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分类及帮扶措施研究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22034

摘要:从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特点出发,明确特殊群体学生的主要分类,把握各种类型特殊群体学生的成因及具体表现,并提出对特殊群体学生有效的帮扶措施。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分类;原因;帮扶措施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帮扶问题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而这一群体学生,因其表现极具个性、应进行类型划分。了解特殊群体学生不同类型的特点及成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帮扶,实现特殊群体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 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分类

1.1 学困生——学业不佳型

该类型学生是指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学习兴趣弱,学习效率低、学业压力大,学习成绩较差,甚至出现留级、劝退的现象。高职学院的学生属于较低批次录取,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不扎实,入校后在学习以理科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时出现困难,如没有改善则会失去学习信心,并不可避免出现学习纪律松弛,课上看小说、睡觉,最后逃课挂科。需要注意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学生都可能表现为学业不佳的后果。

1.2 心困生——心理困惑型

该类型学生的主要表现为情绪起伏过大,容易产生无助、烦躁、迷茫等负性情绪体验,并不愿与外界人、事接触和交流。高职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和心理减压能力相对弱些,学生入校后会在入學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异性交往、情绪管理、学业、就业等六个方面产生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则会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或者是神经症,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

1.3 交困生——交往障碍型

该类型学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这部分学生均为成长过程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孤儿、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童年留守经历的学生,他们在心理品质的最佳塑造期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影响,生活态度变得消极,经常表现为内向、自卑、不善与人交往、害羞、孤僻、精神憔悴、情绪消沉等。

1.4 德困生——日常习惯缺失型

该特类型学生是指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较好的遵守所处环境的管理规定。高职的生源相本来就属于较低层次,这几年生源紧张,很多高职采取注册入学,学生生源质量更不能保证。这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纪律观念涣散、规则意识不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旷课、抽烟、晚归等违纪行为,对于学校管理造成较坏的影响。

1.5 行困生——行为失控型

该类型是指高职院校中很极端的一部分学生,也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大学生”。他们的个体行为严重偏离规范,出现严重违纪行为,甚至涉及刑事犯罪。例如破坏校园公共财物、偷窃、携带管制刀具、酗酒赌博、打架闹事等。这部分学生的失控行为不仅对学校环境造成极大地危害,对自己的前途及个人发展也造成极坏的影响。

1.6 贫困生——消费不当型

该类型学生主要指那些由于各种不当消费造成经济问题的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提前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在学生中出现,进而催发了“校园贷”、“网络贷”等不稳定因素。还有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困难,不仅要外出兼职挣钱,生活质量也较低。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困境给这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思想包袱和精神负担,进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

2 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形成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不是与生倶来,他们大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行为偏差。

2.1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环境和必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基础性的教育环节。家庭中爱的缺失是导致特殊群体学生形成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例如:单亲、离异等因素会造成残缺家庭,这样家庭中的大学生多存在偏激、逃避现实等问题;溺爱的家庭环境会造就出大学生任性骄傲的性格;贫困、留守家庭的大学生不善交际、情感压抑,有一定自卑心理。

2.2 现存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在不同教育阶段存在不同问题,例如义务教育应试化、中等教育技能化,都忽视对学生人格、心智发展的教育,这必然会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各种潜在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而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范围内弱化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内容,最终导致特殊群体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

2.3 社会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低于一般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在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后,极易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这是“心困生”、“交困生”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因素;而“德困生”、“行困生”、“贫困生”更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要分析特殊群体学生的成因就不能忽视社会因素。

2.4 学生自身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影响因素均属于外在因素,而学生的性格、心理、观念则属于特殊群体学生形成的内在因素。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本来就低,本身就存在一些人格缺陷,比如懒惰、猜忌、嫉妒、自私、怯懦等,同时他们没有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总习惯用负面、消极的心态面对人与事,从而产生自卑、扭曲的心理情绪。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自身所潜在的问题和因素。

3 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措施

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发挥三方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实现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和转变。

3.1 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症下药,并需要主动联合各种教育力量和资源,共同努力。

3.1.1做好入学排查和建档工作

高职生入校之际,学校要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例如,学校通过新生入校状况调查和心理测试普查,辅导员以谈话及座谈方式了解新生入学后的真实情况,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同时对排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及建档保存,为及时发现和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奠定基础。

3.1.2搭建科学有效平台

心理咨询平台——高职院校必须建立系统有效的心理咨询平台,它不仅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内心烦恼、忧虑的场所,也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信息。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帮助。

网络服务平台——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服务平台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相比传统途径更为实际有效,方便快捷。通過在网络服务平台设立包括大学适应指南、奖助贷、勤工俭学、心理知识、专家问答、网络论坛、优秀学子等在内的具体版块,将学生吸引在其喜闻乐见的网络服务平台上,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自助服务,同时通过后台留言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对于特殊群体学子进行及时的关注和帮扶。

预警信息平台——建立、完善掌握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的预警平台非常必要。例如“学分预警平台”对于学困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业情况,“违纪处理平台”对于“德困生”、“行困生”及时关注自己行为,都有警示作用。同时,预警信息平台有利于学生工作者通过预警信息及时对特殊群体学生采取有效措施。

3.1.3多效措施促使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

针对高职院校不同特殊群体学生,高校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其进行有系统、有成效的帮扶。如针对心困生,建立档案,安排专人进行定期谈话和沟通,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针对贫困生,在建立完善资助制度同时,引导他们合理消费;针对学困生,建立“一帮一”学生互助帮扶,并结合“学习进步奖”、“作业之星”等措施重塑他们的学习自信;针对德困生、心困生,实施跟踪帮扶制度,定期汇报思想和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早日“步入正轨”。

3.2 多方合作共同参与

建立学校与社会交流的渠道,打造家庭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家庭合作,使其共同参与到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和教育工作。学校需要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进行调查汇总,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新媒介,及时与学生家庭进行信息交流,这样有利于分析问题学生形成的具体根源,并依据不同原因釆取科学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3.3 特殊群体学生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在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帮扶工作中,这部分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努力更为重要。首先,学生通过素质课的学习,树立科学的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意识,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克服自卑;其次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交往和学校活动,在获取丰富的社会知识经验同事塑造完整的人格和独立的性格;第三,学生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感,养成包容开放的心态;最后,学生要积极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遇到问题不好解决及内心有难解的结时,积极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尽快使自己从各种问题中解脱出来。

项目:本文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