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探讨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本文着重指出应当依托与教学专业相关联的企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也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根本。本文从学生顶岗实习所产生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两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战略发展 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双师型”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和重点。自一九九九年国家决定加速发展高等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更是逐年扩大规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已经初步形成。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

产学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必需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服务、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并能够很快为企业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1]。长期以来,国际上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途径正是校企结合、产学合作。我国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也得出了只有通过产学合作,才能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始终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方能突显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西方国家比我们更早地规范了高等职业教育,许多国家已经沉淀出了比较成熟的模式。比如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模式、韩国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等。但是鉴于国情的差异、社会模式的区别、教育体制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我们不可以直接拷贝、全盘引入,而是应该借鉴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摸索一条企业和学校双赢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我校高职学院在认真分析中外成功案例后,对内充分和兄弟院校交流,对外积极拓展合作平台,也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不断加以明确,并以此为契机,逐步修订教学方案。以就业和招生为抓手,分别从出口和入口把关,体现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自身的特色和特点。当然,我们目前的情况并不尽善尽美,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让我们的平台更加广阔、体制更加成熟、学生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国多年来的传统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2]。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面对我院旅游酒店专业群(包括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这三个专业统称为旅游酒店专业群)的学生而开设的专业课——《餐饮模拟操作》这样一门应用型和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虽然市场上对餐饮操作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但是培训与开发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仍显得较为滞后。因此,针对目前的教材进行的分析,本着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实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烹饪教研室的专业教师通过研讨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整合,整合成三个模块,即《开餐前的准备》、《餐中服务》及《结帐服务》。事实上,在学生实习和日后就业的实际操作中,《餐饮模拟操作》的内容还远远不止这些,但鉴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能挑选一些学生进入饭店行业作为一名初级操作者接触比较多的内容进行讲解。以《餐饮模拟操作》的第一模块《开餐前的准备》为例,大体上我们分为铺台布、摆台和托盘训练三项。这三项基本操作技能都是“熟能生巧”的技术,可以这么说,一个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健全人,只要经过足够的练习,都可以完成上述三套动作。想要做好这三项基本操作技术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勤加练习。以我院每个教学班50人为例,我们把学生分为四组上课,由于实训场地的限制,每个教师的每个班次的每个组别必须错开上课。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得到教师指导的时间只有一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假设所有的学生都是接受能力极强,动手能力极佳的孩子,说一遍就懂,做一遍就对。但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教学中,只有不超过50%的学生能够做到“一次过”,剩下的学生就要单独跟教师约额外的时间练习。额外练习被我称为“第二课堂”,一旦进入第二课堂,学生的自觉性必然下降。但如果我们适当的加大课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用第一课堂的约束能力来要求学生,那么学生在基础技能的娴熟度上势必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够更快地进行磨合,更顺利地通过用人单位的技能考核。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在模拟操作课程中转变传统观念。传统观念中要求“授业者”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现代教学观则要求我们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逐步转变为“导演”或“教练”。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3]。 类似《餐饮模拟操作》这样的专业技能课程在我院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相比起理论课程,学生的参与性、自觉性、互动性和表现意识都有较大的区别。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做示范,学生跟着做,老师手把手地指出错误并加以纠正,学生们就不会“偷懒”,也没有机会“偷懒”。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没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觉,老师在他们面前可能也会出错。比如铺台布,教师也不可能保证每次都是“一次成活”;再如托盘训练,教师也不可能保证次次一个不倒。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们意识到这些看似“高难度”的动作并不是达不到的标准,从而刺激了他们“求胜”的心态,促使其积极而认真的做好每一个动作。

