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01 劳动二重性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发生改变。在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中,存在着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交换价值的内容。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它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的作用改变物质的形态,使之适合人类的特殊需要。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离不开具体的生产资料,一切使用价值都是自然物质和具体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已经蕴含了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各自商品的交换而相互交换其劳动的社会关系。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说的“枢纽”,只有理解了劳动二重性,才能理解商品的二重性,才能理解商品的价值、价值量的规定,才能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商品二重性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又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

02 劳动价值论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

“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与它们相对立。与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它过去就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是在个别的交换行为中起个别等价物的作用,或者是与其他商品等价物并列起特殊等价物的作用。渐渐地,它就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一当它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了这个地位,它就成为货币商品。”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外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为了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

商品的价值形式是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商品具有共同的价值形式,这种共同的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货币形式只是最后形态。只有理解了货币的本质,才能揭示货币形式的神秘性。

“W—G。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社会分工使商品所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产品对他来说仅仅是交换价值。这个产品只有通过货币,才取得一般的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而货币又在别人的口袋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社会生产和流通都不可能全面有计划进行,支配着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的是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价值规律通过竞争、供求、价格等机制发挥作用,调节着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实现优胜劣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必然产生商品拜物教。

03 剩余价值论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过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马克思分析了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本质区别,揭示了包含在资本流通总公式中的矛盾。在资本总公式中,通过G—W和W—G’这两个流通环节,价值得到了增殖,这是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在流通领域内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而这种消费过程是在流通之外即这种商品的买卖之外进行的。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独特的商品,这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劳动力能制造棉纱或皮靴的有用属性,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劳动必须以有用的形式耗费,才能形成价值。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劳动力也具有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它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继续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过程只持续到工人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过程超过这一限度,那就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同样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只是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

“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

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了不同的因素形式:生产资料是客观因素,劳动力是主观因素。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了不同的资本形式;生产资料以不变资本为主要形式,劳动力以可变资本为存在形式。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劳动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它不仅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还生产出剩余价值,因而被称为可变资本。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为剩余价值。它所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社会关系。

“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为了增加剩余价值量,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认识这一点,对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04 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原理

“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在采用新机器的时候,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为了攫取超额利润,往往在采用新机器的初期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以便尽可能地多捞取剩余价值。

“在这个假定下,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三个规律决定的:第一,不论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从而不论产品量和单个商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一定长度的工作日总表现为相同的价值产品……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化。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它的提高或降低,按照相反的方向影响劳动力的价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响剩余价值……第三,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始终是劳动力价值相应的减少或增加的结果,而绝不是这种减少或增加的原因。”

剩余价值规律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动机和实质,规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总之,‘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或‘工资’这个表现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现的本质关系,即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我们关于一切表现形式和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基础所说的话,在这里也是适用的。”

资本家利用工资的形式占有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形式使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在表面上产生了平等交换的假象。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无偿占有工人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工资则把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相混同,把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进而把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起来了。

05 资本积累理论

“剩余价值一部分由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或积累起来。”

在现实中,并不是全部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消费,而是有一部分剩余价值重新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无产阶级的队伍也在增长;其结果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还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出来。

“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我把前一种构成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内容,这些都会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随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会出现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劳动者被剥夺为前提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论证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这一历史趋势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注:文中楷体部分摘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