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难以摆脱的五大困惑


  
  自国家广电总局推出中国数字电视进程表以来,数字电视概念在市场中颇受追捧,数字电视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更使它倍受瞩目,无论用户还是生产厂商都对它充满着无限期待。
  但是,近年来从全国数字电视推广情况来看,数字电视的大好形势不过只是想象中的美景,实际上,各地试点城市以不同运营模式摸索推广,进程缓慢,步履维艰。
  由于体制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由于制造商和运营商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数字电视在市场培育期发展,不可避免地将面临诸多难题,需要跨越诸多现实障碍。数字电视发展仿佛陷入泥潭之中难以自拔,简单分析,目前面临着难以摆脱的五大困惑。
  
  困惑一:模式难定
  
  2003年被认为是中国数字电视启动年,按照广电总局的规划,到2003年底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应达到100万户,而到现在全国数字电视用户也不过4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发展缓慢,外部环境制约下商业模式难以确立,反过来说,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不确定也是导致社会需求不足的直接原因。
  贴钱买用户,这种做法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不健康的商业模式”,而且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数字电视的商业模式虽然以收费为主的呼声占先,国外也有类似成功的例子,但是对国内消费者来说,由于多年来已经默认并习惯了免费观看节目,使他们在观念上实现从免费到收费的跳跃尚需时日。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很难单枪匹马地仅仅通过营销手段来打动消费者的心。由于电视媒体受关注程度比较多,受管制和约束力量也比较多,同时由于地方台的区域性和中央台的全国垄断性不可改变的事实,使得短期内提高营销能力难上加难,况且数字电视时代利润如何重新分配也拷打着市场,制约着用户发展速度。
  目前付费电视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源吸引力远远不够,如何使内容丰富多彩,如何使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付费与免费的差别,这些也是内容供应商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怎样得到用户的广泛认可,怎样提升信息价值,牢牢吸引用户的眼球,这些现实问题更给节目制作商、供应商们提出全新的挑战。
  2004年8月,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筹建首个“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推进联盟”,意在以共同利益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除了传统广电运营机构外,首次纳入了电信运营企业,这也是数字电视商业模式的重要尝试,可以说,没有电信行业的加盟,数字电视空前大发展绝非易事。
  
  困惑二:价格障碍
  
  从机顶盒到数字电视一体机是理想中的数字电视发展途径,但由于标准的“难产”,制约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使得机顶盒仍在数字电视系列产品中占主导地位。
  2003年前,国外数字电视接收仍以机顶盒为主。随着大幅降价,全球市场发展提速,但中国市场近两年来发展规模迟迟达不到预期效果。从国内数字电视主要发展模式来看,用户主要集中在有线电视方面,由于有线电视运营商基本垄断了机顶盒的销售,而机顶盒芯片和加密系统软件多半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因此成本很难降低。
  虽然机卡分离产品的出现将在某种程度上使这种局面有所改变,但由于它目前还未能形成主流,各地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加密系统也各不相同,制造商还无法大规模生产。同时,在数字电视发展初期,有线电视运营商往往采取赠送机顶盒策略,此举更难调动制造厂商的兴趣。缺乏制造业的推动,用户增长缓慢也在所难免。
  现阶段CRT数字电视缺乏足够吸引力,数字电视机仍难成为市场的主流。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数字电视还只是个概念,未能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彩电厂商的价格战也使得数字电视在高端市场严重受阻,形成制约数字电视发展的瓶颈之一。从实际角度来说,目前模拟彩电大多已经具有HDTV接口,足以满足观众对清晰度的要求。而且在现有节目传输质量限制下,彩电清晰度差异不大,足以达到DVd的清晰度 。通过分析数字电视的市场情况可以看出,国内电视机保有量已达3.4亿台,绝大多数为CRT彩电。据估计,直至2015年前,换机市场将形成平均年约1500万台的市场规模,这样的市场份额最多仅占国内年约4000-5000万台销售量的三分之一,同时由于CRT、等离子及液晶等所有高端数字电视的核心元器件仍然摆脱不了依靠进口的局面,所以数字电视成本居高不下仍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可以说,高价制约用户群快速增长。
  
