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学会发展阶段分析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uhu/xuhu201506/xuhu20150614-1-l.jpg
  [摘 要]当前,对学会转型发展和管理改革的研究讨论日趋热烈,而对于学会几十年来发展阶段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摸清家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学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对学会发展的重要阶段进行划分,研究不同阶段学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求学会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 学会 发展阶段
  一个成熟的社会,存在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种力量的均衡发展。由于体制等问题,我国“政府强、社会弱”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社会组织发展动力不足,对社会组织的研究也不充分。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是我国重要的、发展相对稳定和成熟的社会组织,其发展历程和特点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学会①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至今,各阶段学会发展状况及特点如下:
  一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至80年代中期,科协恢复活动,学会数量迅猛发展
  (一)学会数量增长相对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实施,学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这些论断解开了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扫清了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的政治障碍。据袁振东研究员的统计,全国性学会的理事长几乎全部参加了大会,共54人。这次大会在政治上为学会的恢复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仅1978年当年成立的全国性学会就有17个[1]。学会的成立在当时的社会反响很强烈。例如,中国石油学会于1978年12月成立,《人民日报》报道了当时中国石油学会成立理事会的情况②。
  改革开放初到80年代中期,是全国学会“爆炸式”增长的时期,详见下图。从1980年3月科协二大召开,到1982年3月,新成立的全国学会有30个,使得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达到127个,掀起了新一轮高潮。但学会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交叉重复等新问题,因此1982年6月,中国科协二届四次常委会议决定,对申请加入中国科协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从严掌握[2]。1982年6月至1984年底,中国科协停止吸收新的全国学会。由于当时已经提出申请加入中国科协的学会多达140多个,经中国科协学会工作委员会和书记处多次研究,并于1984年11月提交二届常委会讨论,同意接纳其中32个学会加入中国科协,使得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增加到138个③。
  从地方学会来看,大量的学会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成立的。据有关学者1998发表的文章[3]称,当时北京市科协150个学会中,70%都是成立于1978年之后的,只有几年或十几年会史的学会应该说正处于初创或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学会发展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技工作应面向经济建设,为学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央提出的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学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学会实际开展的工作来看,在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传统活动之外,学会工作更加面向经济建设,“四技”服务、决策咨询作用明显。1980年中国科协成立了科技咨询服务部,制定了科协科技咨询章程。1981年2月,原国家科委批准了中国科协的咨询机构和编制,并下发了《关于在学会、地方科协建立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的通知》,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计划单列市科协以及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相继成立了科技咨询服务机构[4]。据不完全统计,仅1978年到1979年,中国科协编印的《科技工作者建议》,30%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截止1987年,已刊出159期,著名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伟长、高士其等都发表过重要文章,其中58项建议产生了良好作用,43项建议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人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纳。如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沈其益提出的《综合治理旱涝盐碱地,把黄淮海地区变成大粮仓》得到有关部委重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将其列入“六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汪德昭提出成立“科学仪器仪表部”,催生了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的诞生[2]。
  (三)确立包括学会在内的科协组织的政治地位
  197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在中国科协《关于召开中国科协“二大”的请示报告》做出批复,指出“科协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团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之一。它是党团结和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纽带,是党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的助手”。用“科技工作者的群众团体”代替“科学技术群众团体”,用党的“纽带”代替“工具”,这是科协发展史上一次具有拨乱反正意义上的定位。1980年3月15日至23日,中国科协召开二大,通过了中国科协的第一部章程,这个章程将团体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次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协团体的性质、地位、作用、任务,还对会员、全国组织、地方科协和经费保障等做出了规定,开创了科协工作由拨乱反正走向开拓发展的崭新局面[5]。特别是胡耀邦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作的关于“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上,科协尤其具有重要的地位”的讲话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二大”之后的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党要“保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群众组织主动负责地进行工作”,第一次在党的历史决议中确立了科协组织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6]。
  二、第二阶段: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规范学会组织行为,强调挂靠和多重管理体制
  (一)学会数量增长开始放缓
  从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协对申请加入的学会从严掌握。1989年之后,国家加强了社会团体的管理。1988年国务院明确指示民政部负责社团的管理工作,并成立了社团管理司。1989年,颁布实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④,规定:民政部门是唯一的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对包括学会在内的社会组织进行统一登记管理,并明确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学术性、科普性团体的审查和业务管理委托中国科协负责。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增长减缓,开始进入规范学会组织行为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