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显著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光明的,但道路并不是一马平川的通天大道,在办学和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因素。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在这里既包含整个社会这个大范畴,又特指例如用人单位、社会舆论、学生家长等构成社会的要素。教育是要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因此大到一个教育层次小到一个专业的设置都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层次,它被社会所接受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我国,长期以来对待职业教育的观念都是:职业教育是培养工人的,是培养体力劳动者的,选择职业教育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加之我国人才市场尚欠规范,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认为理论层面上高职生比不过本科生,专业技术方面又与中职生无异;而雇佣一个大专学历层次的高职毕业生所付的佣金势必要比中职生高很多,这样的想法和做法直接导致高职学生就业比较困难。这些因素造成了从学生本人到各类单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都是有偏见的。甚至有个别用人单位到我校校园招聘会的现场还在质疑“高职”与“职高”的区别。

其次,家长权威的影响随着90后学生的逐年毕业而日益凸现。90后的孩子们虽然平日里有个性、敢于表现自己,但当他们面临进入社会这个大问题的时候则表现得分外“听话”。在实习过程中一旦出现了任何问题,哪怕是请病假、事假这种情况,家长也要作为“代言人”出来讲话。针对我校来讲,旅游酒店专业群的学生实习单位较为单一,为期五个月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家长来说难以接受。且酒店业在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中不受重视,甚至受到歧视,不愿意让孩子到酒店行业工作,这直接的影响到了学生的实习稳定度和就业积极度。还有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在我们奔忙于若干家实习单位的时候,责怪我们“分配给孩子的单位为什么没有国家机关之类的铁饭碗?”。“国家分配工作”早已停止若干年,诚然,家长有此一问是历史遗留问题,但家长的这种与时代脱节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习就业的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地造成了学生“等、靠、要”的局面。更有甚者辱骂、威胁、恐吓负责教师,以达到停止其孩子无故中止实习的目的,对教师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第二,教育体制因素。首先,受到传统高等教育大专层次的影响,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思路上,现在的高职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过大。其次由于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法等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当中出现了教学设备简陋,实训设施短缺,实训场所紧张、实操时间过短等不和谐的现象。再次,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即从毕业院校的学生角色一下子转变成了工作院校的教师角色。绝大部分教师缺乏在企业,特别是一线行业直接接触客人的工作经验。因此双师型人才的缺乏一直困扰着大多数开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反过来,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也严重制约着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导致不可能提高实践环节比重[4]。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个人因素。首先,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与本科类院校无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他们往往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觉得在同龄大学生中抬不起头来,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据相关调查显示,只有19%的学生明确认为高职好,有社会地位,另有高达54%的学生则明确表示高职不好,没有社会地位[5]。其次,入学以后,由于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走向缺乏准确的把握,对高职生的社会定位缺乏理解;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致使部分学生在入学以后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约束能力不强、成绩较差等情况[6]。

三、 我院学生顶岗实习所呈现出的问题

首先,顶岗实习是为了促进就业,学生最后一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错过了求职高峰期。我院倡导的是“实习就业一体化”,也就是动员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争取实习和就业在一个单位完成。旅游酒店专业群的学生无论两年制还是三年制,无论什么专业,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从当年1月1日至5月31日的实习,对于选择不留用在酒店就业的学生来说,已经错过了就业求职的高峰期。在连续几年的观察后,我们认为,在实习单位就业的留用率越来越低了。大部分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会在当年3月开始举办,6月结束。如果学生在酒店仅仅是完成实习,那么他们只能参加6、7月份为数不多的几场招聘会。如果学校要求学生参加5月之前的招聘会,学生则必须向酒店申请调整班次或倒休,如此势必会影响酒店的排班和正常运作。而事实上,作为一个刚刚入店不久的实习生,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是没有权利按照自身的需求来安排班次的。所以一旦学生不愿留在实习单位就业,6月份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则更大。如此一来学生着急、家长担心、学校无奈。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走访中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学生实习后不愿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自己还是小孩,不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实习生活,想休息一年半载再找一份轻松些的工作。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就业情绪的延后——诸不知,一年半载后就业压力非但没有任何变化,难度则随着又一届毕业生的走入社会而变得越来越大。

