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对一例下肢疼痛患者的临床处理


打开文本图片集

【关键词】全科医生;下肢;疼痛

病例回顾

首次就诊

患者,男,46岁,美国籍白人,以“左下肢疼痛6天”为主诉来诊。6天前无明显诱因行走时出现左下肢疼痛,尚可忍受,未服药,无明显好转,今日为求进一步诊疗来诊。否认外伤史,仅在半个月前晨起慢跑时出现过一次足跟疼痛,后自愈。患者无胸闷、气短,无心前区疼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饮食、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8年,糖尿病2年,高血脂,焦虑症。否认心脏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特殊家族史。

服药史:赖诺普利10 mg,1次/d,口服;二甲双胍1 000 mg,2次/d,口服;必要时(当工作中出现焦虑时服用)口服劳拉西泮0.5 mg。

个人史:吸烟多年(20支/d),饮酒多年, 每日下午4听啤酒。

查体:T 36.1 ℃,P 88次/min,RR 18次/min,Bp 158/93 mmHg,体重85 kg。神清语明,自主体位,无急性病容,发育正常,无贫血貌,查体合作。全身皮肤无黄染,无出血点,无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眼睑无水肿,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或充血;双耳未见异常;伸舌居中,咽不赤,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甲状腺无异常;颈软,无肝-颈静脉回流征。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规整,心率88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心脏杂音;腹软不胀,剑突下及腹部各区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氏征阴性,肠鸣音正常,2~3次/min;双侧肾区叩击痛阴性;左下肢轻度水肿,测量左小腿中段周长38 cm,同时伴左小腿后部压痛,无静脉曲张,皮温颜色正常,Homans征阴性。右下肢无水肿,小腿中段周长35 cm,无压痛。双下肢膝部以上对称,无压痛。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左下肢超声检查:左下肢股总静脉管径1.2 cm,大隐静脉管径0.5 cm,股深静脉管径0.7 cm,腘静脉管径0.33 cm,站立时股静脉管径0.8 cm,左下肢静脉系统见静脉管壁光滑、连续,未见明确血栓影像,彩色血流充盈尚好。印象诊断:左下肢静脉均未见明确血栓性影像。

初步评估:左下肢肌肉拉伤?

处理:(1)抬高患肢,注意休息;(2)口服布洛芬600 mg,3次/d,共5天;(3)氢考酮5 mg,每6小时一次口服,共10片;(4)如上述症状未好转,请复诊。

9天后复诊

以“左下肢疼痛15天,加重3天”为主诉复诊。患者自诉第一次就诊服药后左下肢疼痛无明显好转,近3天来逐渐加重,影响行走,止痛药不能缓解疼痛。无其他不适主诉。

查体:T 36.4 ℃,P 92次/min,Bp 131/86 mmHg,神清语明,痛苦表情,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心律规则,心率92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心脏杂音。专科检查:左下肢轻度水肿,测量左小腿中段周长为38.5 cm,同时伴有左小腿后部纵行分布压痛,皮温颜色无明显异常,大腿无明显肿胀及疼痛,无静脉曲张,Homans征阳性;右下肢无水肿,小腿中段周长为35 cm,无压痛。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复查左下肢超声:左下肢股总静脉管径1.2 cm,大隐静脉管径0.5 cm,股深静脉管径0.7 cm,站立时股静脉管径0.78 cm;左下肢静脉系统扫查见静脉管壁粗糙,股静脉内见宽度0.66 cm低回声,长度约20 cm,彩色血流绕行。腘静脉宽度0.33 cm,其内充满不均质低回声,彩色血流未探及。印象诊断:左下肢股静脉、腘静脉血栓。

血常规:无异常。D-dimer 1.1 mg/L(正常值<0.3 mg/L)。

初步评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处理:(1)华法林5 mg,1次/d,口服(考虑其长期饮酒史,从小剂量开始用药);(2)低分子肝素钠[1.5 mg/(kg·d)],120 mg,1次/d,皮下注射,监测INR,当INR>2.0时停止给药;(3)每3天测一次INR;(4)如有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点,或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请立即复诊。

用药第3天:INR为1.16(正常值为0.8~1.5),处置:继续低分子肝素钠120 mg,1次/d,皮下注射;调整华法林剂量至7.5 mg,1次/d,口服。

用药第6天: INR为1.46,处置:继续低分子肝素钠120 mg,1次/d,皮下注射;调整华法林剂量至10 mg,1次/d,口服。

用药第9天:INR为2.03,处置:(1)停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继续口服华法林10 mg,1次/d;(2)两周后复查INR,如INR为2.0~3.0,继续目前治疗;如INR>3.0,华法林减量至7.5 mg;如INR<2.0,华法林10 mg与7.5 mg交替服用,维持INR在2.0~3.0。监测INR提示该患者对华法林抗凝治疗有效,如无禁忌需要服华法林3个月再复诊。由于患者3天后回国,建议其回国后定期复查INR等相关检查,并密切调整华法林用量。

