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课堂到跨界课堂转变的思索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以产学融合、理实合一为主要特征的跨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文章围绕从传统课堂向跨界课堂的转变展开,着重阐述了跨界课堂的实施方案。对于实现传统课堂向跨界课堂的转变、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跨界课堂 应用型人才 产学融合

一、引言

应用型教育本质上是跨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加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需进行以差异化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近年来,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应用型人才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的一致认可,成为高校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广泛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论、知识、方法创新的能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生产或工作实践中具体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公开明确提出应用型教育的发展方向。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将高校向应用型教育转变的范围扩大,也再次明确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提及应用型教育。从政府的一系列公开报告中,可以明确的是:应用型教育是大势所趋,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的转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实现应用型教育的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当其冲。而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从传统课堂到跨界课堂的转变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跨界课堂的界定

跨界,英文为crossover,意为交叉、跨越,也指多学科、多领域(或多风格)的交叉与融合。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的“波普艺术”。近年来,跨界成为高频词汇,进入大众视野。一些企业家脱离原有行业,进入全新领域,取得成功和骄人成绩,成为跨界成功的典型。原联想董事会主席柳传志转战新农业,打造知名水果品牌—“柳桃”;原央视主持人李静进军互联网+化妆品,创立“乐蜂网”;地产大鳄潘石屹的苹果品牌—“潘果”,褚时健的云南冠橙—“储橙”,都是跨界成功的案例。跨界,已成为商界的新常态。

跨界与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理念的应用型人才模式相结合,产生了跨界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方式。跨界课堂的关键在“融”,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文化实现有机融合,形成职教文化。并进一步通过职教文化,完成普通教育的人向具备职业素养的人的转变。跨界课堂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理念、教学境域、教学特征、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等方面与传统课堂迥然不同。具体内容见表1。跨界课堂与国家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模式一致,以“校企合一,工学融合,包岗实践”的理念和实践保证了“产学一体,理实化一,包链生产”的实现,满足和超越了雇主期望。

三、跨界课堂应用型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从传统课堂向跨界课堂转变的关键环节。跨界课堂的课程设置基于两个原则:一是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二是根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

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研究型人才以学科性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依据的是学科。根据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结合教学原理的组成形成学科。依据学科制定课程设置。而应用型人才以专业性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依据的是社会需求。社会职业岗位形成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也必定发生改变。因此,跨界课堂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

跨界课堂以产教融合为基本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即是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具体来说即是在设计专业课程时通过引入企业的具体职业岗位,设计具体工作任务,使课程内容与实际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联系起来。

四、跨界课堂多元化课堂的构建

跨界课堂以打造企业预备队为最终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形成校外的“跨界课堂”,实现了工作任务课程化;通过校企合二为一,形成校内的“跨界课堂”,实现了教学任务工作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学科知识解构,嵌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实现了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跨界课堂还通过对课堂的改革配合课程设置“理实合一”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在校内和校外均设置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课堂。校内课堂以教学任务工作化为基本宗旨,初级课堂以实训室内为主;中级课堂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以真实项目驱动;高级课堂则直接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主。校外课堂以工作任务课程化为基本原则,初级课堂以跟岗实习为主,中级课堂采取顶岗实践的方式,高级课堂则以包岗包项的方式进行。通过校内、校外三级课堂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现了工作环境与校园环境合二为一、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升了学生以“知识、技能、素养”为核心的三维能力。

五、跨界课堂柔性的教与学模式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课程实施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跨界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单向教、被动学,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柔性教与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采取“手把手,放开手,育巧手,手脑并用”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则以“做中学,学中做,学会做,学做合一”为主。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先学后做、学会再做,而是边学边做、學做结合的学习方式。跨界课堂的基本理念是:不是学会了才会做,而是做了才知道什么会什么不会,才知道需要学什么。因此,跨界课堂是让学生边做边学,带着问题和疑惑学。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四字秘诀:旺工淡学。即:企业旺季,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企业;企业淡季,带着体验和反思回到课堂。很明显,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变化的是知识的实现形式,而知识的总量并无丝毫增减变化。

教师首先需要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岗位目标项目化的课程模式,并进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习互助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组形成若干个项目团队。教学方法则采取动态教学的方式,授课方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教学场所设定为教室—实验实训室—实习企业。学生以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为导向,以项目团队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教一学一做一体化,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检查、发现、分析、调整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学生通过模拟的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岗位体会自己与上下左右岗位间的相关性与协作性,树立岗位间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职业责任心,强化职业能力与素养。

六、跨界课堂多维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跨界课堂除了课程设置、课堂构建、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有别于传统课堂,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颠覆了传统课堂。与应用型课程、多元化课堂和柔性化教与学模式相配合,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维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首先将学生分组,形成若干个学习互助小分队。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作业和考核均以学习互助小分队为单位。课程考核采用知识掌握与技能应用相结合、课业抽查与模拟实战相结合、系统规划和综合运用相结合的多维多角度考核体系。教师通过检查、批改学习互助小分队成员共同拟定的学习计划方案、实验实训报告等考查学生的应知应会能力,形成阶段性考核。通过实训项目、工作任务完成进度和完成程度,综合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程度,了解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

跨界课堂通过系统规划和综合运用等方式,建立应知应会两套考核体系,改变了传统课堂单一考核理论掌握程度的传统方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的考核更加全面、客观。

七、结语

跨界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以填鸭式教学为标志的“满堂灌”,而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结合。通过政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校企合一等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合一,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具有一定创造力的知识探索者。跨界课堂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一体化”的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看到并亲自体验了真实的社会和工作环境。通过跨界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参与了工作,在实践中培养了能力,真正成为企业预备队。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实录)[EB/OL].人民网网站.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html.

[2]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OL].新华网网站.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05/c_128775704.htm.

[3]庞曰新.商品学教学的跨界思考[C]. 中国商品学会第十四届学术论坛暨中韩商品科学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年7月(3-7).

作者简介:张丽(1982.12—)女。现就职黄河科技学院。讲师、高级物流师,专职教师,物流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阮彩灵(1985.03)女。現就职黄河科技学院。经济师,专职教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布局。

※基金项目:本文受黄河科技学院“河南省教育厅工商管理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3-13)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