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門针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多学科融合课程,为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采取精拣教材、采用系统为中心,疾病为导入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法等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 教学改革 整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6(a)-0139-02

Abstract:Basic medicine conspectus i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course for non-medical major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schoo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we take picked textbooks, use the system as the center, the disease as the imported teaching mode, change the assessment approach and establish a new integrated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Basic medicine conspectus; Teaching reform; Integrated course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满足这一需求,许多医学院校相继开设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医药营销等医学相关专业,招收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1]。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虽然不直接从事临床诊治工作,但在工作中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要求。

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相关的医学课程。但是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发展需要,面对浩瀚的医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易出现与临床脱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够等问题[2]。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重点推荐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3],首先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率先进行教学改革,现就该课程教学特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简略谈一下自己的浅知拙见。

1 明确课程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明晰: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的综合性很强的医学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的组成、代谢、功能和在病理状态下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学科,一般包含: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这五门课程。而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在整个课程中更是担任着最为基础的“引路人”角色,让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获取所必需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的知识相当繁杂,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很多,但是又囿于课时的限制,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的“消化不良”、“张冠李戴”等问题。问题的日积月累,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倦怠的心理,对后期的课程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2 分析学生情况

除了对课程进行具体的分析,我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学习情况也进行了一定的总结,并发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多为不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的大一新生,学生面临的不仅是包含五门课程的基础医学概论课,还有其他课程,此时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不仅如此,大一新生还面临着全新的环境,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模式等这些应激因素。

3 采取相应措施

因此,授课教师在明确了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⑴选择合适的教材。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再选择、优化和融合,减少各学科知识的无意义重复。全国各个出版社关于基础医学概论的教材不胜繁杂,各有特色,但是如何选择适合所授课学生情况的教材却是一个需要认真考量的过程。在开学之前,我们组织相关授课教师进行系统性的教材梳理,仔细阅读教材的内容,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最终选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刘黎青老师主编的第一版《基础医学概论》。该书遵循医学规律,教学内容精炼,论述严谨,并且插图精美,图文并茂。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该书具有三大模块,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可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同需求的教学应用,并且适当介绍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学生开拓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不仅如此,本书还配套数字化教材,可以满足学生课前及课后学习的需要,弥补了有限的课堂教学的不足[4]。在选取合适教材的前提下,授课教师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一次优化和融合。例如作为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我们认为部分胚胎学的内容较难,专业性很强,并不适合这些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深入学习,实际上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作一定的删减和简化。

⑵以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导入的课堂教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课程模式分为“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整合课程”和“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3 种。医学整合课程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医科院校的医学课程体系中成为教学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但是面对基础医学概论这门全新的学科,这类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容易出现知识之间的分裂、基础与临床的脱节,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更不符合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5]。为接轨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医学科学自身的快速发展,医学整合课程已成为我国医科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重点推荐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成为整合课程模式的典型代表[3],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记忆,而且能实现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解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穿插组织胚胎学的内容,从大体结构到微观组织,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例如在消化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先进行消化系统的解剖学教学,紧接着加入组织学的内容,讲完消化管,再让学生探究消化管的组织结构。在“系统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还针对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内容,采用疾病为导入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运动系统骨学总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骨折后为什么会产生剧痛?骨折的修复主要依靠什么结构?”并且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寻答案。通过这些临床问题的引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仅在理论教学中需要做调整,在实验教学中也要体现这一原则。

⑶改革考核方案。选择知识应用为导向的考核方式。作为教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课程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甚至可以说考核形式导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方式。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考核形式较单一,通常是以一张试卷定结果。并且试卷的题型也是多年不变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题型。这种考核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考核学生知识掌握及应用的程度。助长了学生应试思维的形成,降低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对考核形式做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传统的试卷题型,以病例分析为主导,要求学生应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去解答实际的临床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考核设计的临床问题一定要结合所授课学生的专业,适应其日后工作的需要。避免出现考核题目过难,医学专业程度过深与所学专业不配套等问题。

4 改进与展望

在进行了这些调整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習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往“课上轻松,考前负重”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较以往明显提高,老师也不再是机械的“满堂灌”式教育。从最后的考核结果来看,学生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临床病例中。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课程多方位的调整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初期也出现了不太适应的现象,这和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积累都有一定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进行个别关注,给予其时间和耐心,指引学生步入学习的正轨。

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注意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和想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师所做的一切调整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因此,可以在期中、期末收集学生的反馈,以此更好的指导后期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皓云,王孝文,陈燕春,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5,24(3):288-290.

[2]珍珠,杨云滨,施建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71- 73.

[3]刘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现状与思考[J]. 医学与社会,2015(6):369-370.

[4]刘黎青.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5]李晓琳,蔡志平,蒋剑英,等. 基础医学概论整合的教学实践[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6,6(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