讨论分析

下肢疼痛是门诊患者中一种较常见的主诉,其病因多种多样,而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其中的一种病因。深静脉血栓按照栓塞部位不同,分为上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基于我们的病例,今天只浅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常见病因 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前者包括右髂总动脉横跨左髂总静脉,易导致左髂总静脉狭窄,60%~80%的患者被认为有这种潜在发病因素的存在。后者如:至少4周前行骨盆或下肢手术,并有长期卧床制动史(>3天);细菌性炎症如脓毒血症等;血液高凝状态如妊娠、脱水、口服避孕药(含有雌激素)等;长途旅行久坐史(超过4小时);静脉血栓栓塞史;年龄>40岁;癌症病史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年约有7.1/10 000的患者患有此病,年龄多>40岁,男女比例为1.2∶1。亚州人与西班牙人为低风险人群,而美国非洲裔、美国白人则有较高的风险,约是正常人群的2.5~4倍。

临床表现 患肢疼痛及水肿,常为单侧,如果是髂总静脉分叉以上的部位栓塞,也可以是双侧的,这取决于血栓栓塞的部位。大约一半的患者会有疼痛,但特异性不高,如果血栓没有完全堵塞静脉,也可以无症状。水肿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水肿伴下肢皮肤发白或青紫即“股青肿”较为罕见。Homans征常为阳性,即背屈足拇指可以引发小腿腓肠肌疼痛。临床表现不是确诊依据,因为有时候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不相配。例如患者下肢有疼痛水肿,但如影像学检查正常,不能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也不能给予抗凝治疗;或患者尚无疼痛、水肿表现,体检发现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血栓形成,应积极给予抗凝治疗。

辅助检查 包括静脉造影检查、超声检查和D-dimer。静脉造影检查是金标准,但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可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是临床一线常用的检查方法,其优点是无创且费用较低。化验D-dimer,如在正常范围内,血栓栓塞的可能性往往较低。

诊断流程 对于可疑病例的诊断流程见图1:

治疗 由于深静脉血栓脱落可能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治疗很重要,其治疗的关键是在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初期给予临床干预,尽量避免其他并发症,如肺栓塞或复发性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是关键,大约90%的患者可以通过抗凝治疗避免后遗症及并发症。缺点是不能清除栓子,同时有出血倾向。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的剂量是1.5 mg/(kg·d),或者5 000 IU,1次/d皮下注射。由于低分子肝素只需皮下注射,患者在门诊或者家里就可以治疗,不影响工作,又省钱;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已被临床证实,出血倾向较少,不需要检测APTT,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并能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同时,添加华法林,从小剂量开始,直到INR为2.0~3.0,停用肝素。对于首次发作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建议治疗3~6个月;复发病例需要1年。其他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其中溶栓治疗有引发颅内出血的倾向,所以实施以前应该充分讨论适应证及禁忌证,建议此部分患者治疗转诊到专科医生。此外,使用弹力袜,可有效阻止血栓后遗症,应用时机为确诊后1个月内到至少1年以后。

通过这个病例,笔者主要想与大家分享如何在全科诊室处理类似的患者。接诊类似的患者时,我们应综合分析、判断怀疑可能患有深静脉血栓时,并不一定需要立刻将患者转诊到外科或者血液科专家那里,全科医生完全可以处理。

在本文患者的处理过程中,当患者首次就诊,通过询问病史及查体,发现左下肢轻度水肿伴压痛,经过细心测量双下肢的周长,相差3厘米(如果超过2厘米要高度警惕病理性原因),考虑可能存在深静脉血栓。行左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未见异常,所以我们考虑可能为“左下肢肌肉拉伤”,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并告知如未好转,请立刻复诊。9天后,患者第二次来到门诊,主诉左下肢疼痛剧烈,影响行走,我们再次查体发现左下肢周长较前增加了0.5 cm,触诊左小腿后部压痛明显,呈纵行条状。故复查左下肢静脉超声,发现股静脉有血栓影像长约20 cm,腘静脉几乎全是血栓影像。确诊后立即给予抗凝治疗。该患者每天都来门诊接受治疗,虽然下肢仍有疼痛,但情况明显好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他回国的3天前,他很感谢我们的治疗和帮助,因为INR终于达到要求,可以不用在飞机上继续注射治疗了。回顾病历,该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男性,>40岁,高血脂。而临床表现为左下肢疼痛伴肿胀,超过右侧3.5 cm,这些都可以辅助诊断,但真正的确诊还需要超声检查的帮助。仅仅是9天的时间,血栓就从无到有;后一周的时间,患者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从患者的脸上我看到了信任、肯定和作为全科医生的骄傲与自豪。