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夫妻:雪山为生命作证

在新疆6700公里的边防线上,至今已有240余对男女军人结为夫妻,仅在新疆南部边防驻军某联勤分部,就有37对军人夫妻常年战斗在雪域高原。这些军人夫妻有的已鬓发斑白,有的还是新婚燕尔,有的来自沿海城市富裕家庭,有的是双双毕业于高等院校。但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用自己的小家,支撑起祖国这个大家,用自己的一份青春和热血,为国防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为人民作出属于军人的贡献和力量。

2003年5月,笔者踏上喀喇昆仑雪域边防,用手中的笔采撷了几篇军人夫妻携手建功边防的故事,以此向广大读者展示他们的精神与境界,苦乐与甘甜……

热合曼、塔金沙——

把一生都献给喀喇昆仑的维吾尔族军人夫妻

热合曼、塔金沙,是迄今为止一直战斗在喀喇昆仑高原边防时间最长、年龄最老的维吾尔族军人夫妻。

2003年4月,笔者来到这对军人夫妻简朴的家中时,年龄已52岁的热合曼医生不巧随医疗队上了喀喇昆仑高原,妻子塔金沙告诉笔者,丈夫热合曼这已是第68次上高原了。

在这对军人夫妻的家中,笔者翻开了他们的家庭档案,同时也揭开了他们把—生献给高原边防的动人故事……

1973年2月,双双毕业于新疆医学院的热合曼、塔金沙经过两年的恋爱,在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解放军第十八医院结为夫妻,这对年轻的夫妇,自此便开始了艰难的戍边生涯。

喀喇昆仑高原,位于中国西部边境,方圆40万平方公里的群山,处处充满了无限险恶,这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一半,严重的缺氧经常会使人头痛、胸闷,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里奇寒,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每年冰冻期长达8个多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热合曼、塔金沙这对军人夫妻,把满腔的热忱全部献给了喀喇昆仑高原上的边防官兵。

1982年8月,热合曼接到去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救助3名患病战士的命令。当是正值四季中流火的时节,而在喀喇昆仑高原却是寒气逼人。在神仙湾哨卡,热合曼连续三天三夜投入到抢救战友生命的工作中,等到3名战士都脱离生命危险时,由于过度的劳累,年轻的热合曼昏迷在哨卡的医务室内。

作为同是军人的妻子,塔金沙时刻为丈夫的身体而担心和牵挂;作为一名军队医生,塔金沙也深知在喀喇昆仑戍边,免不了要牺牲自己。

1989年6月,已有三个孩子的塔金沙、热合曼又一次接到去藏北阿坚高原巡诊的任务。孩子都在上学,家里再没有其他人照顾孩子了。在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冲突中,这对夫妻想得最多的是高原边防,那些远离亲人,在“生命禁区”默默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战士比起自己的孩子更需要关怀和照顾。两人经过考虑,毅然将孩子寄托给孤儿院的一位维吾尔族老师那里,自己则踏上了去西藏阿里边防的路。

在为时半个月的巡诊中,由于高原雪大路滑,气候多变,塔金沙、热合曼先后6次遇险,他们怀中揣着留给孩子、部队的遗书,也和主人一起经历了6次与生命的对话。回到家中,热合曼和塔金沙想起了还在孤儿院的孩子,他们急急忙忙来到孤儿院,已经在孤儿院当了半个月孤儿的三个孩子见到阿达、阿那(维吾尔语:意为爸爸妈妈)从高原“生命禁区”安全地回来,一头扑在他们的怀里大哭起来。

在30年的戍边生涯中,热合曼,塔金沙足迹踏遍了喀喇昆仑和藏北阿里高原的所有边防哨卡,同时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艰辛,他们已习惯于雪域高原的一切。在解放军第十八医院院史中,清楚地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热合曼,68次奔赴雪域“生命禁区”执行任务,时间累计3680天,抢救危重病人280人,荣立三等功两次;塔金沙,抢救高原边防一线官兵2970人,地方各族群众2150入(次),五次被上级表彰为先进个人。

(笔者注:塔金沙、热合曼已年过五旬,但这对军人夫妻至今仍战斗在雪域边防为兵服务的第一线。塔金沙说,最让自己欣慰的是,自己的大女儿如今也是一名军队干部,继承着他们为国戍边的光荣事业,二女儿和小儿子如今也都在上医科大学,不久,他们都将走上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

王海、张红梅——

因为当兵而相爱,因为戍边而结婚的大学生军人夫妻

王海,张红梅,这对年轻的军人夫妻有着一个共同的令人为之羡慕和钦佩的头衔:大学生。而真正令喀喇昆仑边防官兵为之钦佩的,还是他们因为当兵而相爱,因为戍边而结婚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1999年,同在宁夏医学院上大学的王海、张红梅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自己毕业后的走向,正当他们为此而徘徊不定时,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反映喀喇昆仑白衣女护士建功高原的电视剧《昆仑女神》,剧中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军中白衣天使不畏艰难,在“生命禁区”实现人生价值的镜头深深打动和感染了两人的心,电视剧《昆仑女神》播完后,王海、张红梅不约而同地来到学院院长办公室,并一同递交了报名参军的申清书。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一下子使这对年轻人的心碰撞到了一起。自此,两人便经常在一起谈人生,谈奉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爱慕之情。

