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思想初探

摘要:佛教也是教学,是指引我们从精神层面获得永恒真实幸福、真、善、美、慧的教育。佛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挖掘、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精神,对于丰富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佛教;佛教教育;思想初探

作者简介:石慧(1983—),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关于佛教,始终是一个不衰的话题。当代哲学大家方东美先生在运用现代哲学方法诠释佛教时倡言:佛教亦宗教亦哲学,认为佛教既是一种高级的宗教,又是一种高度的哲学。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并且说明佛教是一种教育。两种说法,我们难辨良莠。但后来听到“佛陀教育”的思想,眼前一亮,便设想如果将两种看法结合起来——佛教既是一种高级的宗教,又是一种高度的哲学,更是一种教育,这样是不是显得更深入人心一些呢?

虽然这只是我的粗浅看法,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特别是其中许多富有哲学意蕴的小故事中,确有不少可供现代教育发展思考与借鉴的宝贵财富,如果取其精粹,对于丰富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位信徒在屋檐下避雨,这时一位禅师撑伞而过,于是他便喊道:“禅师,普渡一下众生吧,带我走一程如何?”

禅师停下脚步说:“我在雨中,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还需要我渡?”

这位信徒立刻走出屋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已经站在雨中,你该渡我了吧?”

禅师不以为然:“我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是因为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无伞。所以,你不需要我渡你,而是伞渡你。如果你想要被渡,不必找我,该去找伞。”说罢,便径自走了。

这是一个颇富教育意蕴的哲理小故事。教师,其主要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将知识的获取之道,即故事中的“伞”告诉学生,只有让其自己找伞,才能终生不被雨淋。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现在的学校教育,迫于升学压力,大多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量的提高,追求规模的扩大,而置学生是否学有所得于不顾,不注重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追求高效的课堂中,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蜻蜓点水式地解说,使学生们经常一头雾水。的确,这样被形容为“多快好省”的课堂教学,可以“多赶多超”,但我们不禁要问: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哪儿去了?在一次次考试中,面对同一题型,学生们为什么会屡屡失败?

20世纪70年代末,中美两国互派教育访问团考察对方初等教育质量,经过一番考察,两个访问团得出同一个结论: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美国。20年早过去了,历史明确地告诉我们,我国在科技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2006年“国际性科学奖获得者人数”的调查中,从国际性科学奖的获奖人数看,美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占总获奖人数的57% ;英国、日本等组成了第二集团;中国、印度等处于第三集团,即使与第二集团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与我国普遍存在的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开始呼吁和实践素质教育,并于199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近10年来,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总体上仍欠不足,应试教育仍然大量存在。我们知道,教育的真正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而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教师可谓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肯定自己,接纳自己,成功一生

中世纪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的禅师恺切也说过同样意思的话,他嘱咐禅门弟子:“毕竟是你自己。”恺切的用意在于引导弟子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自己:实实在在地接纳自己,去过成功的一生。《长阿含经》中记载的一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佛祖诞生时,便一手指天,一手指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的唯我独尊,指的就是肯定自己,接纳自己,进而去实现自己。

我国台湾著名学者郑石岩教授阐述了恺切的教育思想,他说,人类最愚蠢的行为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最荒唐的教育是鼓励学生去跟别人比较。模仿使人失去实现自己的机遇,否定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比较使自己的人生沦为竞争的工具。因此,教育的任务是肯定每一个孩子,依照他们的性格、能力和志趣,给以适当的鼓励和成功的机会。人不一定要出人头地,但一定要过得充实愉快;不一定要出类拔萃,但一定要让自己活得有价值,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彻底觉悟,孩子一定要依照自己的本质和条件成长,我们要根据孩子现有的一切去鼓励他,训练他,启发他,而不是一味责备他办不到的地方。如果硬要盛方缸里让其成方,装圆盆中让其成圆,将只有徒劳。这世界是不同能力的人组合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宝藏。

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认为学生要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修完所有的课程,要每门功课都优秀的话,那比尔•盖茨肯定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事实上,他今天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平平。由于他举止迟缓,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更是对他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能成器。”而且因为怕在课堂上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但值得庆幸的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依然一如既往地好学和肯钻研。而且,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也有幸遇到了一位“伯乐”,一位“禅师”。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失败了。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韦伯先生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我们的现代教育也应该反思,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并淘汰这一部分人,而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其结果可想而知。过去一味地培养“听话”的孩子,也许有一天他也习惯性地听从另外一个更强有力的坏人的话,那可是老房子着火——怎么救都没有办法了。

三、结语:道在日常生活之中

佛门说:“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之中蕴藏着珍贵的教导。”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当从佛门的话中汲取智慧,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人师,当如禅师。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活知识,缺乏合作意识和民主精神,而这些东西恰恰就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应该走出片面抓智商教育的误区,而代之以全面教育。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而且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学生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沿着正确的大道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释净空.佛法与人生——听净空说法[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3.

[2]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上册)[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