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精行俭德”思想与楚商精神构建

摘 要: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重商传统,孕育着楚商精神。但相比历史上声名显赫的晋、徽、浙等大商帮,楚商只是众多中华商帮的微弱一脉,楚商精神未能得以彰显。改革开放以来,以荆楚文化为底蕴的新楚商登上历史舞台,并引发业界和学界对楚商精神的思考。唐代陆羽《茶经》富含人文精神,首倡“精行俭德”思想,影响深远,是传统荆楚文化对人类精神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传统楚商文化的重要组成。文章从《茶经》词语溯源、陆羽人生释例、楚商精神构建等三个方面对陆羽“精行俭德”思想予以诠释,以期为楚商精神的构建提供荆楚文化资源,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陆羽;《茶经》;精行俭德;楚商精神;构建

中图分类号:S571.1;TS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017-06

楚商精神是指湖北商人具有的为社会普遍认可、值得称道和发扬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风范,是楚商群体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文化传统等的综合反映。综观历史,尽管荆楚大地有着重商传统,也不乏知名商业都市和商人,但相对于晋商、徽商、浙商等影响巨大的著名商帮来说,楚商并未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没能发展成为叫得响的商帮。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楚商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也呼唤着楚商精神的诞生。

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是楚商精神构建的重要源泉。茶圣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其作品《茶经》自撰成以来,对中国及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荆楚大地孕育成长的文化名人,其杰出成就极大地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尤其是首倡“精行俭德”思想,成为陶冶历代茶人的“茶魂”,并受到当今研究者的关注。通过“中国知网”对现有公开发表的以“精行俭德”为主题的论文进行检索,并予以归纳和分析,可发现这些研究大致可列入茶人或茶道精神塑造的范畴,很难看到该思想与商业文化精神关系的拓展性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对陆羽“精行俭德”思想与楚商精神构建进行专题探讨,以期为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开启些许新思路。

一、《茶经》“精行俭德”词语溯源

陆羽《茶经》通过对茶的自然特性与文化意蕴的契合思考,创造了“精行俭德”一词,从而将茶文化由物质层面提升到“茶道”哲理层面。要弄清该词的真实含义,还须进行溯源。

(一)“精行俭德”的首次出现

“精行俭德”四字首次连用,源自陆羽《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文献原无标点,如何句读至关重要。

现代学者对“精行俭德”在原文中的断句,至少有六种观点。1.“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2.“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3.“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4.“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5.“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6.“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236-239除6将“精”与“行俭德”分开断句外,1-5均将“精行俭德”作为一个词用来界定“人”。笔者认同“精行俭德”为一个完整词,第5种断句较合理:前者是讲茶之天然应用价值,因其性寒;后者是说茶之品饮人文价值,最适合于精行俭德之人。

(二)“精行俭德”的词源分析

关于“精行”。1.指精专于行。《太平广记·贞白先生》:“贞白先生陶君,讳弘景……后就与世观主孙先生咨禀经法。精行道要。殆通幽洞微。”2.指精专的德行。《魏书·释老传》:“若无精行,不得滥采……”3.指专精修行。《大藏经12册·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三》:“意念诸善,专精行道。”从陆羽的经历来看,《茶经》中“精行”偏向宗教色彩,有“专精行道”的含义。而儒家“笃行”强调踏实执着,专心实践,与“精行”类似,如《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从‘精行’一词中能够看到儒家思想对于其词的隐性影响。”[2]61

关于“俭德”。《周易·否·象传》:“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君子用简朴的德行去躲避灾难,不必追求所谓的利禄荣华。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品德情操,如三国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精行俭德”的意蕴丰富

