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越南行,推动两国经贸务实发展

11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河内,开始对越南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时隔近10年首度访越,引起关注。

越南《人民报》以《推动越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定且可持续发展》为题发表了社论,社论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越之行对越中关系和越南对外关系总体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9年来首次对越南进行的访问,也是中国第五代领导班子中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越南。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此次访问说明,中国继续重视发展同越南的关系。

美联社在报道习主席访问越南的文章中援引香港城市大学的一名教授的话说,保持同中国良好的关系符合越南的国家利益,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为越南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以传达这一信息。

路透社在报道中称,尽管中国对越南来说并非排名靠前的投资国,但越南一直在积极拓展同中国的关系,因为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600亿美元,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进口国,这使得越南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中国。

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称,中越关系在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设在华盛顿的东西方中心学者米什拉表示,目前美越关系在不断密切,在经济层面,越南加入TPP对越南的长远未来而言可能是个转折点。

今年是中越建交65周年。中越保持良好的关系,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中越双方在此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现在中越两国的各自发展都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双方就“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进行战略对接,共同推进产能合作,将会进一步改善中越经贸合作的结构,使两国务实合作能够更加均衡良好的向前发展,这将为两国下一阶段交流合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两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速“钻石十年”可期

11月20日至2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马来西亚。李克强此次出行引发广泛关注。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聚焦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等。

11月22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东盟十国部长分别代表中国与东盟十国政府,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

马来西亚《星报》称,马来西亚马华公会会长廖中莱表示,中国总理李克强对马来西亚访问并出席东盟系列峰会将进一步改善双边贸易关系。作为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希望看到铁路系统在亚洲的扩建,以及吉隆坡 — 新加坡高铁的建成,并希望借助中国专业技术和经验,全面检修马来西亚港口设施,并通过新丝路协议,建立一个广泛的海基市场。廖中莱表达了他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的支持。他表示各国要加强贸易经济和文化教育交流,以实现均衡发展。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官网称,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说,中国持续大力支持东盟,将进一步强化东盟区域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增长。他说,中国对区域倡导,包括通过东盟互联互通总规划以更接近东盟共同体,缩减各国彼此的发展差距,也是中国对此区域承诺的明证。“我欢迎采纳行动计划,促成未来5年涵盖广泛合作的‘东盟—中国和平及繁荣策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斯里纳吉表示。

柬埔寨NOKORWAT NEWS DAILY刊文称,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东盟经济发展,东盟将促使共同体内的超大企业、中小及微小企业都从中获益。东盟将继续从对话合作伙伴国、从国际机构获得金融专业资源,以促使东盟内部已达成的各项措施获得良好实施。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自贸区,2010年全面建成,有力促进了双边经贸关系,展现了发展中国家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良好模式。目前,双方的经济总量接近13万亿美元,占亚洲经济总量近60%。

中国与东盟拓展经济合作与时俱进。双方完成自贸区谈判升级,推出通关程序和促进贸易新条款,加强稳定和透明的投资环境,在建筑、旅游、金融、通讯等近70个分部门承诺更高水平开放,并推出跨境电子商业合作。

今年年底,东盟即将建成亚洲地区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中国在更高水平上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

同时,东盟国家正在加大互联互通力度,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与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议高度契合。

明年,中国-东盟对话关系将迎来25周年。中国和东盟的合作迎来新的机遇。双方正努力争取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10万亿美元的目标。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已走过“黄金十年”。中国总理李克强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马来西亚,如同叩门新东盟,助力双方经贸合作提速,“钻石十年”可期。

“习马会”开启历史新篇章 为两岸经贸带来新机遇

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

习近平说,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时代》杂志将“习马会”的照片放在网站最显著位置,并以“历史性的会面”为题进行报道,同时也采访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乔治?蔡(George W. Tsai)。乔治?蔡说:“这是历史性的,这是里程碑意义的。但目的并不是加快统一或签订和平协议。这是一个政治信号。”

《纽约时报》更是将“习马会”的照片设为头条位置。文章提到,马英九在他7年半的任期中一直寻求与大陆的紧密联系。这期间双方签订了20余项协定,包括双边贸易,直飞航班,以及旅游等方面。他一直希望能与习近平进行会面,并表示此次会面是双方长达两年磋商的结果。

台湾《旺报》11月13日社评文章称,“习马会”在全世界惊叹中结束,两岸领导人已建立会面顶层框架。两岸关系对台湾而言,无论哪一个政党执政,都不容视而不见,更不可能切割。如何让两岸和平发展透过经济实惠和民情抚慰来获得民众认同,使两岸维持正常、稳定、可持续的共赢格局,这是两岸尤其是台湾当局的重中之重。

“习马会”是开创性的时刻,是两岸新篇章的开始。两岸领导人在这一刻跨越海峡的握手,是用包容的智慧弥补分歧;以两岸人民的福祉作为目标,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架起了互相信任的彩虹,构筑了两岸和平的基石。

大陆很务实,不断开放向台湾释放红利。“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协调发展、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等双向开放合作;扩大两岸人员往来,深化两岸农业、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让更多中小企业受益,引导两岸企业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深入发展。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获得全球主导货币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2月1日宣布,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IMF近16年来首次纳入储备货币。上次IMF将欧元纳入SDR还是1999年。

