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对医学院校的启示

摘 要:本文意在通过学分制的发展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学分制的含义及实施学分制的意义,同时对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做了一点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

本文的“医学院校”仅指一般普通医学院校,不含综合性大学医学院。

一、学分制的发展历程

(一)发达国家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历史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发展追其根源,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 1779年,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首先把选课制引入了威廉和玛丽学院。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实行课程选修制。1825年,选课制建议被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并在新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随后,一些老牌大学,如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也开始尝试实施选课制。

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cs Eliot)主张实行选修课。1872年,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1894年,哈佛大学规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课程就可获得学位。1909年,洛厄尔继任哈佛大学校长后,采用限定选修制代替自由选课制。到20世纪初,选课制与学分制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大多数的学校还对学生的选修做了种种限制。

英国高等学校是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并行。高校一、二年级实行的学分制又称课程单元制,一个课程单元相当于70节讲授课或150节实验课;三年级实行积点制,规定一年的学习量不得少于20个积点。

法国的大学也实行学分制,获得规定学分是获得学位的先决条件,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自选,所采用的学分制又称等值单元制,即划分的学分数较小,一个学分所含的学时较多。

日本实行的学分制本质上是学年学分制。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帮助下,曾经全盘学习美国的做法,采用全面开放的完全学分制。不久日本发现,全套照搬美国的做法并不适合日本国情,尤其是同日本传统思想和高度的集权政治不适应。所以最终实行了兼收并蓄的学年学分制模式。它规定4—5学时为1学分,四年制大学毕业的标准最低为124学分,学生在不同大学之间听课所获得的学分可以互换,互换学分数为30学分。

(二)我国实行学分制的世纪回眸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从日本或欧美引进了学分制。普遍认为,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1922年颁布的 “新学制”特别强调“谋个性之发展”, 规定大学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此后二十余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其中,教会大学可以说是实行学分制的典型。例如,燕京大学规定,每学期每周上课1小时或实验调查3小时为1学分,学生修满136个学分方能毕业; 1935年,原中央大学的文学院外国文学系四年开设的课程总共为55门,包括必修课21门,占86个学分;选修课34门,占46个学分,且规定,四年内“至少修毕132学分方能毕业”。

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10月8日高教秘字第172号通令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中规定:“本年度,文、法、教育学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每周三小时,一年学完,共六学分,二三年级学生除特殊情况外,暂不修习。”1950年8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中对各课的学分都做了仔细的规定。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直到1978年,学分制再次崭露头角,出现了全国范围内实行学分制的第一次“高潮”。当时,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因此,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分制。

我国实行学分制的第二次“高潮”出现于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它类别的高校。1985年5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此后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三次“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到1986年为止,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达到200余所,大多数重点院校实行了学分制。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四次“高潮”。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开始推行学分制。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已实行了学分制。

二、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的优点与难点

(一)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的优点

实施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有很多优点。而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突出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我国一般医学院校设置学科门类比较单一,主要以医学为主。学年制只有必修课(选修课很少),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培养模式,学生统一的知识结构。学分制以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及个人需要来选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有利于文理渗透,实施素质教育。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开设了大量人文社科课程,有利于加大文理渗透力度,改变医学院校由于学科门类单一而限制学生知识面。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各本科专业学生必须从100余门人文社科、艺术课程中选8门,每门课程9学分,共72学分。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修习学分总量的16.5%的自然科学;北京大学实行通选课程制,以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上海交大开展2学分的音乐艺术教育;一般高校要求本科学生毕业时,除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取得一定的课外学分方能授予学位。

(二)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的难点

1.选修课的开设

实施学分制,要求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一般要求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以上)。我国医学院校设置的学科门类很少,要开出大量的选修课不是容易的事。而开设选修课是学分制的核心,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是真正的学分制。

2. 教学基本条件

医学是经验与实验的科学,实践性很强。医学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实验、实习课与理论课之比一般为1:1.5,且多以小班或分组组成教学单元,对教学基本条件要求高。不仅要求有高比例的座位数,还要求有较多的教室、实验室和临床教学实习医院,以保障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教学设备投入大,更新换代快,办学成本明显高于其它专业。

3.自由选课空间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教育具有总课时量大、课程多、学制长等特点。孙宝志主编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必修课为3400学时,选修课为300学时。加之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逻辑性极强,必修课程的信息量大、时间跨度长,主干课程单科学分多,致使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很小,绝大多数学生只能跟班按照教学计划修读课程。暨南大学医学院实施学分制20多年来,还从未有学生能因成绩突出而提前毕业或因学有余力而修读第二学位。

三、几点思考

(一)是否实行学分制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从学分制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教育受制约于经济,同时又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一种表现。它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宽进严出”、“学制灵活”的趋势相吻合。

是否实行学分制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学分制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的国情(市场经济、多元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等)分不开的。美国实行通识教育,强调个性发展,主张“个人本位”思想。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运作程序上已呈现出程序化、系统化、成熟化的特点。与美国学分制的产生过程相比,我国大多数高校走的是与其自然产生过程相反的道路,即先引进学分制,后发展选课制。先有形式,后具内容。即使在美国,仍有一些世界一流大学采用学年制。如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作为学分制发源地的哈佛大学经历三起三落,在114年之后的1986年,取消了学分制。

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充裕的教学基本条件。要有充裕的图书、教室、实验室。2、有丰富的教师资源,以满足学生选课之需。3、能开出大量的选修课程。同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纷繁庞杂的日常事务变得有条不紊。

一般认为,有两类学校不宜实行学分制:一是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行业针对性强的专科(或高等职业学校)或军事院校。美国的西点军校自始至终实行学年制。二是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较低的学校。

我国与日本差不多,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既有学年限制的特性,又有完全学分制的特征;既保留了学年制计划性强、专业分类严密完整的特性,又吸收了学分制的某些长处,如课程选修。

在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即使同属学年学分制,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一般是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实行学分制,而燕山大学却例外,它实行的是分级学年学分制,即大学一、二年级以基础教育为主,实行学年制,班级固定;三、四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实行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的前期基础课程大致相同,与专业课的相关性及逻辑性很强,一般难以逾越,同班级学生可跟班按教学计划修读,同时学校也可节约资源。

(二)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专业

学分制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在学分制管理条件下,根据自身的条件,人尽其才,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调整自身学习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的条件下,适应学生个体综合素质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以及学生在选择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的多样化自我需求更加突出的新形势,既培养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大批专门人才,又培养综合素质突出的高水平人才。

医学专业的学生因其课业繁重,大多数学生为了应对课业而疲于奔命,难以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注重个性发展,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特别是人文素质相对较低。与综合院校学生相比,其不足突出表现在思想不够活跃,认识事物角度有限,创新意识淡薄,局限了人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专业,对选修课的开设大有裨益,对学生的文理渗透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选择专业的需要。

(三)选课规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学生自由选课的空间很小,实施学分制的医学院校制订的选课规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又要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以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1.修读课程可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课三个部分。之所以设立限选课,主要是因为医学教育课程多、而专业知识结构的搭建又必须要修读的缘故。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医学院校可以在任选课上多下工夫,设立大量的全校各专业均适用的通选课程,增大学生的选修空间。

2.实行长短学期制。利用短学期开出先修班和重修班,以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