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教育产业化

摘 要: 现代社会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靠教育培养。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教育投资不足是当前一种客观现实。本文理性地审视教育投资不足的表现和所造成的深层次社会影响,提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产业化新思路,思考可能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中国教育 投资不足 教育产业化

二十一世纪,一个以经济、科技为主要竞争内容的时代正向我们发出挑战。赢得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什么?是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经济就谈不上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简单的道理,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证实,也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有四根支柱支撑着教育事业的大厦。这四根支柱是:社会舆论的支持,完善的教育立法,充裕的教育经费,繁荣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们认为,这四根支柱的“硬件”,是教育经费。针对教育经费不足,中国政府尝试了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但是,在中国GDP高速增长的今天,教育不公平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产业化成为热门议题。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

(一)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政支出,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教育体系。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远远低于世界和亚洲的平均水平。(1)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在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像埃及这样的国家,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2)应该承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投入总体上看,呈递增趋势。但是,由于原有教育投入起点很低,历史欠账太多,教育经费所增加的“杯水”,无力解决教育问题的“车薪”。因此,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最棘手、最普遍的是教育经费问题。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都是制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显然只靠财政支撑的教育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教育产业化的必然性。

(二)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初等教育相对萎缩。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显然高于初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从社会效益看,我国的教育投资结构是不合理的。

(三)财政预算体制影响教育发展

我国的义务教育在财政支付方面实际上由地方政府负担。但国家并没有真正的财税政策支持,以增强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教育上的财政投入在使用中常被挪用和挤占,使得投资到教育行业的资金少之又少。

学术界对于教育产业化的定义很多,一般地说,“教育产业化泛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九十年代中期,就有人提出教育可以产业化的论调,引起不少人的讨论。以高等教育为例,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高达50%。1998年,一批经济学家建议高校扩招并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和居民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教育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产业化快速发展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学校采取企业的经营理念,教育效率得以提高,教育市场和教育的选择性开始出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是,教育的产业化混淆了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因为市场的介入而削弱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感,片面强调教育的市场化而忽视教育的公益性,过于注重教育的效率而忽视教育的公平性。

二、教育产业化的经济社会原因分析

(一)经济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教育水平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要想有效发展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其根本途径是走产业化道路,但需要提高教育服务质量,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经营管理教育资源,使学校不断自动调整内部结构,按市场的方式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主办学的道路。居民储蓄的主要支出之一是教育支出,有规律地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势必使教育消费的潜力得到很好释放,扩大内需,促进服务行业、图书出版印刷业、信息技术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拉动GDP增长。

(二)社会体制原因分析

由于每个人所拥有的天赋、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不同,良好的教育能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给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社会地位,因而刺激了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我国社会阶层划分相对稳定,人们通过教育以外的其他途径改变现有的层级划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高质量的教育是一把打开高级阶层的钥匙,这种情况在中低经济收入家庭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教育产业化的利与弊

(一)教育产业化带的好处

1.可以一定程度地解决教育需求

社会和家庭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拓展空间。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我国持续发展的大局,教育的巨大需求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广阔市场。

2.具有丰富的社会、经济效益

教育“产业化”可以扩大内需,引导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可引导广大居民把储蓄转化为教育,从而扩大内需,使教育由一种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变国家投资的传统格局为民间多元投资教育的新格局。教育产业化还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

3.可以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难题

教育产业化是可以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途径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办学模式单一、教育机构冗员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办学体制僵化、存在严重的浪费状况。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市场这无形的手整合教育资源,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难题。

(二)教育产业化的弊端

1.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教育服务是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由于教育是具有巨大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就不应当完全市场化运作,因此不能完全产业化。

2.学费仅仅是一种成本补偿

高等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有较好的预期收益。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受益方应当成为教育成本的分担者。客观上讲,应该向受益者学生征收更高比例的学费,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3.教育产业化过于强调经济层面

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只注意到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没有注意教育同时具有政治、科技、文化、美学、伦理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将经济价值视为教育的全部价值,是完全错误的。学校不是银行、企业,不应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规则完全移植到教育中。如果教育完全市场化,学校完全企业化,那么利润将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育人将不作为学校追求的目标。

四、教育产业化的走向

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因而足额的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和先决条件。一直以来,教育投资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完全靠财政的单一拨款,政府对学校的“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这样一种局面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不能让各方面都满意。

我国教育产业化似乎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否定了教育产业化,可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质量下降、高收费乱收费、教育不平等、教育腐败等教育问题仍然没有消失。这说明那些引起人们不满的问题并不是必然和教育产业化相关联。我们要抛开对教育产业化的误解,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业,要分清哪些方面可以产业化而促进消费(像诸如各类培训机构、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义务教育和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必须由国家来办,不能产业化。这两方面不能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方面强了,另一方面不能弱下去,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产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人事司编写.比较中小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版:245.

[2]邓小平文选(第2巻).人民出版社,199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