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服务业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摘要:运用SWOT方法,对中国信息服务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详细分析,提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战略选择路径:优化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信息服务业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及市场运行机制,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SWOT;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5-0072-06

一、引言

信息服务业是利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储存、传输、检索和利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信息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亮点,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地区新的主导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行业本身的范围,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乃至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进程。因此,研究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信息服务业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ht)、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一)优势

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下,发展态势良好,积累了促进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

1. 中国信息服务业增长势头迅猛。从产业规模上看,截至2003年底,中国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接近6 800亿元人民币,就业人数240万人;2004年信息服务业收入还不足8 000亿元,2006年则超过10 000亿元大关,其增长率从2004年的13.8%上升到2006年的21.9%;在2007年由于受到信息产业发展放缓的影响,其增长率略有所下滑。从总体发展态势来看,中国信息服务业收入规模仍在快速增长(见图1),其产业规模与产业比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软件产业、电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尤为突出(见表1)。最近几年,以通信业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迅猛发展,软件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服务外包成为新的亮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创造了一批优秀的数字内容产品。

2. 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信息服务业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三大软件产业集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等地区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已形成了一定优势;在此基础上,产业布局由东部向中西部扩散,吸引了国内外信息服务企业巨头纷纷落户中西部;另外,上海、广东、四川、重庆等省市都已相继设立了各自的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环境(见表2)。

3.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根据技术和市场发展要求,中国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电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继续增强,网络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移动和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9亿,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的比例达到99.2%[1]。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网络发展起步,宽带通信网和宽带用户接入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宽带网络应用平台建设初见成效,网络资源整合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9.82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6.41亿户;互联网网民2.98亿户,网络与用户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继续深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国家重点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建设,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1998年启动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一轮工程至2005年结束,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修复了1.5万个“返盲”行政村“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2]。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扎实推进,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宽带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信息基础架构,低成本的服务活动范围会更广阔、更灵活,应用范围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对未来信息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4. 集聚、培养了一批信息服务业的高素质人才。信息服务产业是智力密集型的产业,以人才为主要资源,以创新为主要特色,自主创新能力是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发展,中国各级政府坚持以人才战略作为推动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抓手,为高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连续几年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各地政府和高新技术园区还出台了各自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专项奖励资金、优惠落户、鼓励职业教育等。一大批高级人才的引进、集聚和培养,是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的关键。

5. 国家与各地产业政策为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助力,多个省市确立了以信息服务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思路,创造了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2003年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信息产业部关于鼓励相关行业软件开发部门转向产业化发展试点的通知》,对软件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200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肯定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并针对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多条指导意见。同时,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许多省市的政策思路。2007年9月,广东省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随后在广州召开了全省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对加快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做出部署。辽宁省大连市则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有产业规模、品牌优势和出口前景的软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软件联盟整体接单、设立国外公司承揽业务、聘请发包地员工开拓市场等多种市场渠道,开拓国外市场。大连高新区还积极组织园区企业到美国参加“中美IT高峰会议”、“中国大连(硅谷)IT外包和IC设计产业恳谈会”以及美国纽约外包世界展览会等,引导和鼓励企业整合资源,联合协作,优势互补,打造大连软件品牌,加快软件产业国际化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劣势

虽然中国的信息服务业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即是阻碍中国发展信息服务业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发展不平衡。这是地理位置、财力、人才、政府策略等因素造成的。虽然产业布局由东部向中西部扩散,但是东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差距很大。另外,城乡发展也不平衡。中国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现状,避免西部和农村地区陷入“数字鸿沟”。

2.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低下。从营业额情况来看,在中国信息服务企业中,有183 822个企业的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下,占总数的72.5%;营业额在5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的企业分别占7.6%和12.4%,而营业额超过5 000万元的企业只有1.3%。从中国信息服务企业的资产规模情况来看,有近85%的企业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下,资产规模在50万元~l00万元和100万元~500万元的企业数目各占将近6%的份额,而资产规模高于500万元的仅占3.8%[3]。可以看出,中国信息服务企业众多,但多数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只能靠投入少的短期项目来维持运作,无法进一步开发投入大、风险高、收益高的大型软件和服务项目,企业发展中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较大。小规模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和经营规模很难参与未来的全球化竞争,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今天,更显得中国信息服务企业规模的偏小和竞争力的薄弱。


