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及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期达到提高经济法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D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6-0160-01
  
  1 引 言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充当法律职业角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实施,大致可以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2.1 案例引入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在课前将案例相关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及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找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并要求学生针对案例查阅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认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行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得出小组讨论意见。在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质量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如果学生不配合,案例教学法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营造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沟通能力。
  2.3 交流观点
  在课堂上交流小组讨论意见。在这一环节每组形成的最后观点由小组代表提交给课堂,负责陈述的学生将逐渐学会以一种有说服力的、令人信服的方式来陈述他们的观点,并在其他同学的质疑与辩驳过程中学会如何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他人。通过交流观点和其他同学辩论,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
  2.4 归纳总结和课后作业
  在分组讨论和小组之间交流观点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案例讨论。总结除了给出案例答案外,还应指出案例所涉及的法律关键问题以及案例分析的难点与思路。通过总结,评述不足之处和成功之处,为以后的案例教学积累经验。同时,针对学生讨论的焦点问题,教师应引导其深入思考,建议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材料,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这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及相关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3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事项
  
  3.1 设计好案例教学过程
  设计好案例教学过程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选择好恰当的案例。其次,在教学前,教师应把案例材料以书面、多媒体或其他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案例材料和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主动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准备。最后,教师适当地对案例做简要说明,并引导学生找出案例分析的切入点。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好参加讨论学生的规模、讨论的形式和时间安排、案例讨论的具体步骤、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等。
  3.2 建立经济法教学案例库
  案例选择是否得当,是案例教学法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经济法教学案例库应注重案例的精选。本文认为,选择的案例首先应当典型生动,鲜明体现教学内容。其次应难度适中。如果案例过于简单,学生缺乏思考空间;但如果内容过于复杂,超越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因此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应具有新颖性。所选择的案例应反映当前社会的热点或难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经济法问题的欲望。
  3.3 注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水平,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保证。案例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高校中,“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见,不少教师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导致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这需要教师深入实践,以丰富课堂内容。另外,由于案例教学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互动和团队协作,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表达技巧以及组织能力。因此,为了让案例教学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作者简介]胡俊青(197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