儿童特别小组(Cebu City Task Force on Street Children),是一个由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以及关注宿务市流浪儿童的私人团体联合组成的跨机构联盟。1986年,菲律宾社会福利发展部(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 and Development)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马尼拉办事处(UNICEF Manila Office)联合启动了“流浪儿童国家计划”,流浪儿童特别小组应运而生。此外,帕赛市东方高中利用政府补贴为学生配备了营养师、专车司机以及具有监督职能的社会工作者。桑达克斯学校曾在通多市(Tondo)、八打雁市(Batangas)建立分校,其财政支出分别由阿亚拉基金会(Ayala Foundation)、全球电信公司、八打雁政府和纯食品公司联合支持。达沃市PACAF学校的运行得到了菲律宾教育部地方管理局的财政支持,其中,达沃市政府学校董事会和城市学校合作,使穆斯林青少年的选择性学习系统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2)家长积极参与

家长的参与也是非正规教育援助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桑达克斯学校计划联合流浪儿童的家长,共同改善、维护学校设施。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需参加生存生活技能培训,以改善生存生活条件。

(二)提供流浪儿童重返正规教育系统的途径

在菲律宾,流浪儿童有两种重返正规教育系统的方式:一是通过菲律宾教育区分测试(Philippine Educational Placement Test,PEPT),二是通过非正规教育同等学历认证系统。[6]

菲律宾教育区分测试用于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考察特定学龄儿童的英语、菲律宾语、科学、数学和社会研究五门核心课程的成绩。通过该考试,学生只要能证明他们的能力与同龄学生相当,就有跳级或继续完成正规学业的机会。比如,帕赛市东方高中的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完成所学知识,并希望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育区分测试便成为这些学生进入“学习快进模式”的关卡。

非正规教育同等学历认证系统允许测试者从非正规初、高等教育机构获取毕业证书,将其作为就业的合法文件。与菲律宾教育区分测试相反的是,举办非正规教育同等学历认证考试是为了评估停止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着重促使他们回到适合其年龄段的学习层次,帮助未完成或未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或具备就业能力。比如,桑达克斯初等学校课程得到了菲律宾教育部的认可,通过该课程考试的毕业生,无需参加其他公立学校的特定考试,能自由地申请菲律宾的任何高中,并能够直接被校方承认。同样,PACAF学校的学生也可参加非正规教育同等学历认证考试,重返正规教育。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

由于非正规教育的对象比较特殊,学生不必每天到校接受教育,可以在家自学(PACAF学校除外),上课时间比较灵活。研究证明,学生所在地与教学地点的距离是影响学生出勤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非正规教育办学地点的选取需要遵循“就近原则”。例如,宿务市流动学校虽然距离儿童居住地较远,但在儿童居住地附近的接送点安排了校车负责接送儿童;安格力坤学院设立在奎松市市区内,居住在马尼拉市的学生可以通过方便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为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桑达克斯学校会给予家境较困难及居住地较偏远的学生一定的交通补助。

2.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相对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学生,流浪儿童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和学习类型,无法按照正规教育的时间安排学习。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在非正规教育中发挥作用。

安格力坤学院灵活的教学方法被认为是五个案例研究中的成功典范。由于工读学生、非正规教育学习者无法就读正规学校,学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学习进度和教学计划进行自我调整,并实施“无等级体系”(non-graded system)。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安格力坤学院还开展了与特定学科教师讨论学习难题的“个人讨论”(individual discussion)。

PACAF学校由于缺乏自学单元,无法使用自主学习模式。教师采用面对面、个别辅导的教学方式,注重提升学生掌握知识而非通过考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