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在眼视光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从眼睛具备“光学”器官和“生物”器官双重属性的交叉学科特性出发,研究“光学”课程运用和实践特性与眼视光医学教育课程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分析其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并分析我校眼视光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交叉学科的整合方式,探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利用交叉学科更好的培养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交叉学科 眼视光学 光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21-02

眼睛既是精密的光学系统,又是生物器官,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对眼睛视觉功能方面的研究,要同时融合现代光学原理和现代眼科学医学技术,因此,产生了眼视光学这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分类上,光学属于工科类学科,而医学属于医学类学科,两者在教育背景、培养模式和就业目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交叉学科,眼视光学是在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我国,温州医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现代视光学,并与我国传统经典眼科学科学整合,创造性地创建了眼视光学高等教育[1]。这种教育模式将视光学建立在大临床医学基础之上,同时又融合了经典的眼科学,目标是培养同时具有光学和视觉科学知识及眼病诊治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综合改善和治疗人们的视觉功能提供了新的途径。眼视光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光学学科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是其区别于传统眼科学的独特之处。本文将以温州医学院的眼视光学教育模式为例,阐述光学学科在眼视光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1 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眼视光医学人才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1.1 “光学”贯穿于专业整理设计和运行

在温州医学院的五年制眼视光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光学”学科一直贯穿于整体的培养计划中。作为相对独立的光学课程—— 《眼科光学基础》,安排在第二学年,该课程结合眼视光学的特点,系统地的学习应用光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几何光学中的基本成像概念,以及一些重要的光学系统知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的工科院校的几何课程相比,具有独特的眼视光特色。比如在光学系统的设计和计算中,着重关注眼睛作为典型光学系统的基本成像特性。该课程即作为相对独立的基础课程,同时作为“桥梁课程”,合理科学地从眼的光学基础跨到眼的专业课程,如《眼科学基础》、《临床视光学》、《眼镜学》、《眼视光器械学》、《隐形眼镜学》等[2]。

除了基础应用光学课程,在后续课程中仍有一些涉及光学知识的专业课程,比如典型的是《眼视光器械学》。该课程主要讲解在眼科和视光医生在工作中常用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工具和仪器。眼视光学涉及的仪器大部分属于基于一定光学原理设计的光学仪器,比如裂隙灯、角膜地形仪、准分子激光器等。通过学习此课程,实际上将先前学习的光学知识在眼科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由此可见,对眼视光专业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科的交叉和融和。交叉学科的设置时我们学校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基本措施和保证。

1.2 “光学”理论与临床思维的结合

在理工科大学,“光学”课程往往被认为是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但本院的眼视光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临床醫师,如何让“光学”在临床中产生直接的贡献?我们利用了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优势,将“光学”后期实践教学落实在医院的两个方面:(1)作为小眼睛,又是复杂而极度精密的光学成像系统,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更多地依赖精密光学设备。我们从光学设备的学习与临床眼疾诊断的结合,让师生直接体验“光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建立光学和生物学融合思维的临床诊治。(2)临床上70%的眼疾都与眼的光学系统出问题有关,如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等,其矫治直接依赖光学设计,如光学镜片、接触镜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光学”在整个眼视光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分为三个阶段(图1):一是独立的基础光学课程,在我院为《眼科光学基础》,该课程以自身的系统知识体系和实践参与教学;二是与光学相关的眼视光专业课程,以《眼科学基础》、《临床视光学》和《眼镜学》等课程为代表,光学与眼科学在这些课程中相互融合、交叉;三是光学在临床和科研过程中的实践和应用,包括眼科临床诊治中的各种光学器械,以及从光学系统的角度进行眼科疾病诊治的思维模式。这三个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又是逐步递进的,独立的光学课程是理论基础和前提,相关的眼视光专业课程是交叉学科的融合,临床和科研是这种学科融合方式的实践和具体应用。

2 交叉学科在培养眼视光医学人才创新能力的成效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一名医生,而要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科研解决问题。这就需要眼视光医生必须具备光学知识,以光学的角度对待眼睛的相关疑难问题。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一直以来重视光学学科在眼科中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视光学科研成果。温州医学院对眼视光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缪天荣教授提出了“对数视力表”[3],以取代传统的小数视力表。对数视力表中,视标按几何级数增加,更加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程度,于1990年正式被确定为国家标准。同时,我们学院在对比敏感度、运动视觉和立体视觉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到人眼的视觉分辨能力、视觉成像质量和一些特殊视觉功能。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到,眼视光学的研究从本质上即是将人眼作为一个光学系统,从而在此基础上的视觉功能扩展。

光学和眼科学的融合,不仅仅是两个学科的知识融合,更本质的是两种学科思维方式的碰撞。光学属于物理学分支,强调理论依据,严谨的推导,可称之为典型的理科思维方式;眼科学属于医学,强调的是医学思维,往往更注重经验和现象,通常采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两者具有显著地差异。眼视光科研人员必须要熟悉和掌握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到融会贯通,才能互相促进。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的学生多次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于2011年取得了特等奖的佳绩,获奖的科技成果为基于弥散斑检测的自动验光仪的研制[4]。这个课题就是从临床医学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研究人眼对弥散斑的分辨原理,以及严谨的光路设计和系统搭建,实现了对人眼视力的自动验光。参加该项目的同学属于眼视光本硕连读专业,他们系统地学习过包括光学课程在内的工学课程,具有扎实的工科背景,因此,在仪器的研发阶段更加得心应手。通过这个典型例子可以看到,光学在培养眼视光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存在的问题与可行的应对措施

以上例子说明,将光学和眼视光相关的医学课程有效整合,是行之有效并富有创新,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证实。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者的交叉不是简单的“加”的关系,而需要“融合”,这就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挑战。眼视光学专业的学生,其更多地将自己定位在医学领域,同时“光学”学习的理工学思维不同于医学思维,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学习思维方式同时在课程中体现,让学生感受艰难。其次,五年的医学教育是一个课程密度极高的训练,“光学”从基础阶段到临床阶段的融合,对课程和教学管理层以及各专业方向的教师又是巨大的挑战,包括贯穿始终的实验教学和临床实验教学。这需要学校从高层设计着手,不断总结经验,从眼睛“光学和生物属性”角度,从观念上突出“光学”学习的重要,从教师队伍的人才配置、资金投入和运行管理中有更多的投入和研究。

4 结语

光学作为眼视光专业的特色学科,在培养眼视光医学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在二十几年的不断探索过程中,一直坚持以眼科学为应用导向,以光学为处理手段,发展出一套将光学和眼科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以及科研方法。两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理科思维和医学思维的融合,使得我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极大促进了眼视光学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香媚,徐正惠,瞿佳.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眼视光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6(4):17-18.

[2]唐全鑫.地方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0(8):47-49.

[3]瞿佳.缪氏对数视力表及5分记录法研究的三十年[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0(1):37-38.

[4]张逸夔,黄胜海,叶慧芳,等.弥散斑验光仪的设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1(2):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