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9年,习近平同志来内蒙古考察工作时,曾提出“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2014年1月,习总书记再次来内蒙古考察时重提“守望相助”的希望。“守望相助”既表达了他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无比信任和寄予的厚望,又包含了党在民族工作方面丰富的思想,不仅对内蒙古民族工作具有特殊指导意义,而且对指导全党民族工作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深入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

一、深刻理解“守望相助”的丰富内涵

“守望相助”在汉语中的含义是: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看守瞭望,遇敌互相援助。习近平总书记对“守望相助”这个成语赋予了更加深刻而广泛的思想内容。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一)守望相助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国民族工作主题的新诠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即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进步,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民族关系上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即把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是实现上述目的的保障、途径和手段,二者是目的和途径的辩证统一。“就是要拧成一股绳,守好家门;就是要登高望远,跳出内蒙古,拥有世界眼光;就是要求团结、谋发展,共同创造各族人民美好生活。”这要求内蒙古在发展中一定要处理好团结稳定、改革开放、发展繁荣三者的关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目的,改革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动力,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稳定是繁荣发展的保障。

(二)强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对内蒙古来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各族干部群众都要明白,没有民族团结,整天乱哄哄的,哪一个民族也过不上好日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少数民族界委员分组讨论时指出,要不断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各民族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帮助的关系,强调了各民族权利、责任和义务的有机统一,更强调了各民族互相帮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动性,是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内容的发展,对指导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民族团结大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只有民族关系和谐、社会稳定有序,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内蒙古“模范自治区这块金字招牌不仅不能丢,而且应当更加熠熠生辉”,要坚持维护和发扬好内蒙古民族团结大局和优良传统,打造好民族团结这道亮丽风景线。

(三)强调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长期以来民族团结工作做得是好的”,“要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精心做好民族工作”。这是基于我国现实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注入了新内涵。

“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就是把各民族群众当亲人,为各族群众做好事,一切为了各族群众,一切依靠各族群众,就是要牢固树立“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工作理念。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倾听各族群众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回应他们的关切,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切实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排忧解难。就是要把各族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做好内蒙古的民族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的发展,也关系到全国的团结稳定发展。习总书记向广大干部提出“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要求,不仅强调提高思想认识,更强调重视行动,狠抓落实,充分反映了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精心做好民族工作”不仅是认识与行动的统一,还是思想方法和能力水平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民族工作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自觉地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去谋划,深入思考做好民族工作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当前,制约我国民族工作水平提高的因素还很多,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也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主要矛盾。

二、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这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民族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的时期,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但民族问题依然复杂。各民族的共同因素虽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仍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民族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特别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剧烈变动、价值体系重大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公共需求急剧增长等因素致使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更多压力,民族工作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形象地描述:民族工作“进城、下海、入世、上网、升级”了。民族工作“进城”了,就是工作重点从边疆和农村牧区延伸到城市和东部地区,民族问题都市化了;民族工作“下海”了,就是体制环境从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民族问题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民族工作“入世”了,就是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密切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国际因素对国内民族关系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民族工作“上网”了,就是作为改变世界信息交流方式的互联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网络世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大,并产生双向效应;民族工作“升级”了,就是各族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各种诉求的层次提升了。由此可见,客观形势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民族工作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各族人民幸福安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各民族发展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遇到体制和机制下的转型困境和利益失衡。同时,随着民族地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族群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交往交流。这必然引起各民族因经济权益和政治诉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一些矛盾纠纷。此外,由于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固有特点和差异仍然存在,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由此引发的民族矛盾会以多种方式反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在不同程度和范围会有所增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精心做好民族工作”,这是由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所决定的。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处于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际敌对势力日益把民族分裂主义当作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棋子,利用所谓“民族”和“宗教”问题加紧实施西化分化。以民族宗教为突破口,诋毁我国的民族政策,制造民族矛盾。因此,为了与国内外敌对势力作强有力的斗争,必须精心做好我区的民族工作,筑牢各族人民反分裂、反渗透的钢铁长城。这不仅对我区的科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巩固和发展内蒙古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主要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民族交往中,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间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携手并进的联合与合作关系。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具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一)内蒙古具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回顾历史,民族和平友好相处的范例不胜枚举。如千古传诵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为中国和亲史书写下了最为亮丽的篇章。波澜壮阔的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历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如谱写了蒙汉友好一段佳话的隆庆和议,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证明,在内蒙古高原这个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虽然纷繁复杂,但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从内蒙古自治区创建史来看,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患难与共,共同对敌,同谋解放大业,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标志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熟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道路的开辟。在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过程中,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各族儿女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使民族间建立了新的信任,进而改善了区域内各民族的关系,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年代,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团结奋斗。在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并实施“三不、两利”、“稳、长、宽”政策,使自治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内蒙古各族人民不仅用自己生产的粮油等物资支援国内其它困难地区,还积极支持国家发展国防军工事业;内蒙古大草原还用无私的爱主动接纳了南方地区的3000余名孤儿。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发展的每一步、每项重大事件中,都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芒。60多年来,内蒙古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保持着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成为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重要屏障。

(二)内蒙古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动摇。继续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动摇,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乌兰夫在内蒙古开展革命时期和主持内蒙古自治区工作时期,就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不仅各级党校、高校,各种媒体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而且乌兰夫本人也亲自对各级干部和宗教界人士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内蒙古已经形成了学校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的传统和制度,并形成了适应不同对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宣传教育的队伍,坚持做到宣传教育不留死角。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着力点落到基层,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社会风尚,让各族干部群众明白,切实履行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近年来,自治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经验交流会,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30周年座谈会,出台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评选表彰办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命名管理办法,营造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今后将继续把握主题、突出重点、拓展空间,加大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力度,按照“规划一批、试点一批、提升一批、推广一批”的工作思路,力争在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时建成100个自治区级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三)防范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警惕一切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性问题,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内蒙古自治区长期保持着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反分裂、反颠覆、反渗透的前沿。同时,内蒙古同全国一样,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不良情绪和心态增多,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任务艰巨。要严密防范各种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发生,依法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高度警惕一切影响民族团结的苗头性问题。要依法严厉打击极少数别有用心,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骨干分子以及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要进行坚决有力的打击,决不手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予以制止和举报。对于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收集、提供、制作、发布或者传播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信息,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分裂的个人或组织,相关部门应依据法律进行严厉查处和坚决打击。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既包括民族团结的风景线,也包括经济繁荣的风景线、边疆安宁的风景线、文化繁荣的风景线、生态文明的风景线、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风景线。为构建这一美景,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不动摇。没有内蒙古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和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没有内蒙古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就不可能有内蒙古民族团结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康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