吴觉农的解释简单明了,传播甚广,即“注意操行和俭德”。[3]2其他解释也层出不穷,诸如“品德端正俭朴”,“品行端正有勤俭美德”,“精诚专一、没有旁骛,品德简约、谦逊而不奢侈”,“‘精行者’,无非即注意操守,品性端正之谓也;而‘俭德’呢,即‘节俭之美德’是也”“精诚专一,待人谦逊和蔼,不放纵自己”“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等。这些解释大多把“精行”和“俭德”并列,分别释义,前者基本是品行端正之意,后者基本是俭朴美德之意。[1]236-239

也有学者认为,“行”是动词,“精”是专一之意,用以说明“行”的程度。《古今韵会举要·庚韵》谓“精,专一也”。《说文解字》释“俭,约也”。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精行俭德应为“专一践行自律品德”。[4]更有学者从陆羽的思想渊源——儒佛道三教出发,认为“精行俭德”的词源是“精进修行”、“俭以养德”的简称或缩略,其本义就是勤勉奋发以修行、清苦俭朴以养德的“勤俭”二字。[5]79見仁见智,不一而足。

“精行俭德”连用,是陆羽的创新。从语法角度来说,它由两个偏正结构的词构成一个联合词组,“精”修饰“行”,“俭”修饰“德”。从而将释家专精践行的精神和儒家勤俭厚德的思想对接,简练清晰地将陆羽对于茶道精髓的深刻体验与独到理解予以揭示和升华,把茶品与人品有机结合,使“精行俭德”成为广大茶人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认同的做人美德和价值理念。“这个闪闪发光的词组,其简洁、其洗练、其组词之巧妙,其立意、其新颖、其蕴含之丰富,乃至深长之意味,发人深思!”[6]232

二、陆羽“精行俭德”人生释例

陆羽既是“精行俭德”思想的倡导者, 也是践行者。其在故乡天门时便初露端倪,在《茶经》中正式使用该词,并在实践中贯穿这一思想。

(一)精进于行

勤学不懈。陆羽自幼被弃,为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鸣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7]5611虽身处寺庙,遭受责罚,但盼读诗书,以致逃至戏班为优伶。一次偶然机会,“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提手抚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因与之游处,凡三年。”[8]4194因有竟陵太守李齐物赏识面授,又随邹夫子研习儒学,再与礼部员外郎崔国辅交游,贵人提携,使其学问大涨。

精益求精。智积是陆羽的茶启蒙导师,“积师以嗜茶久,非渐儿供侍不向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积师绝于茶味。代宗召入内供奉,命宫人善茶者以饷师,一啜而罢。上疑其诈,私访羽,召入。翌日,赐师斋,俾羽煎茗,喜动颜色,一举而尽。使问之,师曰:‘此茶有若渐儿所为也。’”[9]109该材料反衬出陆羽精妙的茶艺。《茶经》十章,采用总分式结构,严谨规范。“一之源”类似作品的总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且重要,如茶叶的起源、外形、别名、功用、品质及其与自然环境、饮茶之人等的关系;其它各章(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上下贯通,章法有序,语言洗练生动。“《茶经》不仅是传播茶道思想的经典,也是一部在章法、修辞、语言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巨著,唐以后的诸多茶学著作的编写皆奉《茶经》为圭臬和范本。”[10]89

务实创新。安史之乱使陆羽离开家乡,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后流落名茶产区湖州,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知识和经验,写成《茶经》初稿。应湖州刺史颜真卿之邀,编纂《韵海镜源》,搜集历代茶事,修改《茶经》,求真务实。也不乏创新之举,以煮茶器具为例,他认为正规饮茶要器具齐备,茶器精致,茗茶上好,精诚专一,全心茶煮,献上好茶。但“例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11]78可因地制宜灵活处理,省略不必要的器具和程序。

(二)俭以养德

生活儉朴。陆羽善茶,远近倾慕,“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在江南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期间,曾邀请一些名家展示茶艺,“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12]51-52常伯熊是陆羽茶艺的推广者和改造者,两人煮茶基本程式大同小异。常伯熊演艺在前,穿戴入时,善辞令,受到礼遇;陆羽平时“纱巾藤鞋,短褐犊鼻”,[8]4193衣着简陋,有口吃,受到鄙视。但从一个侧面也可窥见其生活简朴。