《纽约时报》指出,IMF的这一决定将有助于铺平道路,让人民币在贸易和金融中获得更加广泛的使用,巩固中国的全球经济大国地位。只有其他四种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获得了IMF的这一认定。

英国《金融时报》IMF中国部前负责人、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的话称。“人民币被纳入全球储备货币精英俱乐部,对中国来说是一大步,对国际货币体系来说也是重要的一步。”

“对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其他储备货币经济体的1/4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一的发行国是其在国际金融中历史性的一刻。”普拉萨德表示。

《金融时报》称,对于中国来说,此举认可了过去数年中国放开金融市场以及允许资金自由进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努力。IMF的决定可能会加强习近平当局内部经济改革者相对于比较保守的派系的可信度。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对中国人来说,人民币“入篮”不仅关乎声誉,也是中国在挑战美国全球政治经济主导地位之际提升中国全球经济地位的战略内容之一。

日本野村证券预计,到2030年,人民币将成为世界三大主要货币之一,跟美元和欧元并列。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围绕着人民币加入SDR的讨论,已经5年有余。目前,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支付货币,占比28.5%;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占比2.79%。人民币还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六大国际银行借贷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第七大国际储备货币。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写道,“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人民币纳入SDR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全球央行和私人投资者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加入SDR意味着人民币乃至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体系要以更高的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金融改革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中新经贸往来提速 启动第三个合作项目

11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抵达新加坡,开始对新加坡为期两天的访问,以纪念中国同新加坡建交25周年。

习近平指出,此次访问期间,他同陈庆炎总统和李显龙总理一致同意将两国关系的定位确定为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放眼未来,双方要增强政治互信,加强高层引领,要提升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新加坡《海峡时报》还指出,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新加坡,将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一起见证中新双方政府签署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其中将包括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即新加坡与中国西部合作项目。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评论称,新加坡与中国西部合作项目将会成为两国政府间合作的一大亮点,这将会为中国和新加坡在其他领域展开更多合作铺平道路。

近年来,新中关系全方位迅速发展。

继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两大项目成功合作之后,以习近平主席访问新加坡为契机,中新双方宣布全力支持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这个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项目,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将致力于推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新合作项目必将加速发展,实现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的“三级跳”。

在两国同时寻求经济转型,以及中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等背景下,中新之间开辟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将再一次成为两国经济合作发展的助推器。

APEC谋路亚太开放型未来 中国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无限商机

11月18日至19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主题是“建设包容性经济体,建设更美好的世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重要讲话。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阿基诺三世则对习近平赴菲参加APEC峰会表示期待,并承诺尽地主之谊给予“最热情友好接待”。

据美国之音报道,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袖峰会上承认,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他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他希望亚太地区的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市场,把握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商业机会。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关键作用,称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将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他说,中国将继续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幅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开透明、高效平等的市场环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亚太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的发展潜能不容忽视,中国作为亚太区域合作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正在助力构建包容开放型的区域联合经济体。

去年,中国提出的“亚太梦想”,充分体现了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APEC精神,将推动亚太地区经济更具活力、贸易更自由、投资更便利、道路更通畅。

今年,中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再一次明确指出,中国从全球经济联系中寻求发展,与各国实现合作共赢,中国将更深地融入世界、影响世界。

目前,中国已经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在加紧就此开展战略研究,为这一进程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制定了互联互通蓝图,并身体力行,为亚太各国建设最急需的基础设施提供帮助;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今年底前将正式成立,为解决融资瓶颈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亚太和世界带来的商机将是持久和无限的。

中国—中东欧经济高度互补 实现互利共赢

11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波兰总统安杰伊·杜达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并提高政治互信水平。

习近平说,双方可进一步探讨以波兰为枢纽,规划打造新的物流线,建设辐射中东欧的物流中心。

杜达表示,波兰愿意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积极参与亚投行工作。

11月24日至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苏州迎接了参加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16个中东欧国家的领导人,这是双方加深合作的绝好机会。

据拉美社报道,习近平说,双方要夯实务实合作基础,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同波兰国家发展战略对接。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正在扩大其在中东欧的经济存在,誓言将增加在该地区的投资,并希望下月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据日本外交学者网站报道,对中国来说,中东欧是其“通向欧洲的桥梁”。从外交上说,中国希望,与中东欧国家建立更好的关系助推与欧盟的整体关系。从物流上说,中东欧国家对于确保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抵达目的地——西欧将起关键的作用。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中国和中东欧16国领导人勾画了经济、金融和投资合作路线图。李克强在最佳时间把蛋糕放到了欧洲人的餐桌上。债务危机加重了欧盟接纳中东难民的负担,在恐怖威胁加大的背景下增加了用于维护安全的开支。因此欧洲人会很满意地吞下这个求之不得的大蛋糕。中国用于发展基础设施和港口升级的资金,将有助于带动疲软的经济,解决就业问题。

中东欧国家是通往欧洲的东部门户,中国希望与这些国家共同推进中欧陆海快线建设,使中东欧成为中国同欧洲贸易联系的快捷通道。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引领下,特别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合作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整体经济呈增长态势,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不仅可以促进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装备产能,提高装备质量和服务水平。

可见,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济高度互补,加强合作是双方基于共同利益和需求、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