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只是虚假繁荣


  电影《致青春》借助以赵薇为首的主创团队的强大号召力,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吸金能力,着实火了一把。从去年12月底的《泰囧》、《西游降魔记》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如今可以说是高潮迭起,如同膨胀的爆米花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而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各院线累计实现票房170.73亿元,较2011年增长30.18%。十年间,中国电影产量与票房产出有了爆发式的增长。
  中国电影的春天已经来了?
  本人对此持保留态度。让我们来看看这组数据: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份额仅为48%,而中国生产的600多部影片中仅有200多部上映,票房表现两极分化严重,再加上盗版的泛滥堵塞了盈利渠道,8%的电影投资方尝到了亏损的滋味。坊间传闻,国产电影里十个中顶多只有2个赚钱,而好莱坞平均电影投资成功率能够达到35%……事实上,中国电影产业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众多弊端。
  何以至此?让我们用一部影片从选材到上映所要经历的一堆坎儿来管中窥豹一番吧!
  第一道坎是选材。你得有一个核心价值观以符合消费者口味。拿准了观众口味,不一定能保证你大红大紫,但至少不会让你血本无归。
  想看英雄片,首选美国片;找浪漫色彩的,必选法国片;要看有贵族感的电影,肯定是英国片;对哲学思考感兴趣的,北欧电影必排第一;轻松搞笑的爱情片,第一位是韩国电影;鬼片自然是日本的……那么,中国电影的个性是什么?
  纵观国内几部大片,都呈现出接地气、紧密联系社会热点话题等特征。比如《北京撞上西雅图》聚焦赴美生子、小三等话题;《泰囧》结合了创业投资、泰国灵修等话题,都迎合了在社会激烈转型期都市人群的心理倾向。但这些电影的成功有着偶然性,有时成功以后连投资方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因为目前中国电影的观众群体以迅速崛起的70后和80后群体为主,他们的成长阶段决定了其心理需求变化速度非常快。观众群体的不成熟使得观众口味难以判断,难以保证影片投资方一直能够准确把握其口味。因此,要在浩如烟海的电影堆里崭露头角,只能撞大运。
  即便是撞大运,那也是要有基础的。也就是说,你必须得在“好内容”这个坎儿上全力以赴。
  这需要有一大群“技术过硬”的导演队伍和电影编剧队伍。大家都看到了,最近火的几部电影的导演都是新人。乐观地说,是中国的电影导演队伍后继有人。但你应该知道的是,一个伟大的好莱坞导演,其成长历程都是漫长的。而针对年轻导演,好莱坞有专门扶持他们的电影投资方和电影公司。但在国内,目前还缺乏多元化的电影融资途径和导演成长路径。在第五代导演逐渐交出权杖,第六代仍然没有找到很好的市场感觉的背景下,突然冒出的一批新人导演。他们能否持续奉献出优秀作品?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你说,你有了一个强大的编剧团队,一部NB的剧本,以为就万事大吉了。别高兴得太早了,你面前还有最大的一个坎儿得迈呢!
  在目前仍然比较严格的监管政策下,中国电影虽然没有出现像电视剧行业那样的只有抗战片和家庭生活片长盛不衰的题材困局,但是在题材选择上仍然受到巨大的限制。
  对比好莱坞同档期的电影票房,既有恐怖片、又有科幻片,还有美国经典的励志电影。而在国内恐怖片由于国内的监管政策无法拍出高水平影片,而科幻片国内又缺乏优秀的制作团队。就是励志类型的片子,也要受到各种监管政策的限制。
  据说,目前国内电影界已经遭遇了“剧本荒”。听说盛大文学将举办编剧培训班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不放松监管政策,恐怕再优秀的编剧也难以将十分稀缺的题材资源做成一份大餐。要想写出给力的剧本,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坎儿,我们还能自称中国电影业已春暖花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