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血可查精神分裂症

目前,诊断早期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主要是使用脑功能成像等一系列复杂手段检测大脑是否出现病变。而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在新一期《自然·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9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3名健康人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血液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指标上升可作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生物指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是在体内诱导新血管生成,同时帮助大脑适应变化,避免脑细胞损伤。科学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指标上升与人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萎缩有很大关联,后者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病变的一个重要表现。研究成果表明,血液测试可作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简单方法,比大脑成像的成本低很多。

科学家还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指标上升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增多会同时出现。由于“白细胞介素-6”会引起大脑炎症,所以科学家推测,至少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因是脑炎。如果这一推断准确,那么治疗这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可以结合使用治疗脑炎的方法。(来源:新华网2015年7月20日)

揭开重度抑郁症之谜

7月16日,由华大基因、牛津大学、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和中国50多家医院组成的国际联盟发现了两个与重度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变异,该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重度抑郁症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形式,是造成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该病为遗传分析带来了重大挑战。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对5303位女性重度抑郁症患者和5337位健康对照组进行低覆盖全基因组测序。他们在第十号染色体上发现两个与重度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变异,一个接近SIRT1基因,一个位于LHPP基因的内含子上。据了解,SIRT1基因与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有关,因此该研究揭示出线粒体可能与重度抑郁症相关。(来源:华大基因研究院网站2015年7月16日)

“脑控汽车”在南开大学开跑

7月15日,南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段峰副教授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场实验。实验员头戴装有16个采集点的脑电信号采集设备,通过脑电信号对一辆装有计算机处理系统、车载电控单元等装置的汽车进行“发号施令”,汽车在人脑的操控下能够准确执行启动、直线前进、直线倒车、刹车、车门上锁或解锁等规定指令。

这项研究通过脑电设备,捕捉人在集中注意力时产生的脑电信号,利用脑电信号识别系统分析人的驱车意图并向汽车发送操控指令,以此实现人脑控制汽车的目的。段峰研究团队成功研发“脑控汽车”,在国内首次实现人脑驱车及脑电信号与汽车系统的“连结”,有望彻底改变“手”“脚”并用的驾车模式。

段峰称,“脑控汽车”可以利用人脑进行汽车操控并低速行驶,但离真正投入生产使用还需要一定时间;“脑控汽车”的脑控技术部分已经实现,但汽车的电动系统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造,这将更好地增强“脑控汽车”的安全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程度。(来源:新华网2015年7月15日)

世界首个Hp“胃病疫苗”问世

近日,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了第三军医大学邹全明等完成的口服幽门螺杆菌(Hp)疫苗3期临床研究成果。

幽门螺杆菌是胃病的最主要致病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确定为胃癌第Ⅰ级致癌因子。我国Hp感染率大于53%,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超过2亿。研究人员通过对4464例6~15岁儿童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明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该疫苗能有效降低由该菌感染引起的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发病率,既能从源头上控制其传播与感染,又能大幅减少防治费用。它的成功研制,是人类向着预防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癌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着眼预防Hp感染性疾病的原创疫苗研究,邹全明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分子内佐剂亚单位粘膜疫苗”设计原理及其关键技术,为黏膜感染病原体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的Hp疫苗,该疫苗已于2009年获批国家1.1类新药证书。(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