打开文本图片集

3. 信息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一方面,国内丰富的社会资金并不易向信息服务业流动,表现在:信息服务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国内风险投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且非正式融资渠道受限。另一方,由于投资创业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吸引外资数量和力度不够,这与中国的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在吸引外资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4. 企业创新不足。类似电信这样的传统“硬服务”产值还占据过高的份额,而内容产业、电子商务、数据库建设与运用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软服务”占据比重不大。大部分企业追逐短期利益,在业务的创新上投入较少,缺少先进的管理思路及客户需求把握能力,造成中国信息服务产品原始创新很少,大部分是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在服务模式创新上,由于缺乏业务创意的有效保护途径,大量的企业都在相同或相近的领域进行重复建设,使得信息服务的拷贝成为普遍现象。

5. 管理体制与方法落后。主要表现为:(1)信息服务业无论在行业组织还是生产管理上,目前还存在许多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行业管理部门,管理机构条块分割和封锁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导致了信息服务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区域间、城市间的联动发展不足,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而且导致了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与资源闲置、信息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2)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目前缺少为信息服务企业和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公告发布、技术培训、市场推广、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没有适当的途径获得最新政策法规、行业资讯,发布产品信息较为困难,缺乏专业技术支持,交易市场过于传统,经营成本过高。另外,产业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途径和平台,产业运行监管较为困难,同时无法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支持服务。

6. 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中国信息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信息市场运作的不规范,严重影响了信息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目前中国针对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新问题存在政策缺位。对于因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到其他领域而引发的一些新问题,例如虚拟财产、个人隐私、数字化信息内容的评估定价等,还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法律规范,阻碍了新兴业务发展。

(三)机遇

在信息服务业的外部环境中,有助于促进其发展的条件通常称为产业发展的机会,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为中国信息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1. 全球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且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为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信息服务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已经逐步上升为全社会的支柱产业。全球信息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背景,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机遇。而且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软件化、多极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世界信息市场从单纯竞争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世界信息服务产业的转移需求巨大,由此将产生很大的服务外包转移潜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业务流程外包(BPO)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服务业转移,成为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主导方向,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4]。它对外可以从美欧日等大型企业承接超过数百亿美元的离岸外包业务,对内可以培育数倍于制造业的国内BPO需求,产生上万亿元的庞大产值。因此,世界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将是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另一重大机遇。

2. 中国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目前一方面要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另一方面就是促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这种转型最主要的是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也就是促进制造企业从价值链上低附加值的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两端——研发和营销转移。在这两个环节,信息服务业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在研发上,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研发出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先进产品;在营销方面,借助信息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是当前企业营销的主流趋势。可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中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会对信息服务业产生大量需求,信息服务业的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3. 国家的战略支持和政策引导为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现代服务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态势下,中国也将现代服务业列为了国家发展的重点。“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中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最具增长力的组成部分,信息服务业无疑将成为先行者。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中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明确,“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2006年8月国家信息产业部发布《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指出中国将在集成电路、软件、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农业信息化平台、智能交通系统、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等13个信息产业重大项目上进行集中攻关。政府对信息服务产业的重视,将为该产业管理体制和外部环境的改善带来机遇。

(四)挑战

1. 市场竞争激烈,而中国信息服务业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中国信息服务业总体规模较大,但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比,除电信业差距相对较小外,中国在信息技术服务及信息内容服务方面具有很大差距。如中国服务外包出口额只有20亿美元左右,仅占全球的0.5%,而印度则是中国的4倍,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仅占全球的8%,信息技术服务业差距较大;人均信息资源占有率与发达国家相差2~3个数量级,信息内容服务业差距十分显著[5]。随着信息服务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外企业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成功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人才优势,将采取高压态势抢占市场。面对国外进入者的威胁,如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就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本应属于我们领地的危险。

2. 技术进步快,而中国信息服务业的技术发展却处于较低层次。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曾经给信息服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创建扎实的信息服务的基础,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应用。不同类型信息(如图像、文字、电话、数据及音频/视频)合并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未来信息产业的神经系统,即未来全球经济的神经系统,将是一个功能强大且先进复杂的通信网,它必然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完成,如果技术发展不能与国际接轨,必然会被竞争对手淘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技术创新处于低层次,基础架构和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际厂商手中,受制于人;中国信息服务产品原始创新很少,大部分是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

3. 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信息服务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一些资金受影响的金融机构被迫终止投资,使其投资的信息服务项目搁浅;另一些金融机构虽然资金没有受到影响,但往往选择持币等待。在这种情况下,大型电信运营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一些中小信息服务企业可能会在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倒闭。而中国的信息服务业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金融危机对中小信息服务企业上的冲击无疑对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三、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战略选择

