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开展职业体能教学探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分析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开展职业体能教学面临的问题,阐述开展职业体能教学的目标,提出开展职业体能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 体育课程 职业体能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83-02

时代的发展,要求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必须进行改革。2006年9月6日,卫生部发布的《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的要求。医学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职业性强的人才,因此,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应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体现其特殊性(职业性)特点。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应以“准职业人”未来现实所需考虑,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增设学生职业体能方面的课程内容。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开展职业体能教学面临的问题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增加与职业性相应的教学内容,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第一,无统编教材,大多为校本教材。当前高职体育教学没有体育教学大纲,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前仍在参照本科院校的基础上修改中职的教学大纲,因此对体育教材的选用上由于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高职体育统编教材,各医学类高职院校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校本教材或自选教材。

第二,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减少体育课程的学时数。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规定:“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20学时(二年制与3+2,5年一贯制高职段不少于68学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授课时数减半,由原来的两年制体育课减少到一年制(有的学校甚至减到一个学期),无法完成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程对人才培养“五个领域”目标的要求。

第三,缺乏职业体育课程专业教师,不能满足职业性课程教学。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培养从事未来职业岗位工作的“准职业人”具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岗位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动作技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和社会适应能力储备服务,这正是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赋予了医学类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课程模式改革新的使命。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教师,开设的一些运动保健、运动康复、保健按摩等课程,都是请本校基础系的医学专业教师授课,任课教师缺乏对职业体育课程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职业体育课程专业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第四,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医学类高职体育教学进行职业体能教学对于体育场馆、设施设备、运动器材等条件要求较高,目前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尚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对体育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有待加强。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开展职业体能教学的目标

(一)以培养“准职业人”为发展目标。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仅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而且还要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职业性)、实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出具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以所学专业为例)的“准职业人”具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岗位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动作技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和社会适应能力储备服务为发展目标。

(二)以预防“职业病”为主要目的。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为了追求高效率,完成工作量,创造高利润,会经常加大劳动者的工作强度,作为“准职业人”的学生所学的专业都是与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紧密联系的行业(或岗位),劳动者经过长时间的工作,身体局部或全身会出现生理机能疲劳,以致产生诸如腰痛、坐骨神经痛等“职业病”,影响到自身健康。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体能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对专业方向发展可能对“准职业人”未来从事岗位出现的“职业病”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如运动保健、运动康复、保健按摩等,使学生了解工作疲劳状态下积极性休息的基本保健按摩技术与应急状态下的急救常识。

(三)以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为根本宗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除突出体育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外,还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一是应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对学校工作的要求;二是应积极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使学生体质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及格以上;三是坚持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运动”,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四是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一二项喜爱的运动项目及教会他们处理运动损伤急救知识,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以便使“准职业人”在定岗实习或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自觉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三、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开展职业体能教学的建议

第一,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具有医学类高职体育特色。医学类高职院校一般开设的专业有护理、临床、中药、检验、管理、基础等6大学科类30多个专业方向。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班实验,突出医学类高职体育特色,然后逐步推广。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结合专业学科特点,严格制定专业体能教学的教学目标,选定适合的教材,结合本校专业制定教学大纲,结合职业体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能课考评体系。

第二,职业体能教学训练内容应注重专业与医学类职业体能内容相结合,如表1所示。

按照“准职业人”未来从事第一职业方向划分,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是在医院、社区卫生所、救助站、卫生检疫、卫生管理、疾病防控中心等单位(部门)工作,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由于工作方式各有不同,对体能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开展职业体能训练时需要对职业工作的具体特点进行选择,现职业工作的身体姿势、工作种类、“准”职业种类以及职业体能的任务分别进行阐述。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身体姿势训练:医学类专业属于综合型,工作特征为无固定身体姿势,对体能的特殊要求主要有具有充沛的体力以适应连续工作的要求,对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长时间工作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疲劳多为全身性的。因此,在体能训练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段为:一是定位运动,主要进行上肢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方面的训练。二是活动性练习,主要进行俯卧撑、仰卧举腿、游泳、健身运动、定向越野方面的练习。

按照“准”职业进行的职业体能训练内容:对体能的特殊需求主要有一般耐力、腰背肌力量、下肢力量、协调素质。体能训练的主要手段有各种跑跳练习,各种跳绳,各种距离定时定速跑,各种负重练习,仰卧起坐,俯卧挺身,小球类运动。

按医学类职业工种进行职业体能训练:一是体能的特殊需求:开设体育运动的一般医务、救护知识。二是体能训练的主要手段:体育活动中的医务监督、运动按摩、运动损伤与急救。

第三,根据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和教学周期安排,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设置模式,在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条件下职业体能课程建设将成为可能,可操作性更强。一是“2+1”模式:即在大一开展的必修课进行基础课教学(含第一、第二学期),到大二的时候进行选修课教学。二是“1+1”模式: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教学,大一下学期进行选修课教学。三是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以俱乐部形式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模式。四是网络平台模式:主要针对定岗实习期间,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体育教学监督,等到学生定岗实习结束返校后再进行补考的一种模式。医学类高职院校应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师资条件、生源特点、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等,选择或确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着重实施职业体能教学,使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真正地走向正规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翁惠根.职业实用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黄晨曦.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6)

[3]须晓东.论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安徽体育科技,2005(3)

[4]周文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10(3)

[5]李霞.以“职业体能”为主导的高职护生形体课程的构建[J].宜春学院学报,2011(4)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