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再平衡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建议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对应着长期且显著的世界经济失衡,G20匹兹堡峰会因此指明了克服危机的方向,即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不断采取经济援助措施和结构改革政策以求尽快度过危机,然而援助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和结构改革的时滞性决定了危机将会延续多年,全球经济再平衡也将在波折中前行。这意味着全球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变革步伐仍将继续,全球产业链布局将在南北国家间调整(如增量产能布局在北美的比重将提高),全球市场扩张将出现北慢南快局面,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正蓄势待发。在此背景下,我国产业发展的FDI(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作用、本土企业内生动力、国外企业竞争压力等方面都将发生显著变化,新的机遇与挑战不容忽视。
   一、再平衡对我国基础产业①安全的影响
   失衡调整对我国基础产业安全带来了一些有利因素:受融资成本上升影响,外资扩张步伐暂且有所放缓,内资企业对产业控制力有所加强;产业竞争力在国际技术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因素作用下持续提升;同时,外贸依存度不高、外需低迷冲击有限。但是,外资控制力整体水平已经偏高,且出现了战略性调整迹象,这是我国基础产业安全的主要隐患。
   (一)外资控制力度减弱,但渗透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失衡调整初期跨国公司严重“贫血”,外资在我国基础产业的布局在短期内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2008年9月以来,公司债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急剧扩大,企业融资成本急剧增加。2008年全球的FDI总量比2007年减少了20%,而跨国并购金额减少了23%,跨国并购受到的影响要大于绿地投资所受到的冲击。
   这种情况也反映在我国基础产业上:危机前后,外资控制力变化趋势迥然不同。危机之前,“三资企业”在华全面高歌猛进:从通用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至化学纤维、金属冶炼及压延,他们在市场占有、资本控制(三资企业固定资产比重)、资产控制(三资企业总资产比重)、股权控制(三资企业股本比重)等控制力的四个维度都快速膨胀。2003—2006年,外资在化学纤维产业扩张得最为显著,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情况为9.4%、9.8%、9.9%、10.4%。危机以后,有所收敛,外资更青睐于医药、化学纤维产业、交通运输设备、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对其它基础产业有所放缓。同样是化学纤维产业,外资在2006—2009年的变化情况为0.5%、5.2%、5.4%、0.3%。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失衡调整在短期内削弱了外资控制能力,但其控制形式依然严峻。
   综合近年来四方面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外资在后危机时代产业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在交通运输设备、化学纤维、医药、化学原料制品、专用设备、金属冶炼压延等产业呈现出扩张态势,在橡胶、通用设备等产业呈现出等速扩张局面(因为产业整体规模仍在发展),在电气机械器材、塑料产业表现出收缩状况。
   (二)分工模式继续深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
   再平衡调整过程中,产业链全球分工的既有模式将继续深化,新的主导产业将会涌现。全球生产体系重构使得外资有重点地对我国基础产业进行持续渗透,国外先进技术更多地被引入国内。同时,在一系列国家振兴规划指引下,内资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内外力联合作用下,我国基础产业竞争力将持续提升。
   以总资本利润率考察这种趋势,可以发现危机前后各产业竞争力基本处于上升通道,不仅在绝对水平上持续上升(11个基础产业的平均值分别为2003年9.4%、2006年11.1%、2009年12.7%),而且产业整体水平与产业内“三资企业”的相对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11个基础产业两者差距的平均值为2003—2006年2.1%,2006—2009年0.16%)。从产业整体看,橡胶、医药、电气机械、塑料、通用专用设备、化学原料、交通运输设备等产业竞争力提升明显(2003—2009年分别提高6.0、5.8、5.1、5.0、4.8、3.1、2.2个百分点),金属加工经历了大起大落(有色金属先在2003—2006年提高8.8个百分点,又在2006—2009年降低6.5个百分点)而化学纤维则是先降后升(先降1.6个百分点,后升2.6个百分点)。因此可以判断,除金属冶炼压延外,我国基础产业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三)产业外贸依存不深,外需低迷影响度不大
   从中期时间窗口看,失衡调整决定了贸易很难出现2001—2007年的高速增长态势,而且全球贸易量/GDP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的空间也有限,在未来经济好转时,全球贸易量/GDP的最高水平也将在0.3左右浮动。
   在外需低迷成为既定事实的条件下,我国基础产业将在出口方面受到一定影响。2003年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出口迅速增长,虽在2009年经历危机冲击但很快恢复。2010年,化工、电气设备、金属冶炼压延、运输设备产业的主要产品出口分别达到1317、777、1083、702亿美元,较之2003年增长255%、278%、437%、642%,年复合增长率为20%、21%、27%、33%。然而,延续这种高增长难度较大,受压制的产业出口将不利于产业发展。
   不过,这种不利影响的冲击程度将是有限的,因为在出口体量快速膨胀的同时,基础产业外贸依存度尚在可接受范围。这主要取决于现阶段我国基础产业主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内向型特点。
   (四)流动性和信贷充裕,然而融资情况不乐观
   失衡调整过程中,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范围内“征收铸币税”,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将使我国国内流动性充裕。同时,为刺激经济发展我国信贷也保持充分投放。2010年我国贷款总额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9.7%。
   但是在此背景下,我国基础产业融资情况却出现相对收紧的苗头。在我国资本市场不甚发达的情况下,银行贷款成为产业融资主渠道,因而以资产负债率考察产业融资环境。通过比较近年来各细分产业数据后发现:基础产业融资环境较宽松,资产负债率普遍处于50%左右水平;出现融资环境收紧的苗头,除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外,各产业资产负债率都在持续小幅下降。
   二、再平衡对我国出口产业安全的影响
   失衡调整削弱了外资对我国出口产业的统治力度,却也固化了我国全球工序分工低端环节的位置,并冲击外部需求。
   (一)外资控制力寒冰待化,调整于我有利
   外资在我国出口产业已具备统治力,除个别产业外资控制力稍弱(外资比重在30%左右),其余产业内资控制力基本丧失(外资比重均在40—70%区间)。不过,审视外资控制力变化趋势后可以发现,外资对我国出口产业存在着控制力加强、控制力基本不变、控制力减弱的分化态势。外资调整控制力的方向不同反映了其在后危机时代对各出口产业的战略性布局演变,我国出口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寒冰待化。
   属于控制力加强的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和造纸业,虽然外资在这些产业的市场占有率维持在80%和30%水平,但是在资本拥有率等方面却在不断加强;属于控制力基本不变的有纺织服装业,尽管外资市场控制力已在衰减,可是从固定资产投入、总资产拥有、股权占有方面看,外资并不打算减弱控制;属于控制力减弱的有仪器仪表、木材加工、家具、工艺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等产业,外资在这些产业的市场占有已明显出现下滑,且在其它资金资本投入方面也显现减弱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