  困惑三:内容隐痛
  
  内容匮乏是现阶段多数广电机构的“隐痛”。有线电视网络的分割垄断运营和数字电视内容匮乏等因素已成为数字电视发展瓶颈。在目前电视节目已基本满足消费者收视需求的情况下,数字电视内容是否更具有吸引力,将成为消费者是否选择数字电视的关键。
  《中国数字电视报告》研究结果指出,77%的广电机构表示,内容不足是广电系统内发展数字电视碰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担心。《中国数字电视报告》调查显示,观众选择数字电视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多频道”、“更早看到精彩内容”和“清晰的节目”。由此不难看出,数字电视更加崇尚“内容为王”。
  与模拟电视相比,进入数字电视时代,广电机构必将有更多的频道资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必然需要大量新鲜的内容填充。因而,可能出现“僧多粥少”、内容匮乏的现象。
  内容单一,无法招徕更多用户;内容缺失,数字电视将寸步难行。内容缺失,作为数字电视最为薄弱的环节,也已成为数字电视发展最大的软肋。在电视内容的制作和播出方面,国家对播出机构有着严格的限制,可以说基本上是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一统天下。近一年来,虽然内容提供商数量有所增加,但成气候的却没有几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日益丰富的需要,数字电视内容同质化的特点很难有效刺激市场进一步拓展。如何解决“内容瓶颈”,已成为众多广电机构着力探讨的关键。
  有关专家表示,尽管电子政务信息可以填补内容,但是这样的内容并不足以说服消费者付出另外的价格。成功的商业电视需要以内容为卖点,我们看到,数字电视所匮乏的内容恰恰也是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东西,所以,要赢得消费者,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字电视节目量的保障,同时更要注重节目市场的细分。“数字电视应该不仅仅是让消费者看到更多的电视,或者看到更清晰的电视,它应该是带给消费者全新的体验。”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目前普及和发展数字电视,首要问题就是扶植内容产业。在丰富内容的同时,需要避免内容重复的弊端,频道与频道之间的节目保持一定的差异性,突出频道专业化、个性化和互动优势。为了打造成熟的产业链,需要在有线运营商与节目制造商之间,建立起合作机制,并让更多有内容独占优势的机构参与到数字频道建设中来。
  
  困惑四:标准迷雾
  
  有关专家表示,研制开发数年之久的数字电视通用显示标准已进入审议阶段,未来数字电视显示产品的基本雏形已出现。显示标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电视图像显示格式要达到1080i(隔行)、50HZ以上的分辨率;其次,显示器扫描要达到720线;同时图像显示尺寸必须兼容16∶9。
  数字电视卫星标准尽管在2000年已经出台,但根据广电总局有关规定,目前终端电视用户直接接收卫星电视尚属违规行为,因此地面无线传输以及有线传输标准之战就直接演化为利益之争。因为与无线及有线传输标准分别对应的是2亿无线电视用户和1亿有线电视网用户,这样的用户规模意味着5000亿元的诱人市场,面对如此大的蛋糕必然引发一场分食之争。可以说,围绕着数字电视标准一直有两大阵营在争锋。
  问题并不在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两大标准技术上难以融合,而是两家研究机构背后不可避免地上演着一场复杂的利益之争。虽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短期内并不可能出台,但无论清华大学的DMB-T方案,还是上海交大的ADTB-T方案都在加速产业化。而清华方案更加领先一步,已经进入借助资本运营来推动产业化的阶段。
  随着方案争夺愈演愈烈,政府似乎更愿意扮演“和事佬”的角色。近日,中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的方案之争终于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清华、交大及广电科学院三大技术提案的各自优势将被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标准。
  由于数字电视所具有的特殊性,从发端到终端,从信号传输到接收等各个环节必须保持一致,方能顺利转播。这意味着,它可能涉及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许多相关部门。
  目前国家数字电视标准由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牵头,会同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科技部、技监局和经贸委六部委联合制定。其中既涉及到各个主管部门的利益,也关系到相关企业等利益团体。
  打破目前数字电视地面(接入)、传输标准不统一,促进我国数字电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也是一直以来国内数字电视标准争论的冰山一角。
  中国大陆的电视保有量高达4.3亿台,其中含金量最高的有线电视用户市场采用国外标准,将对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增长产生何等影响不言而喻。
  韩国数字电视采用了美国ATSC标准,按该标准设计电视机集成电路芯片每套要向美国交付近40美元的专利使用费。依此粗略估算,如果中国有线电视用户采用国外数字电视技术标准,将可能付出高达300多亿元人民币的专利使用费。因此,国内的设备制造厂商都极力倾向于制定中国自己的数字电视标准,力图通过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来获得保护。
  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了以美国ATSC和欧洲DVB为代表的两大企业联盟组织,分别制定了代表各自利益的数字电视标准,并在世界各地强力推广,争夺市场。而数字电视的核心芯片大都掌握在诸如3C、6C等联盟企业手中,中国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自有知识产权就体现在尚未出台的地面广播标准,它将直接影响今后中国数字电视使用何种芯片,以便将征收专利费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经表示出对专利费问题的担心。“现在不收费,不敢保证以后也不收。无论收费与否,我们都该拥有自主的标准。”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表示,广电之所以赞成使用DVB-C标准,是因为这样研发成本低。“现在除了美国ATSC标准有3个国家在用、日本ISDB标准有两个国家在用之外,世界上几乎都在用DVB-C。”王效杰说,“欧洲标准在全世界的应用最广泛,所以基于这种芯片的机顶盒也最便宜。”
  
