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分析


  内容提要:FDI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不仅考察产业的集聚对FDI的吸引作用,同时还考察FDI进入后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作用。作为建立在企业集群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产业组织形式,FDI集群内部的互动机制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外溢”、专业化生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动态循环累积效应。宏观层面的互动机制则是指FDI流入与产业集聚度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通过对上海和江苏的制造业FDI集群的互动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FDI与制造业集群间的互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并分别找出两地制造业FDI集群内互动效应显著的行业,从而为主导产业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的现象。
  关键词:FDI集群;互动机制;区位熵
  中图分类号:F1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63-07
  
  在产业国际化的过程中,由FDI流入所诱发的后发型产业集群日益发展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所在。这主要在于FDI的循环累积效应,即引入FDI的地区在国际分工过程中诞生了产业集群,而该类集群能够吸引更多后来的、潜在的FDI进入。FDI在国内引发了一个新产业后,还会促进产业内生产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使这种专业化分工达到最佳规模和最佳效率的状态。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大集群经济区之一。这一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的比重较高,一般都在20%以上。其中,上海与江苏一直是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数量最高的两个省域。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79.2亿美元,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218.9亿美元,合计占长三角利用外资总额的59.4%,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44.3%。受多重因素等影响,2008年上海制造业利用外资下降幅度较大,制造业共批准项目444个,合同外资42.02亿美元,同比下降18.1%,占全市合同外资总额的24.6%。但部分先进制造业继续保持增长,如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业合同利用外资9.09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多;鞋、帽制造业合同外资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多;电气机械同比增长52.8%。而原来属于江苏省外资发展大户的第二产业在2008年也下滑明显。但无论是户数还是规模,制造业仍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特别是从大项目产业分布看,制造业依然是1 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的主要载体。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在上海还是江苏,制造业一直是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那么对于上海和江苏的制造业FDI集群来说,FDI的持续流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究竟有何影响,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究竟如何?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在阐述FDI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对上海和江苏的制造业FDI集群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两地FDI集群内互动效应的差异,并指出主导产业的制定应以此为基础,从而可以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的现象,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1.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的研究, 主要是通过产业集群是影响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和FDI对产业集群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阐述的。
  1.1 产业集群作为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Keith Head , John Rise , Deborah Swenson(1994) 等美国学者以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同一产业的对美投资中显著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为例,研究影响日本企业在美国各洲投资地点的选择中重要的因素, 包括: ①东道国企业在当地的产业集聚影响;②已有的投资国企业在当地的产业集聚影响; ③企业集团组织的集聚影响;④地区边界附近同产业的企业活动。KeithHead等又根据Mc Fadden 1984年的Logit模型, 用极大似然法计算了厂商选择地区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 集聚效应在外资地区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 集群存量每增加10%, 该地区被未来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7%。Wheeler andMody (1992) 认为集聚经济是基础设施质量、工业化水平和利用外资水平等的函数, 并发现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决定了美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区位选择。上述文献都是侧重于从集聚经济或产业集群作为FDI区位决定因素之一所起作用的角度来论述的。这些研究一般认为,产业集群是东道国吸引FDI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FDI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Lilach,Nachum,DavidKeeble(1990)通过论述伦敦传媒业中外资企业的子公司面临着全球及地区双重的影响,说明了外资企业在将全球网络与地区联系起来的过程中作用于集群,提高了集群的竞争力。恩赖特(Eight,Z000)通过香港金融产业的案例分析研究说明了香港的外资企业与当地集群是相互依赖的关系,金融跨国巨头通过国际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为香港创造大量工作机会,贡献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集群中的知识外溢,完善了当地的产业链。布肯歇(2000)在综合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外资企业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他将产业群分为成熟产业群与高增长产业群,认为外资企业对成熟产业群的影响是正面的,对高增长产业群,对集群的短期影响是积极的,而对中长期影响不确定。EdmundR.ThomPson(2002)则通过对香港制衣公司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证明,集群的FDI技术外溢效应比非集群区更明显,外商投资的集群化更有利于技术与知识的转移,从而对集群技术升级和子公司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外资企业对集群的影响作用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外资企业集群的研究正逐步兴起并趋于完善的过程。最初学者的研究都是选择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外资参与的集群来进行数据说明或者案例分析,单纯从定性的角度来判断外资对产业集群所起到的作用。到布肯歇的研究已经开始深入,根据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说明外资对集群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最后,有学者开始从定量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来论证外资对集群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外资集群的研究更加严谨和完善。
  郭立伟、杨哲等(2006)运用大量统计数据, 对国内FDI的分布集中情况以及产业集群的现状做了比较分析,并对FDI区位集聚与产业集群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从实证层面, 对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N指数与分行业的FDI进行了Granger检验, 找出了其因果关系。吴丹丹、谢建国(2007)以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FDI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效应,而FDI的进入强化了这种路径依赖。陆妙燕、王焕祥(2007)从企业集群与FDI之间技术水平是否对接、产业是否同构、FDI来源地决定的FDI属性等方面对江苏企业集群与外资的关联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利用可得到的投入——产出数据,从产业感应度和产业影响力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江苏企业集群与FDI的上下游关联。
  上述文献在实证分析时,可能受到数据的限制,都没有将FDI集群的分行业的集聚度和产业集群吸引FDI的力度同时做实证检验,也没有对FDI和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机制做出比较研究。而且在论证过程中,对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和集聚经济等概念没有严格区分。FDI在不同地区对不同行业集聚度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那么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从FDI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机理做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