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实践同繁荣,伴改革共成长


  广播影视业作为特殊的社会工具,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它的社会角色始终和当时的政治环境紧紧相连,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被放大,而产业功能定位基本缺失。改革初期,广播电视部门被划入“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在1983年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广开财源,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张被提了出来,成为广播电视部门的改革方针之一。随后在中共中央批转的广电部党组《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中进一步指出:“节约开支,提高经济效益,并开辟财源,以补充国家拨款的不足。”在这种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政府拨款不能解决部门的资金需求,广电部门开始转变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尽力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全力经营好媒体,为广电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其中,最早也最具典型性的是上海市广电系统,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事业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18分钟的参桂补酒广告。从1984年开始,上海市广电部门便实现了从广告经营到多种经营的转变,在1987年,多种经营创收第一次超过财政拨款。同年,上海市广电局率先提出了“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建设事业”的观点,并将社会化、专业化生产方式引进电视的发展中来。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要求第三产业机构应“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现有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广电部门从此拥有事业和企业两种性质,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模式。1999年,广电总局批准成立了江苏无锡广电事业集团,自此开始,中国电视产业的集团化拉开了序幕。由于发展电视产业这一政策提出得晚,因此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章有着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从1958年到1990年,电视产业研究的文章处于空白;1991年到2000年陆续出现一些研究文章,但数量不多;2001年到2011年研究的文章数量大增,研究的角度更广,涉及的层面更多。下面就近十年来的研究文章进行归纳和梳理。
  国内电视产业研究
  有众多研究者探讨了我国区域性、地方性的电视产业,并以这些个案为切入点加以分析。因为中国的电视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各个地方电视台或广电集团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因此,研究者们通过对一些地方电视台的分析来探讨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这其中有湖南卫视、上海广电、深圳电视产业等等,尤其是透过湖南卫视的改革和发展来解析中国电视产业的走向。由于湖南卫视获得了全国性市场和影响力,被称为“电视湘军”。学者们从多方面来进行论述,认为电视产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谈及了制播分离、改革和创新电视栏目、整合频道、集团化发展、从业人员素养的提高等诸多方面。
  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县级电视产业的发展,认为市县级电视作为一种产业,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它首先是电视自身特点的要求。除了电视自身的特点对电视产业化发展提出的要求之外,社会经济发展也对电视产业化提出了客观要求。多年来,政府对电视的直接行政管理和电视过分依赖国家拨款的经济管理模式,削弱和制约了市县级电视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动精神与内在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高新科技发展直接影响和推动着电视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电视业面临着国内外的竞争和压力,市县级电视业必须充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进行结构调整和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产业化经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①
  
  国外电视产业研究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媒介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对国外电视产业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调整方向,对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研究者认为美国是世界上电视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大最完备的电视市场。通过分析得出,在美国,电视产业对于市场研究和市场营销的依赖性较强。随着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了达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大的市场份额,并购与联合成为一个明显趋势,因为市场份额越大的公司就越有能力来重新配置资源。信息技术不仅重新调整了产业结构而且改变了电视播出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为电视产业提供了潜在的市场和机会。②也有研究者从另外的角度探讨了美国的电视产业,认为美国电视产业就运营形式而言,“制播分离”是一种“架构”,承载着机构性质、管理条块、法律制度、组织体系的信息;就运营动态而言,“节目物流”是一种“链”,贯穿着节目编排、节目供给、盈利方式的流程;就运营理念而言,“追求利润最大化”则是整个宏观电视产业赖以生存运作的灵魂。“垂直集成战略”作为美国电视产业重要的规划原则和发展策略,已经成为美国电视产业发展的主导理念。③
  但是,对国外电视产业研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不多,以美国为主,研究的视野狭窄。相关的研究文章对国外电视产业和国内电视产业之间缺乏比较研究,只是对国外电视产业进行介绍,研究还停留在一个比较窄的层面。其实,在国内和国外电视产业之间应该存在着很大的可比性,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对其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下中国电视产业所必需的。
  
  电视产业链研究
  电视产业链主要由四大部分构成,即节目制作、播出平台、传输平台和接收终端,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细分为更多的衍生产业。如节目制作可细分为节目的策划、生产制作、播出、销售、存储和查询使用等。从整体上看,中国电视产业链的资本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笔者选取研究文章中关注度较高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电视终端产业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的接收终端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每一次变化都引来了大量关注,研究的文章颇多。研究者就新兴接收终端的利弊进行了探讨,展望它们的发展前景。研究者涉足的接收终端产业类型主要有数字电视产业、网络电视产业、手机电视产业、LED电视产业、3D电视产业等。研究者指出我国数字电视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④有研究者认为,目前中国已基本具备了大力发展IPTV的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IPTV盈利模式会逐步明朗起来。虽然目前IPTV的用户数量仍然无法与有线数字电视的用户数量相比,但是在政策清晰之后,伴随着全球性的新媒体革命,IPTV定能成为一股新的潮流与趋势。⑤手机电视的出现赋予了电视产业跨时代的生命力。有研究者分析了手机电视的产业链组成,由内容提供商、内容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网络服务商和终端厂商五部分组成,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了优劣势。⑥有研究者关注LED电视,认为目前在国内LED电视行业的竞争处于白热化的初期,LED背光源电视是目前增长最快的电视产品,LED电视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未来电视发展趋势。⑦有研究者对新兴的3D电视产业给予关注,认为在整个电视产业由模拟向数字、由标清向高清迁移的基础上,3D技术开始向电视产业渗透,“3D到家”的序幕正被拉开。⑧
  这些新兴技术在给生产厂商带来技术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电视产业面临着一次大的转向。在面对新兴的技术时,研究者能够全面地去衡量和分析,没有盲目地乐观,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电视产业经营研究。中国的电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应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做强做大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在这样一个媒体竞争激烈、注意力不断被分解的时代,如何较好地实现电视的产业化经营,是关乎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索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指导性的建议。有研究者认为要凸显内容经营在电视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研究文章涉及三个大的方面:内容生产的格局转换,包括内容结构和资源配置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结构多样化;由小生产模式向大生产格局转变。内容价值维度的全面拓展,从多次销售中获取收益,从多个市场上获取收入,从多项服务中提升价值。面向全球市场的内容经营对策,以国际眼光、开放姿态,通过引进节目、合资合作等手段打造内容资源优势;引入国外的创投理念,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强势出击,增强中华文化在西方主流世界的传播影响力。⑨对电视产业化经营研究的文章还有许多,此处不再一一谈及,这些文章透视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从理论的层面进行了理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