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教育捐赠水平提升探究

摘 要 教育捐赠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经费来源之一,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受教育捐赠情况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容乐观。从社会责任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渗透教育捐赠和社会责任教育,在社会中大力宣扬教育捐赠者的社会责任行为等方式提高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教育捐赠水平的提高;受捐赠学校通过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进一步保障教育捐赠的可持续发展,对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责任 教育 捐赠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企业和其他组织是否该承担社会责任”进行着激烈的讨论,却对个人和教育中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探究有所忽视。学校需要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随着初等教育全面纳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的资金需求剧增,仅靠政府财政拨款不能全面满足,而教育捐赠是解决学校教育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

2社会责任与教育捐赠

2.1社会责任的本质

在学术界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成果,对社会责任的本质有较多不同的看法。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尔奇·卡罗尔将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次: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慈善责任。有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体系中的主要因素是道德责任;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慈善责任。美国著名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及南希·李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一种自我承担,通过“自愿”的商业行为及“自愿”地奉献本身资源去改善社区的福祉。从各位学者对社会责任的解读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或机构,对自身的社会责任都要做到“自愿”承担和奉献。这种所谓的“自愿”,完全是一种超越了法律约束、道德要求以及公众期望,自觉地承担责任和义务,奉献自己的资源的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自愿性”是社会责任的一种本质属性。

2.2教育捐赠的概念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捐赠就是指个人、团体组织或企业将自己的财产或所有物享有权转让给其它个人或者团体组织的社会行为。这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现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非交易性、公益性等特点,可以提升捐赠者的社会名誉度和社会地位,受捐赠者有权对捐赠财产或物品行使管理权和使用权。借鉴捐赠的定义,教育捐赠则可以界定为:捐赠者自愿并无偿地将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及物资等的所有权赠予或转让给教育机构的行为。

3教育捐赠的社会责任行为分析

社会责任行为的表现一般是企业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为。从社会运行的客观角度来看,教育捐赠社会责任行为是通过无偿地对教育事业捐助资金、物资等方式进行的。

教育捐赠的社会责任行为是提升教育捐赠水平的重要源泉,是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体现了教育捐赠者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对教育机构捐赠钱财和物资等助力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好的教育也反过来为捐赠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互利共赢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

学校作为育人活动的重要主体,必须考虑自身的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教育捐赠水平的高低与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成正比关系。在原有办学经费的基础上,若教育捐赠的水平得到提升,可一定程度改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组织教师积极外出培训、学习和交流等使教师获得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进而提高师资水平;通过选拔“交换生”赴他校交流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育人水平;通过更新管理理念、改良管理模式、改善管理方法等提高教育的管理水平。总之,教育捐赠的社会责任行为既可以为教育机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培养优秀人才,又能提升教育机构的办学竞争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基于社会责任视角提升教育捐赠水平的战略

4.1科学渗透教育捐赠和社会责任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基础功能之一便是引导受教育者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教育捐赠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教育捐赠的意识。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捐赠意识,进而提升我国教育捐赠的整体水平,就要努力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家庭中重视教育捐赠和社会责任教育。

第一,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应将教育捐赠的社会责任教育渗透到教育课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教育捐赠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传承教育捐赠行为。在优秀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捐赠文化熏陶中,让受教育者学会感恩,在学成以后勿忘母校对其的全力栽培以及学校教育对自己的重大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感恩母校,回馈母校,自觉地为母校今后的发展承担责任与义务,自愿奉献自身的物质或精神资源,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捐赠体系。

第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社会责任教育。家长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孩子最亲近的老师,相比学校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早,家庭教育也更具有针对性,能更好地对孩子因材施教,实施个别教育。因此,在家庭中,家长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积极地引导,培養孩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榜样,对孩子给予正面影响。

4.2大力宣扬教育捐赠者的社会责任行为

当前,大众对社会责任和教育捐赠的理解不够全面,普遍认为教育捐赠是成功企业家或者社会团体的事情,与平民百姓并无紧密联系。国民教育捐赠意识的淡薄一方面源于接受相关教育的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也跟宣传不足、缺乏舆论支持有很大关系。因此,除了通过家庭和各类教育机构对民众进行教育捐赠和社会责任的普及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社会对教育捐赠者的社会责任行为,尤其是个体的教育捐赠行为进行大力宣扬,营造利于教育捐赠进行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将教育捐赠的团体和个人树立为榜样,加强对其社会责任行为的广泛宣传,不但肯定了其捐赠行为的价值,还可以呼吁其他公众积极参与到教育捐赠的实践中来,有利于提升教育捐赠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认知度,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教育捐赠,进而共同宣扬和践行教育捐赠的社会责任行为。

首先,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杂志等传统媒体宣传教育捐赠的理念和先進事迹。宣传的形式涵盖新闻、故事、公益广告、纪录片等;宣传的范围可以从家庭扩大到社区的公共场所,包括商场、影院的大屏幕以及公共汽车的车载电视等。

其次,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新媒体广泛传播。如今,社交平台和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席卷全球,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也使人们能够便捷、迅速地接受海量信息,公众也可以充分利用博客、微博、朋友圈、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传播“正能量”。

再次,邀请教育捐赠者与大众深入交流。通过开展演讲、讲座、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让广大民众与教育捐赠者面对面交流,可以直接地了解当事人教育捐赠行为的历程,在印证宣传的同时也让教育捐赠的事实更生动而有感染力。

4.3受捐赠学校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受捐赠的学校,一方面作为育人组织,要履行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等;另一方面,作为社会责任构成要素之一的责任客体,更要承担作为教育捐赠对象的责任,主要表现在对捐赠资金和物资的合理、公开使用上。

学校合理使用捐赠资金是缓解学校资金短缺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教育捐赠资金使用不合理、使用过程不够透明等问题,这也让部分潜在的教育捐赠者心存疑虑,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公众对教育捐赠的积极性。因此,接受捐赠的学校有责任和义务遵循公开透明、勤俭节约、高效合理、预防腐败的原则,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对捐赠的经费进行妥善的管理和使用,既要用之有理,又要用之所需。让捐赠者看到自己捐赠的物资及资金的详细用途及其使用过程,不但能增强捐赠者对受捐助学校的捐赠信心,还能不断激发捐赠者的捐助热情。

5结语

从提高国民社会责任意识的角度出发,鼓励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对教育事业进行捐赠,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育资金短缺问题,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能为捐赠者带来较高的社会名誉和地位,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 仲里,张福生.社会责任读本[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5.

[2] 刁宇凡,周立军.社会责任标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0.

[3] 吕旭峰.我国教育捐赠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7-9.

[4] 刘丽娜.我国教育捐赠政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