淡泊名利。陆羽在寺院生活多年,养成了安贫若素的品格。《茶经》让其名声远播,经颜真卿推荐,朝廷曾先后让其任“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但未就职。因淡泊名利,虚静超脱,史志多将其列入隐逸之流,如《新唐书·隐逸传》。“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金(竟)陵城下来。”[13]3492《六羡歌》可谓陆羽人生观的自我生动写照,也是“精行俭德”的最好注脚。

德性流芳。陆羽茶学造诣高深,生时就被朋友誉为“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14]8991友僧皎然调侃道:“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15]72,用反语表现其盛名;齐己咏道:“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16]9253,赞其穷尽茶事的精妙。在陆羽因病辞世之后,因其茶学的巨大影响,不久便被茶界作为“茶神”来供奉。“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郡者初至……又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17]65茶叶经营者供奉陆羽陶像,以求吉利,“巩县陶者多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18]24明朝国史编修童承叙《题陆羽传后》:“余尝过竟陵,憩羽故寺,访雁桥,观茶井,慨然想见其为人……至其性甘茗荈,味辩渑。清风雅趣,脍炙今古。”[19]61

(三)价值包容

多元思想。陆羽一生,游走于不同阶层和文化系统。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碰撞丰富了“精行俭德”的内涵,“在儒、释、道、隐等文化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应是认清这一主旨内涵的方向。”[20]139《茶经》设计的煮茶风炉透露了陆羽据道、依佛、尊儒的文化意蕴:形如古鼎的风炉是道家器物,融八卦和阴阳五行于其中;炉足“坎上翼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语句,秉承儒家《周易》思想;煮锅“方其耳以正令”“广其缘以务远”“长其脐以守中”,正令、务远、守中是儒家治国的准则;而饮茶时精神开释,蕴涵着禅门清思。

多界交往。史载,茶圣陆羽“有文学,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茶术尤著”,与其交往的名士特别多,“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18]34虽是隐逸,但未与世隔绝,喜与品德好、学识广的人交游,现存诗文史料记载其友150余人,有官吏、隐士、僧道、平民等,知名者如僧人积公、皎然,女道士李冶(字季兰),文人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孟郊等。他个性激越,看重友谊,“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7]5611能融各家思想于茶理,与广交各界有很大关系。

多方成就。陆羽是一位跨界大家,“百氏之典学,铺在手掌”。[21]2772《茶经》对地理、气候、土壤、水质、植物、哲学、文学等的研究很深;对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被誉为“茶神”“茶圣”“茶仙”;《全唐诗》留下其完整诗作2首,与人唱和联诗多句;被尊为湖州修志的开山祖师,光绪《湖州府志》凡例:“湖郡有专志,肇始竟陵陆羽《吴兴图记》。”他还是园林专家,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有处士竞陵子陆羽《杼山记》所载如此……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22]128陆羽著作盛丰,其29岁时所作的《陆文学自传》就载有《谑谈》、《四悲诗》、《君臣契》、《源解》、《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记》、《湖州刺史记》、《占梦》及《茶经》等文史作品十多种数十卷,“贮于褐布囊”。以致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八《唐陆文学传》慨叹:“其多如此,岂只《茶经》而已哉,然其他书皆不传。”费衮《梁谿漫志》卷十说:“人不可偏有所好,往往为所嗜好掩其所长,如陆鸿渐,本唐之文人达士,特以好茶,人止称其能品泉别茶尔。所著书甚多……然世所传者特《茶经》,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也。”[23]62-63生前文名在茶名之上,死后茶名淹没了文名。

