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系统”整合课程教学的实践

摘 要:整合医学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院近年也在小范围内开展了这种教学方式。为此,本文对“内分泌系统”整合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进行阐述。

关键词:整合课程;内分泌系统;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薛慧,三峡大学医学院教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5-0046-02

整合医学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欧美及部分国内医学院校较常使用的课程教学模式。整合课程有别于传统医学教学的先基础、机能、再临床的模式,而是以器官系统来划分不同的教学模块,围绕器官系统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课程内容融为整体,实现学科知识的融通,是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课程体系。三峡大学医学院于2016年秋季首次通过报名选拔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由30名当年入学的新生形成的试点班级,开启了整合医学课程教学的历程。“内分泌系统”授课安排在第三学期,由于初次开展整合模式授课,在各个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本文仅就“内分泌系统”课程安排、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更快、更好地成熟和完善该系统的整合课程教学。

一、“内分泌系统”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1.“内分泌系统”课程介绍。“内分泌系统”理论授课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由吕社民、刘学政主编的第一版教材,其涵盖了3篇10个章节,涉及的内容包括内分泌系统的形态学基础、激素的生理功能、受体、细胞信号转导、能量代谢、体温调节和发热、应激、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内分泌疾病及内分泌系统药理学。授课内容围绕内分泌系统的形态学、生理作用、药理学以及与内分泌密切相关的免疫、神经因素,能量代谢、应激等内容。

2.教学设计与实施。首先,教学设计。“内分泌系统”整个课程共安排了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0学时,实验课程12学时。显然学时非常有限,理论课十个章节,但很多章节并非2学时能够完成授课的,有的甚至需要6~8学时;涉及内分泌系统基础部分已有的實验内容很少。鉴于此,该系统理论和实验授课均需进一步安排和设计。其次,理论课程安排。考虑理论课时有限,教材内容较多,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形态学基础、激素的生理功能、能量代谢、体温调节和发热、应激及内分泌系统药理学是主要讲解的内容;而受体、细胞信号转导、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内分泌疾病部分有些内容是学生前期课程学过的,舍去重复内容,仅讲解未学内容和与内分泌疾病密切相关的知识。再次,实验课程安排。实验课共安排了12学时,开设了4次实验。实验内容包括内分泌形态学实验、综合性内分泌动物实验、内分泌疾病的病案讨论。

3.教学实践及授课方式。整个课程是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通过教师系统性的知识讲授,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小组学习及讨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案例分析、思考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综合性的动物实验则可以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二、课程评价体系及效果评价

1.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内分泌系统各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特点、生理功能及调节、常见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内分泌疾病的用药。熟悉能量代谢及相关疾病、体温调节和发热、应激的发生与疾病的关系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常见的内分泌病例做出初步诊断并给出处理原则,为后继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课程成绩的评定。平时成绩占20%(10次作业+平时课堂表现:提问、考勤等)、实验成绩占30%(实验报告、实验表现、病案讨论等)、期末理论考试占50%。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整体平时及实验成绩较高,课堂内外学习积极性高;实验课上动手能力较强、观察仔细、分析问题主动,同学间能很好地协作;病案分析时体现了较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临床思维。期末考试成绩较理想,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的重要基础知识,并能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理和应用;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课程教学目标。

3.已完成的教学材料。目前已完成了教学大纲、教案、考试大纲及实验教学大纲的撰写和教学课件的制备、相关内分泌疾病案例的编写、整合课程的课题申报以及综合性实验“胰岛素致小鼠低血糖反应及抢救”的设计与实践等。

三、不足与展望

经过首次的整合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由于课时有限,对课程内容的展开、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启发学生主动性学习方面还需要加强。其次,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方便,虽然教材知识点较为分散,但仍按教材的顺序授课,使有些知识不够系统,希望在今后的授课中能有更合理的安排。另外,由于课程体系的变化,学生前期的相关基础知识不够全面和扎实,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建议今后该课程的安排可向后推移。同时,加强与相关临床科室的联系非常重要,这样可更好地了解当前该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措施,获得或编写出更好的病案,为该系统的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整合课程教学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改革趋势,较多教学实践表明,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有益途径。虽然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实施过程中需系统考虑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改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更好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加强学习和交流,更好地充实自己;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整合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实现各科医学知识的整体融合,进而实现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思维、临床技能和人文关怀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NormanGR,chmidtHG.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areview of the evidence[J].AcadMed,1991,(67):57-65.

[2]刘瑞梓,鲁映青.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基于系统整合的医学课程体系及其对我国医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5):90-93.

[3]乔敏,路振富,孙宝志,等.学习哈佛经验建立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44-46.

[4]蒲丹,王韵,吴立玲,等.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86-389.

[5]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6]吕社民,刘学政.内分泌系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朱大年,王庭槐.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