1999年8月,王海、张红梅报名参军的申请得到了部队招生部门的批准,他们终于实现了参军的梦想。这时,他们的爱情也因当兵这个共同的目标而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同年12月,这对怀着一身技能和才华的大学生恋人在经过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后,一同被分配到喀喇昆仑高原的解放军第十八医院。

2000年5月,王海、张红梅主动向上级领导申请,要求赴喀喇昆仑高原一线工作,组织上经过考虑,同意了王海、张红梅去驻守在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米的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守防的申请。这一消息,使王海,张红梅彻夜难眠,激动万分,他们憧憬已久的到世界海拔最高的喀喇昆仑山当兵戍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为了戍边,为了台S莅雪域高原建功立业,在奔赴喀喇昆仑山之前,这对恋人作出了一个他们一生中的重大决定:在山下结婚,到雪域高原去度蜜月。

2000年5月8日,王海、张红梅在喀喇昆仑山脚下的医院举行了简单的婚礼。5月10日,两人打起背包,告别了那间还沉浸着喜庆气氛的新房,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奔赴神奇险峻的高原边防。

喀喇昆仑高原又是冷酷无情的,王海、张红梅蜜月还没度完,便接二连三地接到去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一线哨卡巡诊的任务。在每天的野外奔波中,严重的缺氧使王海、张红梅整整瘦了一圈,高原紫外线的强烈照射,把张红梅本来红润的脸庞灼成了酱紫色,而这对年轻夫妻感到痛心的是,在喀喇昆仑山守防的一年后,当他们抱着满腔喜悦的心情计划在高原产下爱情的结晶时,却因为高山缺氧,孩子不幸流产……

(笔者注:王海、张红梅截止今年已结婚整整三年了,自那年小孩流产之后,他们曾做过多次努力,但由于在高原工作和生活的缘故,至今都未能如愿,张红梅说,她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个孩子……)

张西洲、郑延安——

为国防科研事业呕心沥血作出卓越贡献的军人夫妻

在喀喇昆仑边防,提起张西洲的名字,官兵们都称赞他是“雪域高原降魔人”。

张西洲为我国高原军事医学研究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荣获全军重大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对于这一切,张西洲说: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他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的。

张西洲的妻子郑延安,也是一名军人,但她更是一个为了丈夫事业而默默奉献的女军人。

张西洲领导的新疆军区高山病研究所,是全军唯一一个高原现场军事医学研究机构,研究所座落在喀喇昆仑山腹地海拔3700米的三千里营房。

喀喇昆仑高原和藏北阿里高原平均海拔高于4500米,被世界自然学家和生物学家称之为“生命禁区”,严重的低氧和高寒环境,是各种高原疾病蔓延的高发区,因为高原疾病,曾有数百名边防军人牺牲在这个“恶魔”手中。为找到攻克高原疾病的方法,让高原边防军人不受疾病的干扰,张西洲从1988年开始,领导着高山病研究人员奔赴喀喇昆仑高原从事医学研究。

妻子郑延安也是一名边防军人,她有她自己的工作,可面对丈夫,她默默无闻地承担起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张西洲在高原上进行药物试验时,曾二十余次遭遇生命危险。为攻克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疾病,他在喀喇昆仑和藏北阿里边防痴心研究时间长达568天,妻子郑延安为能替他找到科学的依据和资料,常常东奔西跑,借阅书籍,为此,她翻阅了数以万册的国内外医学专著,为张西洲攻克高原疾病提供了上千个可靠的数据。

1995年,张西洲和科研人员一道经过数万次的高原现场试验,找到了多年来影响高原官兵生命健康的“病魔”——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的治疗方法,这一率先打破全国高原医学研究的记录,一举解决了高原边防官兵的后顾之忧。

自1988年以来的15年来,张西洲为我国科研事业作出的贡献让世人瞩目。他带领全所科研人员先后完成了46项研究课题,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在他的努力下,有24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科研成果打破世界高原医学研究之最,26项成果填补了国内高原医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事业和家庭往往不能并举。张西洲为了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而妻子郑延安同样付出了许多,面对这个月缺月圆的家庭,妻子郑延安总是含着笑容对关心她的人说:部队需要老张,边防需要老张,至于家庭,我早已习惯了。

(笔者注:由于常期在高原一线搞试验,张西洲疾病缠身,不久前,他在进行完又一个高原医学试验后,感到身体不适,经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检查,发现他患上了结肠腺内肿瘤,医生说,这是癌变前期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