  困惑五:投资隐患
  
  数字电视似乎使彩电企业看到未来市场突围的方向,因此不愿错过这班车的家电厂商不约而同地纷纷发起数字电视战略。而素来重视“先机先得”的IT厂商们似乎也不愿看着这样的机会从身边溜走,甚至将数字电视看作复兴IT的利器。摩托罗拉、惠普、戴尔以及Gateway均已下定决心豪赌数字电视。那么,数字电视市场真的是一块投资宝地吗?
  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有线电视传输运营商直接增加了两块成本支出:购买机顶盒的成本和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折旧成本。有线网络运营商通过提高服务价格来向用户转移成本压力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服务价格提高的同时并不能提供相应的高水准服务,那么有线电视服务的效用与价格便不成比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陆刃波提醒,蜂拥而上的盲目投资,可能会为数字电视的发展“埋下隐患”。
  在数字电视产业链中,主要包括网络运营、技术服务、内容服务、用户四个环节。打造成熟的产业链需要各个环节严格控制,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任何问题,否则全盘皆输。因为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很多利益关系,需要总体利益分配均衡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将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形成。
  一方面,由于网络运营主要依赖广电系统原有网络资源,所以系统外企业只能参股,却不能参与运营,而且对系统外资金的参股也有着严格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广电网络的特殊性,地方广电直接控制接入网和最终用户,自然将成为新的运营模式赢家。同时由于产业分工不明确,中央干线网、省干线网、地市接入网无法找到准确定位,所以这样的网络运营多半在试验中徘徊,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投放市场。
  而技术服务市场份额往往会被系统外专业技术公司分食。技术、硬件设备、软件将最大限度地体现数字电视所带来的产业动力,势必成为数字电视产业链中最耀眼的光环,各领域巨头纷纷加入涌入这一阵营,其中包括摩托罗拉、思科、索尼、东芝、华为、创为、长虹、贝尔等。汤姆逊作为国际最大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制造商,在欧美数字电视接收领域分别占有60%和70%的市场份额。“我们只看重中国的高端彩电市场,尽管我们已经在中国有了5%的背投占有率,但我们更倾向于中国的数字电视领域,一旦中国的播出标准确定,我们马上将在中国投产。”汤姆逊高层人士这样表示。但标准未定,相关环节将采用哪种技术体系也是未知数,所以进入产业链的技术提供商只能先“占位”,而后“争利”。
  在“制播分离”的影响下,节目制作将引发巨大的市场商机,尤其是境外节目制作公司不会错失这样好的合作机会。台网分离改革实施后,各地新成立的有线网络运营公司也面临着如何扩张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再造也提到日程中来。
  数字电视产业链难以形成使各个环节的投资商增加了投资风险。“上有机顶盒厂商供应不上,下有节目制作商没有丰富的内容提供。”业界普遍这样认为。显然,在有线网络运营商眼中,设备制造商和节目制造商是这场麻烦的根源。可以说,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节目供应商等几方利益纠缠不清是数字电视市场迟迟无法启动的真正原因。
  数字电视市场“僧多粥少”。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003年等离子彩电和LCD彩电的出货量仅占到全球彩电市场4%,而今年的市场份额也不过7%而已。由于目前全球数字电视标准分为LCD和等离子两种。因此,这两种标准之间的竞争同样会导致数字电视价格的下降,致使利润空间受损。
  依据投资领域的投资准则,投资项目往往具有竞争小、专利技术突出等特点,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或许投资数字电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基于数字电视标准难于统一等客观因素,数字电视短期内很难大踏步迈进,面对持观望态度的用户,又不能进行强制性的数字化改造,那么市场如何繁荣得起来呢?面对诸多困惑和难题,打造完整的数字电视成熟产业链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明确相关的标准,确立数字电视的运营模式,确实使相关设备厂商看到希望的曙光,从而市场格局逐渐明朗化。
  尽管数字电视标准的出台一拖再拖,但是产业内部的整合力量已经不想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