虽然中国已经形成了加快、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共识,但对如何发展信息服务业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面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信息化不断普及,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梯次转移日趋明显的良好发展机遇,结合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在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构建中国信息服务业的新格局

一方面,提升中国信息服务业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可以采取合作和战略联盟模式。引导信息服务企业联合与重组,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促进资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组合,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创建服务品牌,培育有实力、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信息服务业企业集团,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骨干、各类中小型信息服务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夯实产业链,提升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应推动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的优化,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信息服务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在政府推动下,建立信息服务业合理有效的产业链。目前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基本是由电信、移动、广电和网络四大行业所组成,一些新的信息服务业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开展,如内容服务、接入服务、应用服务、咨询集成服务等,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发达。因此,中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合理构造产业链布局,重点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发展特色研究,大力发展诸如信息内容服务、信息数据加工等新兴信息服务业,尽快形成产业链上游为信息服务传输、中游为信息服务加工、下游为信息服务提供结构合理的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链布局。

(二)加快信息服务业政策与法规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发展信息服务业政策和制度建设。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推动,加大对中小信息服务企业的政策支持,完善信息服务业企业的认定机制,使信息服务业企业享受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如在税收方面,主要解决信息服务业大量的总包、分包业务重复征收营业税问题;在人才吸引方面,重视人才管理,特别是对海归人才,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吸引海外学子回国效力;在投融资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业的风险投资机制,使信息服务业拥有良好的融资环境,可以由行业协会协调,采用打包贷款和打包寻找风险投资的运作方式,主动为金融机构降低风险。另一方面,推进信息服务业法律法规建设。虽然中国目前已经颁布了信息服务业的有关法令,但这些法规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当前应尽快加强信息服务业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完善信息服务业的标准规范和统计制度,加强信息法规、政策的监督执行,使信息服务业在法律的保护下迅速发展。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信息服务市场的公正与诚信。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及市场运行机制,形成高效监管和有效市场运行

市场开放和充分竞争是产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应完善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机制,破除政策性壁垒。一是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产业发展禁区,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中不断涌现的新兴行业;二是要放松企业资质审查,尽可能减少对信息服务企业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干预和管制,为信息服务企业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限制政府投资信息服务业,限制具有政府背景的各类机构垄断信息服务市场,鼓励政府对社会开放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

(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掌握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要在重视原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重视概念的创新,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增加持续的创新能力。目前,由于资源、人才、资金等的限制,发展中国信息服务技术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准突破口,集中有限资源,在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一是攻克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技术;二是突破制约中国信息技术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三是开发涉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出信息化建设急需的应用技术。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信息服务业国际化经营

中国目前已成为国际服务外包重要目的地,要顺应服务业全球化潮流,进一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开展对外投资合作、设立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心、海外并购等,引入国外服务供应商先进的管理系统、经营理念、软硬件技术以及新的业态,增强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步伐,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同时探索以购并方式引进内资、外资参与改制改造,迅速培养出一批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信息服务企业集团,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对有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应鼓励其向外开拓,扩大合作的领域、途径、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六)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助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信息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IT专业知识,也要懂得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行业知识。中国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总体人数不少,其中也有不少高素质的人才,但总体素质偏低,并且现有队伍不够稳定,特别是高素质既懂IT知识又懂管理和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的短缺是中国信息服务业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信息服务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要以建设全国一流的信息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和全球人才教育培训中心为目标,通过院校培养、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企业培训等途径,建立高起点、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以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选择优秀中青年人才出国深造,定向培养信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当前,要着力培养对中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以下六类紧缺人才。一是信息服务企业领军人才;二是信息咨询业高端人才;三是软件开发高级管理人才;四是开拓国际软件外包市场人才;五是软件高级开发、设计人才;六是软件测试人才。只有在这六类人才培养上取得新的突破,中国信息服务业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工信部.2009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EB/OL].http://.cn/rollnews/2010-02/03/content_410848.htm,2010-02-03.

[2]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启动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EB/OL].http://news.sohu.com/20080630/n257832772.

shtml,2008-06-30.

[3]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姜荣春.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07,(5):16-22.

[5]杨国强,郑悦.后危机时代的服务外包[EB/OL].http://.cn/htnews/news.jsp?docId=14947674

&whichCat=hydt,2010-08-09.

责任编辑:孙 飞

责任校对:周海鸥

SWOT Analysis and Strategy Choice of the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in China

Ding Linghua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SWOT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puts forward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and makes the appropriate strategic choi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uch as optimizing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speeding up the policy and regulation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arket operating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hanc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cultivating qualified multiplex talen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SWOT; develop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