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的变迁与医学发展

【摘要】人类思维自诞生起就不断发展,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背景,也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医由最初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逐渐发展为后期的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思维方式;医学;差异性

思维方式指的是人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一、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指出:“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的条件中生长起来,它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类思维自诞生起就不断发展,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中科学发展的程度变化而更替。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历程中,思维方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科学化的过程。

1、原始拟人化的思维方式

原始社会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的思维不够开化,此时人类只具有最低级原始的拟人化思维模式,这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拟人化思维方式与现代意义上的思维方式相差甚远,它是理性思维方式的萌芽阶段。

2、朴素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称为古代社会。古代社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形成了古代思维方式。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联系和发展的朴素整体性的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推动自然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在近代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基础上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对事物进行解剖分析。但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必然会被新的思维方式所代替。

4、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康德等前人成果基础上,适应历史时代的要求,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以此为依据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二、不同思维方式作用下中医与西医的发展

医学的产生及发展不仅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也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思维方式引导科学向着不同方向发展,科学又推动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所以在中西方不同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及西医学。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医学(经验医学)、近代医学(实验医学)及现代医学(整体医学)三阶段。中医学与西医学在最初起步时是大致相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中醫学与西医学逐渐分道扬镳,各成一体系,二者之间的差距也愈来愈大。

1、原始拟人化的思维方式作用下的医学起步

人类文明出现的最初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生老病死的现象无法找出合理的解释。这个时期的人们将人类的健康、疾病、死亡都看做是受神灵支配的,人对此无能为力,健康是神灵的赐予,疾病与死亡是神灵的惩罚,只有通过对神灵的祈求才能实现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一历史时期医疗活动由神职和巫卜人员兼任,并没有独立的医学行业。

2、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作用下的医学发展

两千多年前,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在古代中国,人们将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用以解释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和疾病发生的实质及规律。中医认识到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并将这种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用以分析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变化、实质和规律;它还强调不仅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环境也应是统一联系的;另外,中医主张疾病处于永恒变化发展过程中。同期,在西方国家,“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根据当时西方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四元素形成万物学说解释生命,四元素与四体液的不同配合构成人不同的气质,体液的不平衡会引发疾病,治疗就是调整体液。此时的西医学开始运用整体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认为人体的各部分疾病互为因果,应整体的看待人体的生理过程,同时认识到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预防的概念。

这一时期的西医学理论与中医学理论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四元素学说较五行学说相对落后,四元素学说不具有相对稳定的机制,所以无法应对理论、技术革新对其的冲击,随后被实验医学所取代。

3、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下的医学发展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理性,反对神圣,这种观点曾大力推进了西医学的发展。当时的人们重视观察与实验,解剖、生理、病理学相继出现,古代西医学逐渐土崩瓦解,西医学由经验医学过渡到了实验医学。但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现象,这种观点形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式,甚至一直影响至今天的西医学。

自秦汉时期起,中医学就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始终按着自身规律缓慢发展,未发生任何质的变革。

4、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下的医学发展

自然辩证法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缺陷,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全面、运动、联系的看问题,对西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在对人体的研究上层次愈发划分详细,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转向实质的认识;学科的分化也愈发精细,大批学科相继成立;医学内部学科之间,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开始愈来愈紧密,逐渐出现了两学科交叉甚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人们更逐渐意识到不应仅从生物学角度来治疗疾病,应看到疾病与环境、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美国医学家G.L.恩格尔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弥补了过去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解决疾病问题的缺陷。

这一时期,中医长久以来貌似停滞不前的状况让很多人对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提出质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对其发展的影响。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集权封建的统治方式造成信息闭塞,交流不便,中华民族的思维多为单向、定向思维,缺乏创造性,另外,中国传统汉字的复杂性加大了思想文化交流的难度。长期封建统治下人们形成了自给自足,易于满足,不愿冒险的传统观念阻碍了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三、中医学与西医学思维方式比较

中医学产生的基础是经验医学,医学模式为自然医学模式,通过观察、领悟及取类比象对阴阳五行、藏经气血、四诊八纲、经络进行研究,注重天人、形神合一。西医学源于西方实验医学,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通过实验分析法对解剖、生理、病理、诊疗技术等进行研究,注重局部与微观。两者本质的差异在于,中医是形象思维方式,西医为逻辑思维方式。

四、结语

人类思维自诞生起就不断发展,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思维方式有着明显不同,对医学在中西方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医由最初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逐渐发展为后期的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文寿山. 思维方式纵横谈[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2] 肖小芹. 从思维方式看中西医的差异[J]. 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3):2-4.

[3] 贾英民. 从中西医思维方式比较看未来中医学的发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3).

[4] 李 恩. 哲学与医学发展[J]. 疑难病杂志, 2007(6): 382-383.

【作者简介】

张菁(1987—),女,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