其次,往届生对应届生的口碑影响极大。往届生对某酒店的评价,包括倒班宿舍条件、工作餐丰俭程度、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等都影响到应届生对实习酒店的选择。从而每年会造成老师认为不错的酒店没有学生报名实习,招聘日现场门可罗雀;而有的酒店却人满为患,13:30开始的面试,结束时间不得不从17:00拖到19:00、甚至20:30。而应届生进入酒店实习后,由于跟想象中落差太大而找种种理由退出,如果酒店不能跟校方及时沟通,就造成了人员的“被流失”。

第三,学校、酒店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酒店与学校双方进行“有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但面对具体问题已经发生了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两个电话或传真就能解决。酒店行业本身就是人力资源高流动率的行业,而人力资源部门本身的人员流动更是造成的工作的延误;校方多人负责使“一站式办公”无法推行。双方的人员一旦发生错位,恐怕就是“沟”而不“通”了。为了真正做到有效沟通,我们可以像某些医院学习,实行“首诊负责制”,即第一位为病人诊断的医生负责该病人的每次复诊,中途不换医生。作为学校方面,负责就业的教师相对酒店人力资源部来讲较为固定,应有专人负责联络专门酒店,实行“首问负责制”,即第一位接触到某实习单位特定问题的老师负责到底,在解决问题之前不换教师,以免传话不当而误事。酒店的人员更换无法避免,校方是否可以在合作之初提出要求,要求酒店专人负责,一旦离职,备用联系人立即跟进。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每个酒店有自己的人力资源制度和管理方法,我们只是提出建议而无权干涉。

四、关于构建实践型教学的两点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以职业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办学模式。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据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大学生素质中,前五项素质分别是:第一,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二,敬业精神;第三,学习意愿、可塑性;第四,沟通协调能力;第五,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7]。

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与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积极为学生构建职业环境,尽量还原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转换角色,成为职场人,从而缩小从高职学生到职业人才的距离、推进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步伐。根据我院的办学特色和特点,提出如下不成熟的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简单易行的是在校企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定期派一线教师到基层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基层锻炼规模化、制度化,特别是服务行业直接能够接触客人的岗位。曾经在酒店中、 西餐厅挂职锻炼的经历对我的教学就很有帮助。经过挂职锻炼,我非常清楚地了解在中西餐厅的每个时段每个服务员需要做什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哪些,什么应该作为上课演示的重点。这一点对于跨学科讲学的教师和前文中提到过的“校门对校门”的青年教师十分有帮助。高校教师即便以前曾经有过工作经验,能够直接接触服务行业的机会也不多。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锻炼,比如酒店,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国有企业酒店和外资管理集团酒店对服务要求的区别以及管理体制的不同,以便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授。以校企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获得其所授专业的专业资格证书,提高我院教师的专业实训技术能力,同时规范实训标准,全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其次,敞开心扉,积极学习向兄弟院校学习。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按照高职特色,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三个三”的原则,值得我们借鉴。“三个三”是指:围绕专业教学计划的三个方面(内容结构、课程类别和培训方式),各自确定三个要素。在内容结构上,强调三个重点: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和技能重点;在课程类别上,分为三种类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在培训方式上,突出三个途径: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他们的方式明确,重点清晰。试想,如果我们依据旅游酒店专业群的办学特色,先用一门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作为实验,应该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因此,作为一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当然,还有很多方式和方法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为成熟,本文仅是管中窥豹,提供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马玉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北京高等职业教育,2008(6)

[2]于莉,赵桂莲,以就业为导向 以胜任力为中心,北京高等职业教育,2008(6)

[3]付丽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商品学发展与教育高级论坛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0715)

[4]张立今,高职课程建设:成效、问题与对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5]周陆飞,探索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6]潘如意,高职院校不良学风的成因与校正策略,西北职教,2006(10)

[7]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 吴鹏程,德国高职教育分析及其启示 (J).中国西部科技,2007 (7)

[9] 付珠宏,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