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伦理透视下的战争创伤

【摘要】: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是由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改编而成的一部内涵颇丰的影片。在影片中,它从多个摄影的角度进行拍摄,在其中融合了美国各阶层民众的心理和美国社会的现状,以此来呈现出战争所带来的创伤。与此同时,借用美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提出的摄影伦理,按照美国国家意志的权利干扰、美国社会的消费意思以及电影如何展示士兵创伤这三条透视链,让我们更加深刻的领会到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价值。

【关键词】:战争的创伤摄影伦理 解析

《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在美国的《时代周刊》,英国的《卫报》上都有着非常好的评价。这部电影由本·方登的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改编而成的,电影以忠实原著为原则进行拍摄,电影中凸出的表现了以比利·林恩为主要代表的美国士兵所經历的战争创伤的主题。其作者和电影导演都利用后现代的讽刺手法来表现出士兵的“创伤后的应激障碍”。而苏珊·桑塔格经常以聚焦创伤摄影的角度探究摄影背后的权利现象与伦理观看,这样全面的探究方式也就更好的对影片进行了深度的解析。

一、权利干扰中的解析

桑塔格在一次节目的访谈中提到,“在你观影的时候,明明知道看到的只是一个梦境或者幻觉,但当它布满整个银幕时,你便会将它视作当下唯一的真相”。由此可以看出,虚构的电影往往可以让观看者接受电影中的某些真实性,就更不要说是纪录片了[1]。电影中的实战部分给观众带来了直观的战争体验和感受,也为美国发起的战争修饰了其正义性,这便是观看者从影片中的到的“真相”。

在这种摄影中的伦理立场渐渐的隐藏了经济利益与政治角度的话题,通过战争的荧幕宣传,加强其真实性,并与此同时操纵观看者的观念,使之与摄影的人达成一种共识。在影片中,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对他国发动的破坏性对抗,比利本的内心觉得会有人对他吐口水,辱骂他,但是在B班巡游时,美国民众却对他们进行感谢和热烈的支持。这一切都是国家意志的干涉,主导了社会大多数民众的道德选择。

二、消费意识上的解析

在B班巡游的时候,他们受到了媒体的追捧,这也致使了电影中艾伯特觉得可以找到很好的赞助来拍摄一部B班的电影。然而B的经历是由战地摄影所拍摄给群众的,而再次拍摄他们的战争经历则表现出了一种“美国精神”。这两种拍摄和B班的巡游都只是美国社会的一次日常消费。影片中,以比利的视角看到了球场内外的欢呼雀跃的呐喊声,解析出了美国民众的消费心理,当观众们对比利进行致谢时,比利冷静,保持着微笑,这一微表情的特写主要是为了表达出群众当时内心的真实心理。这也如桑塔格所说的,“摄影的现实主义给认识现实制造了混乱”。在影片中,最突出了就是特权阶层在伪善的包裹下对B班的剥削式消费,其中球队老板诺姆将队员们的报酬从最开始的10万逐渐的压榨到5000,诺姆的话从另一方面证实了B班被消费的现实真相。然而说到其根本,消费者通过对影像的观看还是出自于他们内心的好奇和自身的满足心理。桑塔格在探究偏好痛苦的主题摄影时就说到过,“对痛苦的兴趣不是源自于对痛苦的爱,而是源自于通过痛苦的经历来获得强烈的刺激感”。诺曼的言行则充分的表现出了美国社会用金钱去追捧人性的道德观念和藐视了人心创伤的伪善。

三、创伤演示下解析

在电影中,比利在中场表演时忍着头痛痛苦的表情,这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让这个普通的士兵一夜之间变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国家英雄,同时也感叹他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残酷的战争[2]。在记者的访问中,比利说到:“我根本不知道战斗时自己在想些什么,感觉到处都在交火,他们朝我们开枪,我就回击。”由此可见,战争时的经历带去的恐慌和幻想是创伤应激障碍的常见表现。

在电影中,两位女性角色的塑造给了比利非常重要的安抚,也留下了悬念,比利去留的问题。比利姐姐凯特努力的劝慰比利马上退役,于此,苏珊的出现也让比利在去留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甚至憧憬着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电影中抉择性的问题也是美国战争影片中经常使用的“单独讲和”的主题。但是在最后,电影中士兵们的选择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经历和B班在国内的巡游让他们更加团结,因为战争的创伤让他们与美国群众们之间的联系变的越来越淡漠,也让他们更加的相信彼此。在电影的最后片段中,比利选择了重回战场,这充分的解析了战争的创伤给他们带了了无法言语的伤痛。

四、结语

在摄影的探究中,桑塔格委婉的表达了,摄影不仅可以加深观看者对伦理的解析和深度的反思,也能引导观看者以一定的伦理视角来观看从而形成独属于自己的伦理解析。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中的摄影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进行充分有力的表达,致使观众们深刻的进行自己的伦理判断和解析,以此来思考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和理解影片给我们带了的伦理道德观和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放, 常运立. 道德创伤:军事医学伦理新概念[J]. 医学与哲学, 2015, 36(21):9-14.

[2]杨洲. 新闻摄影涉及的伦理道德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1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