三、楚商“精行俭德”精神构建

楚商精神的构建,是对楚商群体特征的提炼和明晰化。从荆楚文化入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反思传统,寻找契合点,探寻楚商文化精神,有助于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一)楚商精神是荆楚文化的积淀与呈现

荆楚文化是楚商的生成背景。楚商是湖北商人的统一称谓,湖北是其地域范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成为湖北人的文化形象。《山海经》载:“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24]264楚人崇凤,把“九头鸟”作为楚文化的标志符号和象征,昭示聪明劲和生命力。作为以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和区域文化,荆楚文化孕育出荆楚人民源远流长的“五种精神”,即: 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的开拓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融汇精神,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25]11-12

荆楚文化不乏重商传统。春秋时期,楚国重视商人和商业,《左传·宣公十二年》:“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左传·宣公十四年》载楚有“蒲胥之市。”[26]722、756商贾显列于楚民,出现买卖市场。明清时期,汉口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商业氛围浓厚,所谓“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27]4汉口商业的繁荣使湖北商人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从遍布全国的湖广会馆、两湖会馆中可以看出端倪。但作为一个商帮,楚商的自我认知、群体意识、社会形象较弱,其江湖地位远不如晋、徽等商帮。

荆楚文化孕育着楚商精神。历代楚商饱受荆楚文化滋润,在经商活动中,体现出“精明与能干并存”、“顽强与务实相结合”、“具仁义与知感恩合一”等特征。[28]95改革开放后,楚商作为新商业群体登上历史舞台,获广泛认同。中国楚商合作发展论坛暨2012楚商年会提出:“凝聚楚商共识,高举楚商旗帜,彰显楚商典范,成就楚商事业,使楚商能够像浙商、徽商、晋商一样走向全国,享誉全球。”[29]较好地激发了新楚商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陸羽《茶经》是传统楚商文化的组成部分

《茶经》的人文思想孕育于天门。陆羽是竟陵(今天门)人,曾在龙盖寺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学习茶艺。后匿身为伶,火门山求学,东冈岭结庐,与崔国辅相与较茶水之品。陆羽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抱定目标,矢志不移,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早期良好文化基础和人文情怀,为后来流居湖州著《茶经》打下坚实基础。荆楚文化哺育了陆羽的成长,茶圣的品格精神及成就也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商品学著作。茶叶商品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茶叶发展史、茶树生物学特性、茶树栽培、茶叶采摘、茶叶制作、茶叶产销、茶叶化学分析、茶叶功效、茶叶分类和品种特点,茶叶品质理化检验和感官审评、茶叶包装与贮存,以及茶叶拼配、饮茶方法、茶园经营、茶树嫁接、茶叶综合利用等。《茶经》十章名目及相关内容与现代茶叶商品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基本相同,虽“科学性、系统性、完正性,或者是章节体系,皆不及现代的茶叶商品学……但是,已具有商品学的模样了。”[30]82《茶经》推动了饮茶风气和茶叶贸易的发展,“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7]5612北宋陈师道高度评价其贡献:“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谓智矣。”[31]716《茶经》被尊为经典,陆羽成为“茶圣”。有些茶商塑造了陆羽的陶瓷像,称作“陆鸿渐”,供奉于煎茶的灶台之上,以图吉利。后来,在河南巩县出售茶具的一些商人,只要是顾客购买了数量比较多的茶具,就送给他们一个陶瓷制作的“陆鸿渐”。

《茶经》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元典。陆羽创造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是划时代的标志性文化成果,后世茶书多是对《茶经》的注释、补充和演绎。茶圣故里天门在历史上出版《茶经》次数最多,被誉为“《茶经》普及中心”[32]252,“桑苎庐藏板”对明代以后《茶经》的出版起了重要作用。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及世界茶文化,都是在《茶经》影响下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结果。日本学者千宗室认为,“精行俭德的精神,对日本的茶法给予最强之影响。”[33]139

(三)“精行俭德”是构建当代楚商精神的重要源泉

践行道德自觉。陆羽强调茶品与人品相配,首次把将“精行俭德”作为茶人自我修养、陶冶情操的方法;提倡煮茶品饮方式,籍此感悟茶内敛淡泊的特性,通过道德自觉成为“精行俭德”之人;以文交友,以茶结友,以自律求得洁身自好;不仕而隐,淡泊宁静,融汇儒释道三教精华,成为“精行俭德”真茶人的榜样。陆羽是个弃儿,“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7]5611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南宋陆游自认与陆羽同宗,将勤俭高洁作为家风:“枯桐已露宁求识,敝帚当捐却自珍。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34]3897追寻茶圣脚步,从“精行俭德”中体悟精神旨趣。跨界是学术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学习与协助是重要途径,楚商需要个体对道德追求、团队支持、思想碰撞和包容品质,相互取长补短,持续学习,将“精行俭德”思想内化为精神气质,提升楚商整体道德和实践能力。

强化规范构建。唐律规定,包括伶人在内的“工商杂类”社会地位较低,但这并不能阻止曾为伶人的陆羽追求其理想,“在无缘进入庙堂参与国家制度仪礼制定的情况下,陆羽撰著了以‘经’名茶的《茶经》,用茶的品质、礼仪规范个人行为,希望给社会提供关于个人的行为之礼。”[35]89陆羽交游甚广,游走在隐与仕、出世与入世之间,躬身实践。将“精行俭德”思想通过制茶、煮茶、饮茶等规范化程式与标准加以呈现,重构社会秩序与行为规范。在市场竞争的当下,商人难免浮躁、庸惰、焦虑,心态平和、积极入世不可或缺。传承“精行俭德”思想,对于调节人际冲突,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追寻价值目标。“精行俭德”是陆羽的理想价值构建,是支撑和激励其前行的内在动力。尽管遭遇诸多挑战,但始终刻苦勤奋、包容博纳、孜孜以求。少年时顶住师傅压力不皈依佛门,成名后有机会做官但又放弃,与社会精英交往文化素养得以发展,学习与创新使其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个通才、奇才、怪才。《茶经》是一部茶学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杰作,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推动了后世茶叶生产、制作和经贸活动,经济社会效益取显著。楚商要学习陆羽对理想锲而不舍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遇到困难不气馁,淡泊面对诱惑,坚定信念,探索反思,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四、余论

先秦时期,楚商已出现在荆楚大地,之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商帮的一脉,但终未跻身显帮之列,也未形成清晰的楚商精神。今天,新楚商实力初显,亟待对楚商群体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意志品格、价值取向、道德操守等文化传统和心理特征加以提炼,融荆楚文化和商业品格为一体,彰显楚商精神,提振士气,激励创新,成就辉煌。我们要在传统荆楚文化,现代商业文化与楚商精神中找到共同的生发点。“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36]荆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中蕴含着楚商发展的有效思想,荆楚文化中不少与今天时代精神相吻合。陆羽《茶经》“精行俭德”思想作为荆楚文化的优秀因子,必将在楚商精神构建中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

陆羽出生寒微而志存高远,褊躁任性而恪守信义,重然诺、善诙谐、显迂腐而行君子之事,个性鲜明,多才多艺,追求执著。虽历经坎坷、信念不变,刻苦勤奋、逆境成才,严谨求实、精进求索,守信重义、真诚交往,品性高洁、心境淡泊,注重创新、成就颇多,开创了茶文化和茶叶发展的新纪元。这对当代楚商精神境界的提升、人际和商务关系的协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理想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2015年的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在楚商应该克服的文化软肋上,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楚商喜欢单打独斗,缺乏抱团意识”、“缺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小富即安,缺乏大的追求”。[37]陆羽的行迹和“精行俭德”思想,为楚商树立了一个价值典范,成为楚商精神构建的重要源泉。

理想、信念和道德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商业文化必须寻求义与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服务与竞争的协调统一。传统中国商业文化的精神“是立于天地之大仁,仁爱天下,唤起国家民族的生命精神……是以仁德为根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兼济天下苍生。”[38]23陆羽对于茶的贡献,可谓仁爱百姓,兼济天下,惠及万代。从商业而言,《茶经》也是一部茶叶商品学著作,陆羽是一个茶叶商品学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成为茶行业的保护神——茶神,其“精行俭德”思想成为茶叶种植者、生产加工者、经销者、消费者等茶人追求的神圣境界。传承和弘扬陆羽“精行俭德”思想,既是商人的个体品行修养,也是商帮的团体价值追求,这正是构建楚商精神的要旨所在。

注 释:

[1] 蔡定益:《茶经“精行俭德”一词研究综述》,《农业考古》,2009年第5期。

[2] 夏虞南:《“精行俭德”之思想旨归探微》,《茶博览》,2014年第6期。

[3] 吴觉农:《茶经述评》,农业出版社,1987年。

[4] 缪元朗:《“精行俭德”新解》,《光明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16版。

[5] 苏叶嘉:《“精行俭德”探赜》,《茶博览》,2016年第4期。

[6] 欧阳勋:《论<茶经·一之源>》,《农业考古》,2010年第5期。

[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陆羽传》,中华书局,1975年。

[8]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九三《陆文学自传》,中华书局,1966年。

[9] (宋)董迪,张自然校注:《广川画跋校注》卷二《书陆羽点茶图后》,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 林一顺:《<茶经>写作艺术论》,《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1](唐)陆羽:《茶经·九之略》,《茶经译注》,宋一明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2](唐)封演著,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六《饮茶》,中华书局,2005年。

[13](唐)陆羽:《歌》,《全唐诗》卷三〇八,中华书局,1960年。

[14](唐)耿湋:《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全唐诗》卷七八九,中华书局,1960年。

[15](唐)皎然:《杼山集》卷七《禅门逸书》初编,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

[16] (唐)齐己:《咏茶十二韵》,《全唐诗》卷八四三。

[17]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8]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9] 李佳:《茶经漫画》,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

[20] 叶静:《30年来陆羽<茶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农业考古》,2012年第2期。

[21] (唐)周愿:《三感说》,《全唐文》卷六二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2] (唐)颜真卿著,凌家民点校:《颜真卿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 尹占华:《陆羽佚文考》,《文献》,2003年第3期。

[24] 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09年。

[25] 王生铁:《弘扬荆楚文化精神助推文明湖建设》,《荆楚学刊》,2014年第1期。

[26]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

[27]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28] 王海斌、王红:《論以楚文化为基础重构楚商文化》,《中国市场》,2014年第24期。

[29] 杜薇:《现代楚商谋求新崛起》,《中华工商时报》,2012年12月4日第7版。

[30] 洪伯铿:《<茶经>——古老的茶叶商品学》,《商业研究》,1963年第2期。

[31] 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一一《茶经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2] 童正祥:《论陆羽故里传播<茶经>的历史地位》,《农业考古》,2010年第5期。

[33] 刘岳兵:《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新奉献》,《日本学刊》,1995年6期。

[34] (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八十三吟》,《剑南诗稿校注》卷七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5] 沈冬梅:《陆羽<茶经>的历史影响与意义》,《形象史学研究》,2012年。

[36] 《听习大大谈传统文化》, http://politics.gmw.cn/2016-01/31/content_18731028.htm#commentAnchor,光明网,2016年1月31日。

[37] 陈红:《[楚商大会]2015楚商发展报告公布 楚商最佩服浙商》, http://news.cnhubei.com/xw/jj/201511/t3446797.shtml,荆楚网,2015年11月11日。

[38] 司马云杰:《中国古代商业文化与商业精神》,《商业文化月刊》,2015年第13期。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孙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